第93章 議和

譚延闓作爲可以接觸頭等機密的軍機章京,日本人改口的原因在他眼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李鴻章成功的購得了四艘戰艦,代價便是近一百萬英鎊摺合銀兩六百八十萬兩,將會在二十天之內懸掛厄瓜多爾國旗到達中國上海。

在三月牙山海戰爆發後,駐英國公使薛福成和六月接替其工作的龔照瑗先後展開攻關,薛福成搞定了阿姆斯特朗船廠所建造的一艘捕雷艇。薛福成在任時得知英國正在爲日本加緊建造兩艘東亞海面上前所未有的戰艦,便立刻致電李鴻章,認爲若是想要和日本平衡海上實力必須也要購進新艦,並且設法阻止這兩艘戰艦回到日本。

曾在當年中國訂購蚊炮船中嚐到甜頭的赫德、金登幹以及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總設計師倫道爾爵士早已嗅到了中日戰爭的硝煙,已經先於清廷行動起來了。倫道爾通過金登幹率先向赫德拋來了“繡球”,稱“中國應當增強海軍,以與日本保持實力上的均衡”,“他的阿姆斯特朗廠願以正在爲別處訂造的快速巡洋艦優先供應中國,其中快速巡洋艦10個月交貨,小型捕雷驅逐艦,5星期就能交貨。”

薛福成的工作和他們不謀而合,很快便以五萬兩千鎊的價格定下了那艘捕雷驅逐艦,這便是“飛霆”,不過可惜的是英國因爲中日兩國戰爭的原因,扣下了這艘戰艦,這個時候薛福成才弄清楚日本人的那兩艘戰艦距離建造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無論如何也趕不上開戰。幸運地是不光中國地“飛霆”被英國所扣押。日本訂購的“龍田”驅逐艦也被英國扣押,這一次在英國的購艦行動,中日兩國都吃了閉門羹。算是一次平手。

即便日本人在英國地這兩艘戰艦趕不上開戰,那日本同樣也可以像中國這樣從別的國家購進現成的戰艦立刻形成戰鬥力。李鴻章在赫德、金登乾的說服下,指示薛福成開始在別的國家展開購艦活動,並且儘量繞開那些歐美列強,免得再次發生“飛霆”艦事件。

六月薛福成與龔照瑗交接完工作後回國,中國在海外謀求購買戰艦的任務由龔照瑗接手。不過實際工作卻掌握在兩批外國人手中——赫德和金登幹外加倫道爾是一路;李鴻章委託怡和洋行地老闆克錫兄弟又是一路。這兩路人馬先去接洽,然後報之李鴻章之後,再由李鴻章電告龔照瑗前往進行具體洽談,可以說這次李鴻章四處尋找購艦活動完全是由這兩路人馬所左右。

自從翁同龢上書請求慈禧太后停止大辦萬壽慶典後,李鴻章的目的已經達到,慈禧太后繞過戶部和皇帝直接給北洋撥款三百萬兩和制錢一萬串,而戶部繼初戰向匯豐貸款一千萬兩銀子之後,包括現在的一千萬兩的兩次貸款總共貸款三千萬兩。中間一部分大約有四百萬兩進了內務府。對於這四百萬兩李鴻章是不會說什麼的,但是既然翁同龢能夠用四百萬兩討好內務府,他也就沒有必要爲翁同龢省錢,一個月內十道奏摺。尤其是大東溝海戰後被去黃馬褂,李鴻章就更加不客氣了。每天一道奏摺申請撥款添置新艦,再加上恭王進入軍機處,總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在這個問題上推波助瀾,最終撮合成這筆價值近七百萬兩的戰艦交易合同。

對於這筆合同,翁同龢自然是極不情願的,可是走到今天這一步,尤其是恭王復出後和李鴻章走得非常近,兩人先前就聯手想要讓他進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沒有得手後便在購買戰艦上又達成了一致。最讓翁同龢想不明白地便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廣總督譚鍾麟居然聯名上書極力撮合這筆交易,譚鍾麟也就罷了,他們兩人早就撕破臉皮,但是張之洞倒向李鴻章就讓他看不明白了,李鴻章憑什麼讓一直與他不和的張之洞幫他說話?!

