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終章

威爾遜總統在接到譚延闓的信之後,出人意料的做出了積極的反應,立刻回電公開邀請中國總統在一月份前往夏威夷進行兩國總統會面——這個行程安排的是夠緊湊了些,不過譚延闓還是應了下來,畢竟早一天在全球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問題上中美兩國達成一致,趁着戰爭尚未結束之時推動這件事也就越容易。同時美國總統在第二天下令停建三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此時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建的也只有一艘,不管怎麼樣美國是一定要將五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儘快建完以保證自己在海洋上的話語權,對此中國予以迴應的是終止兩艘剛剛建造三分之一船體進度的皇帝級艦艇的建造工作,雙方在造艦方面的事務已經通過中美太平洋安全委員會備案通知對方。

譚延闓雖然重視航空母艦,但也絕不是急不可耐——航空母艦的威力全在艦載飛機身上,船造得再好再快也沒有用,相應的飛機研製工作自從啓動之後就困難重重,除了必要的加壓之外,譚延闓沒有過多的對飛機研究所要求什麼,這不是一道政令便可以解決的問題。直到現在中國未來的海軍航空兵們還在駕駛現有的單翼飛機在陸地上進行飛行訓練,當然如果譚延闓願意也可以用很短的時間改造一艘貨輪來滿足要求,不過鄧寧飛行事故讓他猶疑不決,更讓他堅定了先造出合格的航母和飛機後再進行海上飛行訓練的決心。

中美兩國在海軍方面達成暫時性諒解緩和了劍拔弩張的太平洋局勢,進而兩國聯合號召世界海軍強國能過坐下來進行談判,達成一個全球性的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這在輿論上佔據了制高點。歐洲尤其是英國雖然並不願意被動的接受這個條約,但是四年的戰爭已經榨乾了昔日日不落帝國最後一滴血,從現實角度而言英國是非常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個條約出現的,不過前提條件是在英國的倡導下——毫無疑問,哪個國家來發起這樣的倡議會在條約談判之時佔有一定的優勢,如果這個發起國是一個強國那就更有力量了,中國和美國海軍總和已經超越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海軍總量,在將來的談判中中美兩國所獲得的好處將會是最大的。

十二月九日,基爾港水兵起義之後德國終於如同一鍋煮開的沸水,在這一天柏林數十萬工人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德國皇朝統治被推翻,德皇威廉二世出逃荷蘭,以艾伯特爲首的社會民主黨人組成臨時政府。德皇威廉二世的統治被推翻後的第十天也就是十九日,德國政府代表艾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簽署《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投降,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不過按照協定德國在未來的十五天之內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即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並且交出所有的大炮、機槍、飛機、火車機車、車皮和卡車。

1918年就在這樣的喧鬧聲中遠去了,戰爭雖然結束,但是譚延闓心中卻非常清楚這不過是仇恨的另外一個開端而已,等歐洲新一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後,戰火將會重新席捲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比譚延闓預想中所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的多,在開戰之初和最後階段德國的瘋狂幾乎讓協約國難以承受,化學武器自始至終貫穿整個戰爭,坦克等新型武器的登場更是讓協約國爲了穩定戰線機械的拿人命往裡面填。

譚延闓可以想象兩個月之後在法國召開的戰爭和會上,德國的處境將會是何等的惡劣。中國也接到了巴黎和會的邀請,中國政府這邊反而倒是有些猶豫——做爲中立國來參加和會這是不恰當的,不過很多問題上若是中國不出席和會難免會喪失很多利益,英法自然不願意邀請中國參加和會,不過美國對此非常積極。

對於美國極力邀請中國參加和會,譚延闓不認爲美國是投桃報李的行爲——美國人也意識到自己在歐洲戰場上對協約國的政治意義大於其軍事意義,話語權不夠大,美國需要中國來加強其在巴黎和會中的地位。美國似乎意識到若是中美兩國相互協作謀取的利益將會更大,英法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但是數百年的世界霸主積威已久,新舊大陸之間的矛盾迫使美國會選擇一條對自己更有利的道路,儘管和中國合作不是美國的本意。

