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老爺們!捲起來吧!

河北河道再度決堤一事,很快就傳到京城,雖然在水利學府和公檢法的努力下,損失倒是不大,只是牽連到數百戶百姓,但是當趙頊得知此消息時,頓時感到身心俱疲。

怎麼辦?

宋朝治水的頻率,耗費的人力物力,真是超越歷朝歷代,但是越治越迷茫。

當努力和結果,是截然相反時,太打擊士氣了。

雖然當朝兩位宰相王安石和文彥博,都還是出於戰略考慮,希望能夠堅持東流,防止遼人,尤其是最近遼人又在邊境搞事。

但是趙頊累了,他不想再折騰了,但他也沒有明說,到底是東流,還是北流,只是表示水利學府防範水患有功,將繼續維持上回商議的決定,全權交由水利學府,依靠學術來治理。

這學術是肯定不包括戰略的,其實就是向北流在妥協。

他這做的底氣在於,他現在在往回收,主要就是西線由進攻轉爲防守階段,宋朝就有足夠的力量去防備遼國,不至於完全被遼國支配。

同時趙頊又升熟知地理和外交的蘇頌爲鴻臚寺少卿,組建一個外交使團,進駐太原府,專門與遼國對接劃分邊界的事宜,還是得藉此事現在纏住遼國。

國家的重心,還是在於內政。

其實趙頊現在也比較癡迷於內政,因爲外事難以有所突破,糟心的事,比較多,但內政現在是發光發亮。

這人嘛,其實都一樣,要能夠做出成績,纔會更積極性。

如發行稅幣,那真是立竿見影。

整個市場都變得非常繁榮,百姓積極性也是大爲提升。

這幹起來就有意思。

今日司馬光也與範純仁、蘇軾來到市集上巡察。

看到那些賣菜的大叔大嬸,早早就推着空車,提着空籃子,數着賺來的稅幣,美滋滋地離開市集。

他們心裡是五味雜陳,畢竟他們都不贊成發行這稅幣。

但事實擺在眼前,他們也不得不認啊!

司馬光就道:“你們最近多得留心觀察,因爲往後京東東路是否發行稅幣或者鹽鈔,那全都是三司來定,公檢法是阻止不了了。”

蘇軾嘆道:“想到日後那章子厚就此事在我面前耀武揚威,我這心裡就難受啊!”

範純仁卻道:“其實真說起來,就只是中間多出一張稅幣而已,想不到竟會引發如此鉅變。”

話音剛落,就聽到一個笑聲:“你們是永遠都不會懂得。”

三人偏頭看去,只見王安石走了過來。

晦氣啊!

王安石道:“根據稅務司的預計,今年京畿地的財政,會增長不少,這就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啊。”

司馬光皺了下眉頭,正欲反駁,哪知蘇軾先開口道:“這與王相公有何關係?”

王安石冷冷瞧他一眼,“與你有關?”

“不才,下官是略盡綿力。”

蘇軾道:“不僅僅是京畿地的財政在增長,京東東路的財政也在增長,但正如方纔範兄所言,其實國家總體財富並沒有增長。

目前國家的財富增長主要來自於三點,其一,節省損耗和開支。其二,政治清明,減少了貪污腐敗問題。其三,依法收稅。而這三點,皆是源於吏治。與王相公何干。”

司馬光點點頭道:“子瞻所言不錯,這都是公檢法帶來的,而你的新政不過是搭上順風船罷了。”

王安石皺了下眉頭,突然叫住從路過的一個擔夫,“大叔請留步。”

那擔夫瞧這幾人氣度不凡,不安地問道:“大官人有何事?”

王安石微笑地問道:“大叔賣得是什麼?”

那擔夫回答道:“俺賣的是雞蛋。”

王安石道:“你一直都是以賣雞蛋爲生嗎?”

那擔夫道:“俺是種田爲生。”

王安石問道:“現在改賣雞蛋?”

“不是。”

擔夫搖搖頭,又道:“俺現在還是以種田爲生,只不過最近家裡養了一些雞。”

王安石問道:“你之前爲何不養?”

擔夫訕訕道:“以前也養,但養的不多,就兩三隻,以前要是養多了,就得去服衙前役,現在養多少都不怕。”

王安石問道:“所以說,你賺的錢比之前要多多了。”

那擔夫樂呵呵道:“是多一些。”

王安石又道:“可是你要多交稅啊!”

那擔夫道:“那得先是咱賺得多,纔會多交稅,這跟以前可不一樣,以前是賺得多,咱得的也少。”

王安石笑着點點頭,又指着那空擔子道:“你這雞蛋都賣完了?”

那擔夫點點頭道:“全都賣完了,最近行情好,俺還打算多養一點雞。”

王安石拱手道:“多謝大叔告知。”

“不敢,不敢!那那小人先走了。”

“慢走。”

這擔夫走後,王安石轉過臉來,得意洋洋道:“誰說這財富沒有增.人呢?”

左右一看,哪裡還見司馬光、蘇軾、範純仁三人的影子。

這可是將王安石給氣炸了。

你們不講武德啊!

殊不知旁邊的小閣樓上,有着兩個年輕人是一直注視着他們。

正是趙頊和張斐。

趙頊今日也是悄悄出宮,來看看這市場的繁榮,是不是真的如那些大臣所言。

回到酒桌上,趙頊向張斐問道:“你認爲他們方纔的爭論,誰纔是對的?”