不管怎麼樣,當從智利購進的卜拉德、白朗古、額拉粗力士和平度四艘戰艦正在前往中國上海的途中地時候,日本派出了以陸奧宗光爲首的和談代表團抵達上海,與李鴻章爲首地中國談判團在英國、俄國、美國三國駐華公使的調解下展開和平談判。

光緒二十年農曆十月初二,在距離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僅八天的時間,中日兩國正式在上海展開和平談判,同一天按照國際慣例,中日兩國都停止了對對方進行的所有軍事行動,這一天甲午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也使得老佛爺的壽辰免受炮火的干擾,慈禧太后對此非常滿意。

不可否認,日本肯坐下來和談一方面是因爲在朝鮮戰局上的進展不順利,清廷在海外購買戰艦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使青木周藏展開積極斡旋,並且和中國競爭購買戰艦,在財大氣粗的李鴻章面前照樣搶到了額士默拉達、康德爾和林則三艘戰艦。這三艘戰艦交易額達到了日本目前所能夠承受的極限——三十五萬英鎊摺合白銀二百四十萬兩,不過日本人這三艘戰艦明顯和李鴻章的四艘戰艦有着巨大的差距,但這已經是日本人白銀加破壞聯合產生的最佳效果了。

陸奧宗光等人心中非常清楚,一旦這些戰艦在數十天抵達上海正式加入到北洋水師序列,那麼已經垂死的北洋水師將會立刻復活,當然形成真正的戰鬥力還有待考量,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其實力打個對摺照樣比現在同樣損失慘重的日本聯合艦隊要強悍的多——這些戰艦都屬於新銳戰艦,高航速、高射速,大口徑速射炮裝備極多。尤其是白朗古戰艦。其航速已經達到了駭人的23節。

一旦這些戰艦被中國人所接手,而戰爭沒有結束的話,北洋水師完全可以和倖存戰艦集結成新艦隊。殺向日本本島,這樣一來以前所有到手地戰果都會成爲煮熟地鴨子飛掉。唯一讓日本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急於結束戰爭,儘管李鴻章有過這等心思,譚延闓也出言建議過,不過這一切加起來卻還不如老佛爺過壽重要。。

譚延闓在這個問題上和譚鍾麟談論過。譚氏父子兩人在激烈的討論過後,都非常明智地選擇了後退,當然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這也就是譚延闓分別向恭王奕訢和李鴻章建言攻擊日本的由來。李鴻章雖然有意於此,希望能夠憑此挽回自己的政治前途,但是他和恭王奕訢一樣從心底都服從了宿命的安排,同時也是有一個人馬上就要成爲他們的榜樣——慈禧太后是絕對不願意自己地壽辰在戰火中渡過的,爲此她還專門發給李鴻章密電。要求李鴻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和談,爲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譚延闓此時沒有像上次一樣爲了起復劉銘傳而苦求譚鍾麟,一方面他對這個時代的中國早已經死心了,另外也是出於李鴻章的北洋不能再死灰復燃。北洋屬於李鴻章的時代必須過去了——若是李鴻章真的組建新的北洋水師艦隊進攻日本,即便真地得罪了慈禧太后。但是在政治上將會獲得無上的榮光,以此爲根本三年兩載他的直隸總督位子是絕對無法動搖的。

李鴻章和恭王奕訢也不是鐵板一塊,也許是出於保護自己地緣故,恭王奕訢在出任軍機領班之後,只與李鴻章進行過一次會面,而且譚延闓也注意到恭王奕訢似乎刻意的保持他和李鴻章之間地距離。這一手也不知道是做給慈禧看得,還是真的如此,反正這種遊戲也算是繼承曾國藩的老套路,就算李鴻章和奕訢拾起來玩苦肉計也不算稀奇。