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國政府最終明確的表示中國不會參加法國巴黎和會——在此時與美國合作會讓美國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對於中國所能夠得到的利益而言會因小失大,中美兩國雖然是協約國最大的債權國,但是美國手中的歐洲債券是中國的四到五倍之多,中國不會充當美國的擋箭牌,更重要的是美國是參戰國,中國做爲中立國從道義上還是政治上參加和會都名不正言不順。

德國出現“十二月革命”後,艾伯特政府並非是萬事大吉,社會民主黨內部以艾伯特爲首的“右派”與“左派”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便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獨立社會民主黨人擔任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引發了柏林工人舉行的示威,轉天便發生了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在這個時候從俄國傳來蘇維埃政府廢止幾個月之前簽訂的佈列斯特合約的消息——很明顯俄國人選擇在此時廢止條約多少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

現在中國多少進入自己的“角色”了,雖然在某些人的角度中中國的角色並不光彩——中國政府選擇支持德國艾伯特政府,並且在第一時間中國駐法大使袁偉儀成爲駐德大使,中國向德國政府提供八百萬華元的無息十年貸款幫助德國政府渡過難關,這些貸款主要從中國購進糧食。除此之外還有由三百名中國醫療志願者攜帶價值一百萬華元的醫療設備和藥品前往德國,幫助德國遏制愈演愈烈的流感。

德國發生十二月革命後有成爲社會主義國家的趨勢對中國也並非全無好處,中國與俄國蘇維埃政府代表團的談判在第一時間陷入僵局——俄國撕毀了數月前的佈列斯特條約讓中國感到兔死狐悲的感覺。這當然是藉口,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下俄國的動作是理所當然的,但中國卻以此爲藉口在談判桌上持更加強硬的態度,堅決拒絕從西伯利亞減少駐軍,相反譚延闓更加輕鬆的簽署了建立從阿欽斯克永久國防工事的命令,並且加強卡拉幹達、蒙古、唐努烏梁海及阿欽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與外貝加爾湖地區的兵力——中國將會以現有軍事控制地區爲邊界和俄國確定永久國界。

在談判之初中國就開始設置重重障礙,除了在行動上加強中西伯利亞佔領區的防禦措施之外,更是表露出以現有實際佔領區爲分界線與俄國平分西伯利亞蘇維埃政府代表團自然不願意,即便如此中國談判代表還是在談判桌上奉陪到底。不過俄國撕毀佈列斯特條約之後中國總統在位於北京房山的別墅中會見了托洛茨基,強硬的表示中國不會放棄“第二次中俄戰爭”所佔領的土地,中國也不會成爲“第二個德國”。

由於中國國內輿論對俄國撕毀佈列斯特條約進行了非常詳盡的報道,中國國內普遍都認爲“任何與俄國達成的協約都沒有可信性,只有大炮下的協定纔是最可靠的”,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幾乎是舉國一致的認識,中國國內都主張對俄國蘇維埃政府持強硬態度,以“東經九十度線”爲界對俄,單純的以“經線來定國界”放棄“緯度線”——因爲俄國沒有能力對北緯六十度線以北有任何控制能力。

由此中國國務院通過了“加強扶植德國以對抗蘇俄”的決定——“蘇俄”就是“俄國蘇維埃政府”在中國國內輿論中的代稱。這一策略爲美國所支持,威爾遜總統希望在一個月後的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不要過重,因爲德國國內已經有了革命的徵兆,發出“若德國變成第二個俄國,那對歐洲而言將會是災難性的”的預言。

譚延闓也向流亡荷蘭的威廉二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來中國訪問,雖然威廉二世回絕了邀請,但是其弟弟亨利親王還是前往中國,並且在中國生活了三年——當初膠州灣事件善後就是由亨利親王來中國進行交涉的,當時他與譚延闓是亦敵亦友,不過中德之間隨後近二十年的友好關係的發展還是離不開這位親王的大力支持。雖然德國皇室失去了往日的榮耀,但是中國外交部根據譚延闓的指示對亨利親王的來訪還是依照國家元首的規格來迎接的,對此德國艾伯特政府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一方面中國是德國唯一可靠的盟友,另外一方面對於過去的皇室德國政府與俄國不同,沒有這麼深的仇恨感。

