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底線

“組安,你說的也倒是在理,目前天下雖然不太平,但是除了南方的革命黨小打小鬧一番之外,還沒有出現髮匪佔據半壁江山的局面,唯一可慮的還是洋人。爲父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不敢說像李合肥那樣一坐二十多年,四五年之內只要洋人鬧不起來,還是可以坐安穩的,前提就是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能夠鎮住洋人,最主要的還是鎮住那個蠢蠢欲動的日本……聽說倭人在花旗國發行國債籌款建海軍了?”譚鍾麟說道。

譚延將旁邊的茶碗一推笑着說道:“說來也僥倖,倭人是打算籌款建海軍,可惜自從甲午一戰之後,倭人縱然得了三千五百萬兩白銀的賠款,但架不住國內的窟窿越來越大……這海軍不比陸軍,一百萬兩銀子可以訓練出一支非常精銳的陸軍,但是放在海軍連半條戰艦都買不了,現在的戰艦實在是太昂貴了!日本因爲國家信用低下和國內的政局有動盪,所以在美國募集債券五千萬日元失敗……”

“五千萬日元相當於多少銀子?”

“差不多三千五百萬兩白銀左右!”譚延有些不屑的說道:“日本人擴大海軍應該算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刺激國內通過更大規模的海軍款項;另外一方面中日海軍競爭,日本人的家底薄,他們無法像我們這樣造艦,向外購買戰艦一般要高出自造戰艦價格五分之二甚至是二分之一,我們要花六百萬兩就相當於日本人要花一千多萬兩……現在日本那邊傳來的消息是日本政府再次加稅,看看我們這邊升斗小民身上背的稅已經很厲害了,但是在日本這並不算什麼,日本那邊也時不時的會掀起什麼搶米風潮之類的事端……”

“這應該算是壞事還是好事?!”譚鍾麟有些苦笑的自言自語道:“倭寇的忍耐可真是……爲父初到北洋之時看着直隸的稅率這麼高,爲父的心頭可是暗自擔心,生怕哪天激起民變,上任來不敢說有多勤勉。至少在上稅這方面爲父一直主張減稅,撤銷卡子厘金,好在你也爭氣,從美國弄來這麼多銀子……”

“父親,直隸、山東、河南三省之中,除了河南省有些複雜,還需要多次剿匪梳理之外,孩兒打算趁着直隸府庫財政充實地機會,將山東和直隸建成模範省,在教育、工商、農業上進行大規模改進。我要用手中的槍來強迫那些大地主將土地租金降下來;同時建造數艘挖泥船疏浚黃河等河道。加強堤防;進一步降低工商稅,鼓勵商人建立更多的工商企業。尤其是工業等……其實孩兒在河南那邊一邊剿匪,一邊用直隸府庫的銀子暗中購地,到時候這些土地將會連成一片,孩兒打算成立農墾公司,統一經營這些大農場……”

譚延有些躊躇滿志的談到他以後要乾的事情,以前他更多的是集中在軍務上,鼓勵發展工商業,以工商業賦稅來降低農業稅和厘金。可以說直隸三省的民生他沒有關心多少,只是從一個稍微有些良心的人的角度出發。本能地減低賦稅水平,使用以工商稅來補貼農業稅的辦法來平衡整個財政收入。這種做法也就是譚延能夠玩得轉,張之洞、李鴻章就算知道該怎麼運作,也弄不起來----他們沒有譚延這樣地富商圈子,和他們打交道的商人本能的就是一種畏懼心理,他們在張之洞等人的面前就是被宰的羔羊,而譚延卻是他們的生意合夥人。不僅通過正規渠道參股,還充當他們的保護傘。

譚延的商人圈子越來越大,實際上在譚鍾麟擔任閩浙總督的時候。江浙財團並沒有跟隨譚延地腳步就已經非常後悔了,從而讓兩廣的財團捷足先登。閩浙財團活動中心一個是航運,一個便是金融,隨後也加入了譚延的“圈子”,再後來便是直隸津京的傳統商團和兩湖商團。雖說和傳說中的晉商集團沒有什麼接觸。但是在整個中國範圍內的大商圈中。譚延已經是舉足輕重,麾下的抵羊紡織廠是輕工業地龍頭。而漢陽鋼鐵廠、隆盛機器廠、江南船塢則是目前中國重工業的火車頭。在這樣的背景下,晉商雖然豪富,但與譚延地潛在經濟實力相比相差甚遠。