日本的停戰條件究竟如何?這不僅是中國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西方列強至爲關心的問題。各國“皆在飛耳張目,百方探索,甚至間或發出揣摩臆測之說”。清政府的代表李鴻章更是想急於知道日本的條件,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經過洋細討論和周密策劃,早就擬好了媾和條件的條款,但在是否公佈條款的問題上,二人卻存在着不同的意見。陸奧主張:“公開發表或暗示對中國的要求條件,以便使歐美各國預先予以默認,防止日後發生誤解。”伊藤卻認爲:“一旦把中日媾和條件向外發表,則難免遭受外國的一些干涉,這一點必須認識;同時,我國先向各強國公開發表對中國要求的條件,本爲取其默認,但卻反有誘發他們事先干涉的機會。”

日本大本營和議院原本更加傾向於伊藤博文的意見,不過就是日本方面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在朝鮮陸戰上遇到這麼大的阻力,原本兩個月後就要展開的第二陸上作戰計劃也不得不終止,更因爲李鴻章的大手筆軍艦採購成功而被迫同意休戰展開談判。這樣一來無論是伊藤博文還是陸奧宗光原先設想的基礎,到現在都已經並不存在了。

當初葉志超貪生怕死,使得日軍在朝鮮戰場上如同勢如破竹,王文昭等人赴日談判未果,就是因爲日本想要最大限度的攝取戰果——他們押上的是一國的國運,在陸奧宗光和伊藤博文等人看來,就是從清朝身上割下再大的利益都是理所當然的。可惜日本的算盤在開始的順利之後變得異常艱難起來,尤其是北洋水師在數十天之後有可以進攻日本本土的能力的時候,陸奧宗光和伊藤博文果斷的放下先前的爭執,統一口徑聯手壓下了議院的反對聲音,立刻選派人選制訂談判計劃。

李鴻章和陸奧宗

都明白對方手中握的是什麼底牌,相對而言此種情況爲不利的,偏偏兩人之中李鴻章的壓力最大,最急於完成談判——慈禧太后最急於完成談判,當然想要在幾天之內完成談判顯然是不可能的。

李鴻章和陸奧宗光在上海的交鋒,譚延闓是不會注意到了,恭王奕訢已經準其休長假。在明年會試之前可以不用回來。當然前提必須是恭王奕訢還在總領軍機,不過恭王復出後也不會這麼快便下臺。譚延闓最後接到的一個消息便是——日本陸奧宗光提出朝鮮獨立,中國必須撤出所有部署在朝鮮地兵力;賠款六千萬兩白銀……沒有譚延闓印相中割讓中國臺灣領土地條款。賠款數額當然可以討論,最後未必是六千萬兩,所以最終賠款數額也絕對不會達到歷史上的兩億兩之多。

不過即便如此,在譚延闓的眼中,李鴻章很難將賠款地價碼打壓到四千萬兩以下,除非他肯撕破臉皮繼續打下去。這一場戰爭應該說中日兩國都是輸家。中國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輸家,而日本亦不好過——日本明治維新的標誌成果日本聯合艦隊幾乎精英喪盡,而且戰爭開始後發行了鉅額債券,並且也向英國等列強借債,不過就是沒有中國這麼多罷了。

由於戰爭結束的時間要比日本大本營計劃的早上了許多,戰爭經費並沒有達到一個不可以承受的地步,日本地目標爭取在五千萬兩達成協議,這樣一來所有的損失都可以得到彌補。並且還有些賺頭。應該說在賠款上日本並沒有有太過份的要求,這也是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等人討論過後定下來的基本政策——他們不希望過分的激怒李鴻章,一旦那四艘具有強大戰鬥力的戰艦到達中國,聯繫到離譜的戰爭代價。也許李鴻章會破釜沉舟再次和日本開戰也說不定,所以穩住李鴻章便是穩住日本目前所獲得的所有利益。

十月十四。譚延闓奉父命攜妻南下,途中路過上海恰逢李鴻章病重前往拜訪,而中日會談則由李經方全權代理——慈禧太后已經有意讓譚鍾麟接替李鴻章成爲新地直隸總督,譚延闓此次南下便是代其父交代好兩廣事務。按照體例,直隸總督必然要兼任北洋大臣,也就是說屬於李鴻章時代的北洋已經過去,下面迎來的便是譚鍾麟的北洋時代,作爲實際主持譚鍾麟工作地譚延闓來說,他將會獲得一個更加強悍的平臺來施展自己地才華。。