中俄會談陷入僵局後,“西域集團軍”總司令李俊翰受命冒着嚴冬毫無徵兆的同時向北和向東攻擊科克切塔夫和巴甫洛達爾,並且在春節前佔領這兩座城市——鄂木斯克就在科克切塔夫東北方向四百公里左右,中國軍隊在嚴冬中突然行動迅速拿下這兩座城市對俄國的震懾力極大。譚延闓此舉是向俄國政府繼續加大壓力,迫使其達成中國意願的合約,李俊翰部的軍事行動雖然在冬天很困難,但處境比劉禹的西伯利亞要好上很多,並且這兩地守軍缺乏武器彈藥,連糧食都無法保證,打垮兩地守軍非常容易,而與劉禹方向對峙的俄軍有鐵路線保障,俄國爲了避免失去西伯利亞重點保障了這支軍隊。

中國總理沈靜在新春記者招待會上在回答記者提問之時也做出了“我們不可能永遠坐等蘇俄政府表示出足夠的和平誠意,蘇俄政府撕毀佈列斯特條約的舉動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在西伯利亞地區的利益……”,各國輿論分析中國政府將會在春夏之際再次對蘇俄政府採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中國北方兩大集團軍很可能會繼續向西推進。

二月二十日巴黎和會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鏡廳開幕,譚延闓對這樣的和會沒有任何指望,該得到手的利益中國絕對不會放棄,中國在戰爭結束之前便已經完成了所有的行動目標,包括對南洋、對西伯利亞和對中亞的軍事行動都得到了良好的實現,譚延闓不相信俄國能夠在談判桌上堅持多久,劃定最終邊境線不過是時間問題,以經度線來劃分西伯利亞邊境線有着諸多好處,在對俄的問題上中國怎麼也不會吃虧——等巴黎和會一結束就是歐洲各大國聯合美國封殺蘇俄的行動了,到時候兩邊都需要中國,譚延闓是絕對不會甘當別人的開路先鋒的,他搶在歐洲行動之前完成對俄行動也是基於不被西方列強所利用的原則。

當譚延闓從報紙上看到越來越多的“八人會議”、“六巨頭”、“四巨頭”到最終的“三巨頭”,心中剩下的除了嘲笑便沒有任何感想了。不過最讓他警惕的自然當屬美國總統威爾遜,這個充滿個人理想主義的並且雄心勃勃的想要帶領美國成爲世界巔峰國家的總統,由於德國突然爆發革命使得戰爭結束,中美兩國總統夏威夷會晤給巴黎和會讓路,威爾遜總統將會晤時間推遲到六月間進行。

內務部爲了準備中美兩國總統會晤從去年八月間便開始對威爾遜總統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自然掌握在譚延闓的手中,可以說做爲華爾街頭號“死敵”方榕卿的丈夫,威爾遜同華爾街的關係同樣令譚延闓瞠目結舌——內務部還沒有強大到發掘美國總統私生活的地步,不過華爾街的電報和電話在內務部的特工面前如同玻璃窗,儘管看得並不是很清楚,但上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而言清晰度已然足夠。在公開場合下嚴厲抨擊華爾街的威爾遜居然和華爾街來往密切,以至於當初競選總統三分之二的款項集中來自在七個華爾街銀行家,在去年以中美金融巨頭爲首的雙方陣營互相廝殺之時,正是威爾遜強硬態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華爾街。