譚鍾麟雖然在仔細聽,但卻又像心不在焉的樣子,半晌嘆了口氣說道:“安兒,你確實是長大能夠自己去闖蕩了。其實這論做官爲父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好教你的了,論能力不要說你兩個哥哥,就是爲父這樣做過幾十年一步步從底層升遷上來的地方官也遠不及你……昔年做爲一個地方官只要勤政愛民,秉公辦案便是一個口碑不錯的好官,這樣地好官也不過是能夠讓一方平平安安,一旦碰上災荒年景必然要出亂子,而像你這樣做官,以爲父看來不僅可以保一方百姓衣食無憂,更可保一方平安不受外辱,你強過爲父多多……”

譚延笑了笑卻沒有迴應譚鍾麟地話,只是走到父親身後輕輕的爲譚鍾麟按摩說道:“以孩兒看來,南方地革命黨現在固然是小打小鬧,但也絕非不會稱爲洪楊那樣的禍亂,至少在孩兒眼中他們和洪楊有着本質的不同,只是他們太過心急沒有發展起來而已……就像幾十年前曾文正公辦同文館還需要倒貼錢給學生一樣,現在其實就算我們開辦的學校不貼補也是一樣有人來上學的,只是人數稍微少些但絕對要比曾文正公時代容易的多,爲何原因?只是風起日益開化而已!風起愈加開化,人們的思想也就越來越開闊,南方革命黨所求的不是洪楊髮匪的落下皇帝自己來當的那一套,而是謀求中國能夠像西方的那一套,這中間有很大不同……”

“這麼說來你還挺看好他們的了?難道朝廷就不會派大軍鎮壓麼?當年洪楊髮匪割據半壁江山也不是照樣覆沒?!”譚鍾麟有些不以爲然的說道,只是他素來看重兒子的眼光,話雖然這麼說,但心中還是有所動搖地。

“不是看好,而只是一種看法而已。說起來我們現在辦北洋海陸兩軍也是爲國出力,但即便如此還是受人節制。甚至不得不爲此行賄朝中權貴纔可以辦成一二……朝遠處看看李鴻章的北洋海軍自成軍之後便再添不了一艘軍艦,而是用來去修園子去了,這就是一國氣運盛衰的表象,只要眼睛不瞎都能夠看得出來……”

“安兒!”譚鍾麟用手拍拍譚延的手示意停下來,睜開眼睛轉身對譚延肅容說道:“爲父和曾文正公有個相同的愛好,就是喜歡看人面相,昔年爲父熱衷此道曾延請一此道之中的名手爲你看相,此人曾留下批語說你將來成就可比爲父高出甚遠,足以讓我譚氏一門光耀門楣,但你要走的路很可能不是爲父所期望看到的那樣……”

譚鍾麟說起當年請人爲譚延看相的事情。這是第一次,譚延也曾從他弟弟的嘴中知道這件事。更知道最後地批語。說起來有些事情是非常玄妙的,信則有,不信則無,前生地記憶告訴自己,如果不是刻意的去追求改變撬動歷史的話,那譚延最後的命運確實也能夠登上一個非常高的地位----歷史上民國的二號人物確實要比譚鍾麟現在的封疆大吏要高得多。應該說這個看相高手給自己的批語還是非常準確的,不過正是這傢伙多嘴才使得譚鍾麟對他看管地極爲嚴格,這練字習文是一日不可放下,直到連中三元之後纔好了許多。譚鍾麟最終放寬了對自己的限制。

“孩兒只是想看清大勢,以後是作曾國藩、李鴻章,還是作……父親,時局複雜,孩兒心頭總是有些不好的感覺,現在未雨綢繆總是沒有錯的,免得以後走錯、做錯!”譚延平淡的說道。