李鴻章雖然在病中,依舊接見了譚延闓,兩人密談近兩個小時後,才結束見面。不過在隨後的中日談判當中,李經方在老道的陸奧宗光面前表現的極爲強硬——朝鮮可以獨立,中國將會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不過因爲戰爭完全是由日本聯合艦隊在牙山伏擊北洋水師所挑起,中國付出的戰爭賠款必須控制在三千萬兩以下。

三千萬兩是絕對不能滿足日本的胃口的,這比日本在這次戰爭中付出的還略低一些,陸奧宗光表示絕不接受,並且還極力遊說英、俄、美三國公使。因爲這次日本率先挑起戰爭,並且在作戰中並不是非常出彩,甚至到了後期還有種岌岌可危的形勢,所以英國政府已經終止了與駐英國公使青木周藏關於英日關稅的談判,而且英國也不希望日本過於強勢,駐華英國公使歐格納更加傾向於平衡政策。

至於俄國因爲日本發動戰爭原打算可以得到朝鮮的出海口的,結果中國敗的太快,居然將朝鮮給弄丟了,爲此俄國人還要想辦法從頭開始在日本的嘴裡將朝鮮再掏出來。對此,陸奧宗光非常明確的拒絕了俄國關於在朝鮮謀求出海口的要求,俄國由此轉而支持李經方關於戰爭賠款的提議。

說起來弱國無外交,作爲這次戰爭的兩個主角中國和日本根本沒有辦法來主導這次和談的進程,日本的野心和中國即將到來的現實威脅,再加上陸奧宗光最不願意看到的第三國干涉,使得日本有些舉步維艱。無奈之下陸奧宗光在戰爭賠款問題上採取了一定的讓步,開始降低賠款數額,經過與伊藤博文的緊密聯繫商談後,決定以四千萬兩白銀爲底線,爭取五千萬兩的賠款,這樣可以保證日本發動這次戰爭在短期內不會因爲財政赤字而陷入困境。有了四千萬兩便可以彌補所有的戰爭開支和損失,並且還有近一千萬兩的盈餘,而在這次戰爭中所獲得的最大好處便是收穫了朝鮮,這樣一來這個結果還是可以被日本所接受的。。

第265章 脆弱的平衡第129章 矛盾第240章 隔山打牛第261章 說客第67章 詫異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358章 震懾第31章 丟車保帥第136章 漫雪第335章 發難第333章 施壓第288章 先手第158章 人才第140章 陰影第360章 一邊倒第59章 毒計第108章 會試第303章 意外第88章 反算第397章 出手第66章 不易第282章 北洋第292章 演練第254章 最後的表演第132章 唱戲第100章 夥伴第78章 燃燒第86章 高下第240章 隔山打牛第54章 常熟第306章 誘敵第25章 求去第335章 發難第367章 敲打第119章 遊說第243章 南洋大臣第146章 海軍顧問第107章 前途第256章 態度第227章 天才第278章 未來第284章 炮兵師第398章 嘎然而止第378章 范蠡第100章 夥伴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58章 內爭第163章 二損一第50章 苦戰第176章 變法九要第83章 章京第98章 機鋒第96章 剝皮第33章 拆補第59章 毒計第394章 沙皇第36章 籌謀實業第193章 庭辯第11章 訓練第219章 交易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269章 當今皇帝第33章 拆補第106章 公車第324章 猛藥第233章 接風第114章 清洗第345章 投子第76章 心遠第293章 據點第4章 幕僚第388章 真假難辨第254章 最後的表演第102章 重臨第386章 破交第361章 轉折第298章 盛宴第304章 博弈第247章 下注第81章 戲園第277章 邀請第46章 出兵朝鮮第397章 出手第158章 人才第85章 出山第60章 牌局第102章 重臨第163章 二損一第190章 投降第37章 洋務過往第247章 下注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24章 解元第235章 影子第381章 磨刀第67章 詫異第336章 先發制人第199章 外交第354章 威懾第138章 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