根據新聞報道,威爾遜在巴黎和會期間已經開始“兜售”全球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了,當然他的“十四點”更是重點銷售內容——在德國問題上中美兩國總統已經達成一致,儘可能的降低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以防止蘇俄在歐洲的影響力擴大,德國勢必會成爲防止革命擴散的前沿陣地。到目前爲止威爾遜的“銷售”策略非常的不成功——法國總理克雷蒙梭對此項提議沒有任何興趣,他關心的是如何讓德國永遠不再威脅法國,任何扶植德國讓德國重新崛起的提議都在他的排斥之外,他對海軍限制性條約倒是有些感興趣,因爲大戰過後法國財政空虛無力像美國或中國那樣建造強大的戰列艦,限制別人對法國有益無害;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對此倒是有些興趣,不過他正在謀求連任,他試圖在努力同時討好左右兩派,這就決定了他對威爾遜的提議左右搖擺,他對海軍限制性條約明顯有些排斥。

威爾遜總統縱然是三巨頭之一,但巴黎不是華盛頓,他在這裡“客場作戰”獨力難支,註定他所謀求的東西在歐洲一樣也得不到。譚延闓則在北京穩坐釣魚臺,目光一面注視着巴黎和會,另外一面則是關注西伯利亞——由於談判困難,托洛茨基接到暫緩回國的通知,國內希望托洛茨基能過盡力維護國家利益,避免中國在即將到來的西伯利亞夏季再次發動戰爭。

不是蘇維埃政府對托洛茨基的期待過高,而是譚延闓的態度過於強勢——歐洲不會放任革命的繼續發展,遏制蘇維埃俄國甚至進而發動干涉戰爭勢在必行,對於中國不需要進行下一步的戰爭行動,只需要等待便足以讓俄國屈服。不過如果蘇俄堅持到底在這三個月內不做出任何讓譚延闓滿意的讓步,譚延闓也會毫不猶豫的繼續發動戰爭——正如蘇俄趁着德國內亂之時撕毀佈列斯特條約一樣,爲了國家利益他不介意將中俄的邊境向西推進二十度,以卡拉幹達所在的東經七十度爲界。

在譚延闓看來這是屬於國家利益的範疇,與個人的品行無關,更與正義無關——威爾遜主張美國出兵歐洲,除了試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爲主導力量新秩序的世界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護美國手中的鉅額協約國債券不會變成一堆廢紙,無論中國是否加入同盟國,當債券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威爾遜會不惜一切代價讓美國捲入戰爭。

四月十五日,譚延闓乘坐火車前往天津小站,這裡是北洋軍的發源地,今天他將會檢閱當初他所訓練的第一支軍隊直隸督標所演化而來的中華近衛軍,這是國內陸軍界中無論在榮耀、資歷、戰功都無可挑剔的軍隊,甚至“北洋八鎮”都是從它分化出去的一部分——做爲直隸總督所掌握的軍事力量,直隸督標曾經是譚延闓爭奪晚清新軍創建者手中最強大的籌碼,北洋新軍的大多數指揮官都是從這支軍隊走出去的。在中俄戰爭之後譚延闓抽調全國最精銳的陸軍組成大中華師的時候,爲了區別對待將這支直接由譚延闓指揮的軍隊命名爲中華近衛師,隨後兩支軍隊同時提升成軍。

譚延闓在天津小站檢閱這支一直以來都是總統直接指揮的軍隊非常高調,幾乎全國報社的駐京辦事處記者都派出人員跟蹤訪問,而在檢閱前的記者發佈會上譚延闓非常明確的回答記者中華近衛軍在檢閱後將會直接登上北上火車前往中西伯利亞。這樣直截了當的回答令所有中外記者不禁愕然,這幾乎就是等於中國政府的宣戰書一般,而後便是各路記者蜂擁而至的提問,對於這些記者所持的立場譚延闓不可置否——俄國人可以隨意撕毀條約,那中國唯有用武力來保護自己應得到的利益,西伯利亞寒冷的土地上留着中國士兵的鮮血,中國沒有道理將之讓給其他人,如果俄國強大到可以自認爲收回西伯利亞的程度,中國也不介意再和俄國打上一場戰爭。

小站閱兵讓譚延闓下定決心還要準備跟日後的蘇聯在西伯利亞大戰一場,這要承擔巨大的歷史責任,不過他更堅信手中所掌握的武力和中國持續發展的能力——中國是要做爲未來世界中的一極存在的,如果沒有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遲早都會受制於人,只有中國纔有開發西伯利亞的實力,而西伯利亞的開發也會給中國的後續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爲了這些今天的冒險是值得的,況且以蘇俄現今的實力而言中國軍事行動根本談不上什麼風險。