譚鍾麟聽後也只是一聲嘆息。卻沒有應答……

譚氏父子崛起的實在是太快,根基先天不足,不過譚延卻知道該怎麼去彌補這先天不足的根基。到了眼前這個地位。很多事情都已經由不得譚氏父子去做出選擇,更多地是一種憑着本能的選擇----就像曾國藩和李鴻章曾經做過的那樣,譚氏父子爲了保證自己地權位也不得不走向同樣的道路。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讀過書熟知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權臣要麼往上進一步,要麼不得好死。曾李倆人都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但是結果卻一個憂憤而逝,另外一個雖然還活着卻被人扣上了有史以來與秦檜相比肩的大漢奸。

譚延不願做曹操那樣地權臣。更不願意做像韓信、李林甫那樣掉腦袋地權臣,在這個時代風雲激盪的年代,他對以後該如何去做有了更加清醒地認識-

“十萬!我只要十萬陸軍!”譚延心中不停的呼喊着最後的底線,沒有人推動他,是他不得不向這個方向前進,既是爲了自保,也是爲了自己能夠活得更加輕鬆一些----相比留名青史,他寧可到實驗室去作一個普通人,可惜生在了這個時代卻沒有給他更多的選擇,個人人生嚮往和良心面前,他選擇了良心。

“榮相,這是一份比較粗糙的建軍計劃----隨着新式陸軍完成訓練愈來愈多,這些完成訓練的新軍總不能全部都進入武衛右軍,就是武衛右軍做爲新式陸軍也有必要進行整合。卑職以爲我們既然按照西方列強的練兵之法來訓練新式陸軍,那在指揮、編制上也要效法西方,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的發揮新式陸軍的優勢,就像以前淮軍一樣採用的都是德國陸軍操典訓練出來的士兵,爲什麼甲午年的時候如此不堪一擊……”譚延躬身對榮祿說道。

“哦!組安對甲午年的那場戰爭還念念不忘,有什麼想法?!”榮祿說話總是有些不鹹不淡的味道。

對於榮祿,譚延心中還是挺神秘的,這個人永遠都像隱藏在迷霧中的人一樣,永遠讓你看不清他真實的長相,放到現在就是你永遠也無法明白這個傢伙心中真正的想法是怎樣的。榮祿說話也許有些不鹹不淡,不過和他相處時間長了你就發現,他這麼對你說話是表示了一種將你視爲親信的姿態----一般值得他熱情洋溢相待地人,除了慈禧太后之外。其餘者都遭到過他的暗算,可以說這傢伙是典型的清朝李林甫。

對付榮祿對於譚延而言既容易又複雜,容易之處便是在於榮祿貪財,可以說這傢伙是“雜食性”貪官,你送他古董字畫也好,或是直接送給他真金白銀也罷,這傢伙是來者不拒盡數笑納。不過與以前著名的慶王奕相比,榮祿還是有着很大的不同----這傢伙是一個非常有“職業道德”的貪官,他明白這個國家就像一艘船,身爲蛀蟲不能太過肆意妄爲。除了避免自己的名聲太臭之外,最重要的便是這艘船如果沉了。他難免要成爲陪葬品,就是富可敵國也是過眼雲煙,誰也無法保全他的家業。

正是因爲如此,譚延覺得榮祿愈發不好對付,尤其是恭王奕看上去已經撐不過今年的樣子,好在他倒向榮祿地時間比較長,在恭王奕的名義下,倆人很早便開始合作。現在恭王奕如果要不在了,譚延又擺出一副“以你爲首”地姿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倒向榮祿---畢竟他們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政敵翁同,這個時候譚延反而覺得翁同實在是太可愛了,真是希望老翁同學能夠在帝師的位子上多坐幾年,只要老翁不消失,那他與榮祿之間的關係短時間內還會是非常融洽的。