譚延闓小站閱兵立時將世界的目光從法國巴黎拉到中國北京,對於中國如此張揚的行爲世界主要強國幾乎集體失聲——歐洲正受到革命的威脅,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討論中國的行爲正義與否,而中國現今強大的實力也令歐洲坐臥不安,中國能夠陷到廣袤的西伯利亞泥潭中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

從內務部截獲的托洛茨基加急電報和莫斯科的回電內容來看,蘇俄對中國即將開始的軍事行動是極爲恐懼的,當初蘇俄同德國簽訂的佈列斯特條約內部還有嚴重分歧的話,這一次中國擺出一口氣吞下西伯利亞打到烏拉爾山脈的架勢更讓蘇俄內部感到集體的不安。根據內務部在中西伯利亞的電臺監聽,蘇俄中央政府已經命令西伯利亞所有能夠掌握的軍隊除了做好打仗的準備之外,便是拆毀西伯利亞大鐵路,炸燬沿途所有的橋樑、隧道的命令。

托洛茨基在接到烏拉揚諾夫的電報後立刻向中國外交部門提出面見中國總統的要求——蘇俄代表團的成員夜間曾經到過北京火車站,不過北京火車站從晚間七時開始便戒嚴,從天津開赴西伯利亞的軍列將會路過北京站,同時譚延闓也會隨車回到北京,北京火車站內外都被大中華軍死死的保護起來。托洛茨基身在中國比國內更能感受到中國的軍事機器全力運轉所產生的獨特味道,北京主幹道上來往的掛黑色軍牌的轎車明顯的多了起來,尤其是前往北京西山的方向尤爲明顯——中國國防部就坐落在北京西山,中國的要害部門的新聞發佈會背景都有不同的標誌,而國防部發言席的背景就是一個“山”形標誌以代表國防部。

當外交部將托洛茨基的要求傳遞到譚延闓這裡的時候,溫基岩也將烏拉揚諾夫發給托洛茨基的電報破譯內容文件交給譚延闓——在北京任何一個外國人的電報都處於內務部的監視範圍之內,像托洛茨基的電報所享受的待遇是和英、美、法、德是同樣的,它們的電報不用送往房山破譯中心,都是在北京西山一處私人莊園中破譯的。

二十天後中俄達成《北京條約》,俄國蘇維埃政府承認中國以東經九十度線爲兩國在西伯利亞的國界,以西域集團軍歸還科克切塔夫和巴甫洛達爾,以上次軍事行動西域集團軍實際控制軍事線爲國界。除了沒有要求賠款之外,《北京條約》幾乎就是另外一個佈列斯特條約的翻版,不過與失去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和愛沙尼亞相比俄國幾乎永遠的失去了半個西伯利亞。

譚延闓看到的電報內容是烏拉揚諾夫指示托洛茨基儘快的在中國發動戰爭之前簽訂條約,並且要求中國將尼古拉二世一家送還俄國。這二十天的時間就是圍繞尼古拉二世一家去留的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持強硬立場堅持爲尼古拉二世一家提供外交避難。隨着中國軍隊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阿欽斯克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蘇俄最終放棄了要求遣返尼古拉二世一家的要求,匆忙中籤訂了《北京條約》。

條約簽訂後,中華近衛軍回撤到東雲省省會海參崴與中國北方海軍進行聯合演習後乘船返回駐地天津小站。由此中國放棄了對蘇俄的正面軍事行動,轉而扶植地方叛亂勢力。不過這些叛亂勢力根本不可靠,它們對中國政府心存疑慮,而中國也只是“適當”的支持,力度極爲有限,這些反叛勢力最終被蘇俄所剿滅,由此中國和後來的蘇聯開始了漫長的軍事、政治對峙,不過懾於中國強大的實力俄國再也沒有機會收復西伯利亞和中亞被佔領土。

由於巴黎和會比想象中還要“熱鬧”,威爾遜總統和譚延闓在八月間纔在夏威夷會晤,對巴黎和會徹底失望的威爾遜總統在夏威夷和譚延闓進行了爲期二十五天的會談。可以說威爾遜和譚延闓倆人都有着相似的理想主義政治理念,諸如在國聯、避免戰爭、調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問題倆人都有着驚人的相似,只不過兩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陣營,所謂各爲其主而已。

相似的政治理念使得威爾遜總統在夏威夷中美首腦會談當中得到了極大的“恢復”,最終達成的《中美夏威夷和解備忘錄》加強了中美太平洋海軍安全委員會的權力和溝通渠道,兩國決定共同推進世界海軍強國達成海軍限制性條約,兩國海軍信息透明化,兩國軍事互訪、互信等方面的事宜,並且相約在威爾遜總統的任期內訪問中國。

中美兩國夏威夷會晤似乎一夜之間讓太平洋兩岸虎視眈眈的對手變成了合作伙伴,儘管這樣形容並不恰當,只是譚延闓和威爾遜都認爲兩國在太平洋上的對峙對兩國而言沒有任何好處——中國徹底放棄湖南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而美國則放棄三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建造,做爲補償中國可以再建造兩艘東雲級戰列艦,這樣中美兩國海軍主力戰艦實力對比相互平衡。雙方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相互讓步,這並不是因爲倆人的理想主義在作祟,而是1914年竣工的巴拿馬運河可以讓美國海軍縮短一萬公里的航程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雖然運河並沒有正式通航,但是若遇到緊急情況美國人將會毫不猶豫的啓用這條運河用於軍事行動。

在下一代海軍主力艦建造問題上中美兩國總統所達成的諒解備忘錄是暫時性質的,譚延闓認爲全球海軍強國尚未達成統一協定之前,中國的在太平洋上的利益也許會受到英法的責難,在必要時刻中國要有維護海洋利益的力量;而威爾遜除了有同樣的顧慮之外,也是出於美國鉅額海軍支出讓國家財政吃緊的考量。在雙方的顧慮下才會誕生這樣一個諒解備忘錄,不過中美太平洋海軍安全委員會的權力大大加強,使得雙方可以通過委員會渠道有權對對方的大型艦船建造進行監督,這也暴露了中國“皇帝級”艦艇的用途——兩國在達成協定墨跡未乾之時,美國提出對江南造船廠內正在建造的大型戰艦進行調查,只要是個海軍內行就可以輕易的判斷它不是戰列艦,因爲從已經建造的船體就可以判斷出它不具備戰列艦那樣強悍的防禦能力。

令人非常遺憾的是威爾遜總統無法實現他訪問中國的諾言,在結束完夏威夷中美首腦會談之後,他便進行全國巡迴演講,希望得到民衆的支持促使美國加入國聯——在國聯的問題上譚延闓和威爾遜所持的意見相同,但是不同的是譚延闓很清楚的認識到國聯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不過倆人都認爲本國參與國聯將會讓自己的祖國走在時代的潮頭引領世界發展。此時美國孤立主義盛行,威爾遜在國內的權威遠不能和“獨裁者”譚延闓相提並論,中國很快的便批准加入國聯,而美國加入國聯卻受到參議院強悍的阻擊,短視的美國議員讓美國在國聯入盟一事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降低了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使得美國在隨後的近二十年時間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不如未參戰的中國。不過威爾遜總統爲此做了最大的努力,他在十月份的巡迴演講中中風,隨後十二月份又一次嚴重中風,這幾乎讓他喪失了工作能力,同時也就無法實現前往中國訪問的諾言。

做爲巴黎和會的結果,《凡爾賽條約》除了種下仇恨之外什麼也沒有做,譚延闓對此不屑一顧。協約國嚴厲的懲罰了德國,光是賠款就足夠讓德國賠到1988年,諸如軍事方面的限制更多,不過很快協約國就選擇有限度的扶植德國——俄國革命已經在歐洲呈氾濫的趨勢,歐洲列強開始干涉蘇俄革命。