“淮軍雖然也是使用德國陸軍操典訓練而成,但是中間卻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病----朝廷無法有效的指揮淮軍作戰,這從朝鮮陸戰後期就明顯顯現出來了。當時朝廷下旨聶士成替代葉志超統領朝鮮各軍,可是知道朝廷委派劉銘傳坐鎮鴨綠江之前,聶士成除了自己的軍隊之外。卻無法指揮盛軍、銘軍等部……榮相,說句非常不好聽地話,這樣的軍隊是私人軍隊,朝廷指揮不動,一旦遇到戰事則朝廷危矣。畢竟不是每次都可以找到一個像劉銘傳這樣能夠鎮得住各軍的將帥出來……”譚延說道。

榮祿聽後點點頭說道:“組安所慮甚是。這兵制改革上對新軍除了要擴大訓練之外,還有一條便是各軍統制每隔一年要輪換一次……這便是針對此處而來吧?!”

譚延說道:“榮相所料不差!新軍的軍官是從朝廷開辦的各種陸軍學校或是選拔出國留學的軍事生回國後來擔任。僅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不斷的調整他們地職權,或是升遷,或是平調……晚生只管訓練新軍,新軍一旦訓練完成則有朝廷來安排將領成軍,這樣一來所有的新軍盡在朝廷之手,若是再發生甲午年那樣的戰事,也不用怕非要照劉銘傳這樣地大將來親自坐鎮纔可以指揮動所有的軍隊作戰……”

其實在向榮祿建言之前,譚延已經在新建陸軍、武衛右軍、直隸督標新軍之中開始頻繁的調換軍事將領了,這樣做也是出於在新軍中,譚延是真正的領袖,其餘將領只是管理者,不斷的更換位置也是防止他們在底下私下中拉幫結派。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譚延創立“留德士官系”地本意就是拉幫結派,讓他們成爲中國軍界地統制派別。他們都是出國留學之人,對於國外的情況也比較瞭解,雖是學習軍事,但譚延相信他們在國外一定受到了政治、文化等方面地衝擊,帝王思想在他們哪裡未必會有多大的市場,將他們未來成爲軍閥的可能性降低。新軍必須形成一個整體,內中不能有幫派之分,否則無論是譚延還是底下的青年軍官都明白,一旦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便會很容易的被外人各個擊破。譚延是他們的保護者,而他們則是譚延最積極的支持者,否則便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切記分享越多更新就越快哦!!!

小提示:

第19章 老丈人第267章 不斷進步第39章 國貨第7章 賠罪第289章 最後的晚餐第90章 成交第247章 下注第371章 東雲第387章 對峙第19章 老丈人第367章 敲打第120章 未來第99章 壓力第126章 金屋藏嬌第106章 公車第212章 對峙第53章 權力第160章 割肉者第159章 銀元第309章 刺刀見紅第349章 移民第50章 苦戰第64章 重逢第158章 人才第9章 庶出第77章 南大洋第127章 鋪墊第115章 父子第376章 中德走向第170章 嚴幾道第389章 調整第322章 廢物利用第86章 高下第26章 往事第368章 散財第46章 出兵朝鮮第55章 現實第253章 轉折第249章 遭遇第59章 毒計第59章 毒計第217章 從議第334章 強權第74章 審問-第七十五章 恭王第134章 留學生第307章 雙重陷阱第370章 輕裝前進第379章 焦點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74章 審問-第七十五章 恭王第55章 現實第356章 海軍政治第237章 意外第249章 遭遇第26章 往事第279章 號角第319章 四十年第275章 借雞生蛋第129章 矛盾第11章 訓練第58章 內爭第76章 心遠第53章 權力第309章 刺刀見紅第291章 水落石出第352章 爆料第241章 權力第202章 借貸第26章 往事第360章 一邊倒第39章 國貨第294章 東風第29章 隱憂第2章 秀才第282章 北洋第187章 武力第306章 誘敵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236章 戶口第20章 生死一發第187章 武力第384章 人道行動第256章 態度第217章 從議第259章 寶庫第109章 會元第273章 項莊舞劍第270章 討價還價第190章 投降第39章 國貨第55章 現實第160章 割肉者第80章 危局第174章 驕傲第166章 順勢而爲第339章 棋子第199章 外交第350章 連橫合縱第261章 說客第211章 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