中國與蘇俄和美國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協定簽訂,讓所有不懷好意的人的願望都全部落空,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並沒有因爲戰爭的結束而變得更壞,當然這樣的環境要看歐洲列強幹涉蘇俄革命有多大的力度。在外交上中國繼續給予德國支持,尤其是從德國招募了大量的中低級軍官到中國陸軍系統中或是進入軍校執教或是在軍隊中直接幫助訓練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搏得了德國人的好感。

威爾遜總統因爲中風已經失去了工作能力,但是在譚延闓的推動下,中、美、英、法、意五國在經過多輪談判之後最終在1921年十月達成了《五國關於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也就是《華盛頓條約》——根據條約規定美英兩國各爲52.5萬噸,中國45萬噸,法意各爲17.5萬噸。

美國是《華盛頓條約》最大的贏家,是美國外交在一戰戰後最大的勝利——英國承認了美國與其在海軍上的對等地位。而中國在會議上受到了聯手壓制,但是中國以退出條約爲要挾最終保證了自己的利益,不過中國也在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配額上做出了“讓步”最終通過了條約。

在隨後的近二十年時間裡正如譚延闓所預料的那樣,中國的國際生存空間大爲惡劣,不過在遠東中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依舊保持着絕對的權威。國際生存環境雖然比較惡劣,但是對於譚延闓而言這沒有絲毫的影響,因爲在一戰過後英法這對傳統的霸主已經被“閹割”,口頭上的威脅與訛詐換來的只有譚延闓實實在在的軍事行動——中國始終保持着強大的陸軍實力無論對西方的蘇俄還是對南方的英法殖民地都有着絕對的壓倒性優勢,一旦譚延闓認爲受到威脅便是擴軍在邊境挑起衝突,徒有其表的英法在撞牆後只有選擇退卻。

不過中國始終對德國採取扶植策略,德國的小鬍子在啤酒罐暴動之後坐牢時,隔着半個地球的一位中國強力人物親自出手干預,讓他在監獄中的生活變得不那麼難過,並且在其出獄後的政治生涯中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整整二十年之後的1938年,戰爭的陰雲再一次籠罩歐洲,德國的小鬍子和東方的強力人物都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上,由此世界也被再次放在了沸水鍋裡面烹煮……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83章 契機第61章 熱鬧第366章 迷霧重重第24章 解元第399章 退縮第355章 戰艦回購第278章 未來第293章 據點第40章 盤根錯節第114章 清洗第382章 遠慮第108章 會試第392章 西湖第290章 攻城利器第272章 生存的權力第283章 契機第363章 警報第296章 燈塔第368章 散財第206章 海軍第39章 國貨第224章 朦朧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395章 戰略欺騙第385章 中立國第297章 得手第243章 南洋大臣第328章 施壓第110章 狀元第132章 唱戲第43章 顧盼第245章 選擇第237章 意外第322章 廢物利用第35章 肥羊第197章 設障第250章 距離第119章 遊說第351章 流動的資本第9章 庶出第2章 秀才第143章 造艦第240章 隔山打牛第162章 政潮第303章 意外第158章 人才第257章 時代第308章 必勝第16章 計較第108章 會試第214章 莊家第354章 威懾第174章 驕傲第58章 內爭第367章 敲打第274章 縱橫第2章 秀才第397章 出手第108章 會試第57章 入幕第210章 真假第61章 熱鬧第201章 散財第234章 留德士官系第284章 炮兵師第244章 導火索第239章 虎頭蛇尾第71章 貪吃第155章 苦澀的國歌第249章 遭遇第154章 奧運會第313章 擡槓第77章 南大洋第130章 火上澆油第143章 造艦第308章 必勝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202章 借貸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1章 少年第266章 建國第399章 退縮第148章 起義第311章 兵敗如山倒第201章 散財第215章 憲政第281章 移民第72章 送禮-第七十三章 宰羊第145章 優化組合第216章 空頭支票第87章 震懾第201章 散財第150章 別無選擇第224章 朦朧第367章 敲打第333章 施壓第235章 影子第333章 施壓第12章 勸學第151章 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