“都對。”

張斐解釋道:“目前的財政增長,主要是源於吏政,而吏政清明,又哺育了稅政和行政。

到底我大宋的田地,多半都是掌控在那些大地主手裡,他們以前都不交稅的,現在都得交稅。

還有就是腐敗問題,如今公檢法這麼強勢,誰還敢貪污受賄,公使錢支出,都在大幅度減少,所以財政翻倍增長,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財富其實也是有所增長,這又是來源於百姓的積極性。以前富戶不敢掙錢,甚至還自殘躲避衙前役,現在敢掙錢了,其次,以前錢還沒有賺,就被一些底層官員勒索大半去,所得也就能保一張嘴,沒有多餘的錢去擴大生產,現在他們能夠所掙之錢,又投入到生產,就好比那賣雞蛋的老漢,他有所餘,就能夠養更多的雞了。

雖然財富增長不多,但是未來完全就要依靠這一點去推動財政增長。”

趙頊問道:“此話怎講?”

張斐回答道:“因爲吏政來的利好,是有上限的,如果人人都依法交稅,那財政就沒有增長餘地,只要百姓掙得越多,財政才能夠持續增長。”

趙頊又問道:“可如何讓百姓掙得越多?”

張斐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隻能通過改善技術來增加財富,比如說,我朝的水稻技術,就遠勝於唐朝,農民所得糧食就更多,稅就交得更多。”

趙頊嘆道:“但這談何容易啊。”

“天下熙攘,皆爲利往。”

張斐道:“在利益的促使下,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增長財富,尤其是商人,他們肯定會是最爲激進的羣體,但我以爲,他們還是缺乏一些智慧,這可能需要朝廷相助。”

趙頊又問問道:“朝廷如何相助?”

張斐剛張口,突然想起什麼似得,“對了!陛下最近不是在籌備官制改革嗎?”

趙頊點點頭,又問道:“這與此事有何關係?”

張斐道:“我之前曾與範檢察長交流過青州事業署的情況,據他所言,青州事業署發展不錯,其中很多有才華的官員,改進製鹽術,以至於濱州海鹽的產量得到提升,同時他們還改善了冶煉術,而這部分官員,多半都是學士出身。

但可惜只有青州目前是在這麼做,這還是當地債務重組導致的。”

趙頊點點頭,“學士乃職名,不同於官名,這些學士都是進士出身,本身都有才幹,只不過我朝取士,遠勝於唐朝,但職位有限,只能安排他們在諸閣充當學士。”

張斐道:“既然如此,何不將以他們的興趣爲主,將他們統統劃分到事業學院去,讓他們去研究這些技術,不管是產糧,還是產鹽,還是冶煉。”

趙頊道:“但朕有時候也得與他們議事。”

這些人全都是備選官員。

張斐道:“他們只是在學院擔任學士,陛下還是隨時召他們議事,若想要財政進一步增長,並且無限增長,他們是至關重要。”

青州事業署的成功,讓張斐認爲,想要提高技術,還得依靠他們文人,光憑工匠還是不行的。

蘇軾在京東東路治水,就非常成功,他還只是友情相助。

趙頊驚喜道:“還能無限增長?”

張斐笑道:“我朝水稻產量是唐朝的兩三倍,爲什麼就不能是三四倍?”

趙頊點點頭道:“言之有理。”

說着,他又道:“對了,朕最近確實要召開一場會議,繼續官制改革,到時你也得來,因爲有許多官員對於政法分離表示不滿。”

張斐詫異道:“是嗎?”

關於官制改革,乃是趙頊主持朝政的一個標誌性政策,雖然那場天災,讓他們有些抑鬱,也做出一定的妥協,但也只是妥協,還是要繼續改下去。

過得三日,趙頊就在垂拱召開會議,商量如何深化改革。

趙頊率先說道:“關於針對冗官的改革,目前來說,是非常成功的,朕不是要求裁官,而是希望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朝廷已經沒有多餘的財政,去養一些閒人。”

這時,戶部侍郎鄧綰就站出來,道:“陛下,關於官制改革,臣以爲朝廷並未做到真正的政法分離,更像似集權於法,如今行政官署已經是形同虛設。

就比如說那稅法,這理應屬於行政權力,但倉庫稅卻是檢察院提出來的,這怎麼能叫做政法分離。”

此話一出,頓時有不少人站出來,表示支持。

富弼暗自皺了下眉頭,他已經意識到,這些權貴都反應過來,開始要針對他們公檢法了。

忽聽一人言道:“那是你們失職。”

大家回頭看去,說話的正是張斐。

趙頊擡頭瞧了眼,“張檢控出來說話。” “是。”

張斐站了出來,道:“陛下,臣有一個問題想請教鄧侍郎。”

趙頊點點頭。

張斐又向鄧綰問道:“鄧侍郎,新稅法是不是朝廷定的?”

鄧綰猶豫了下,才點點頭。

到底稅務司也是隸屬戶部。

張斐又問道:“鄧侍郎事先可知道商人和地主抱怨新稅法不公?”

鄧綰又點點頭。

張斐立刻又向趙頊道:“陛下,其實鄧侍郎說得很對,稅法本應由戶部或者三司來定,就如新稅法,也是朝廷決定的,不應該由公檢法來定。

但問題就在於,當初新稅法爆出重複收稅的問題,引發商人和地主的不滿,可當時戶部在幹什麼,三司在幹什麼,他們都無動於衷,好像這跟他們沒有關係。

但我們檢察院向來恪盡職守,我們不想幹預財政,我們遞交那兩份法案,純粹是爲了維護稅法的權威,到底新稅法裡面確實存有不公的地方。”

王安石立刻站出來道:“陛下,當時戶部與三司正在重新劃分財政權力,故此有所疏忽。”

趙頊點了點頭。

鄧綰又向張斐質問道:“如此說來,稅法不歸立法會管或者公檢法管?”

張斐道:“財政政策當然是不歸公檢法管,但肯定是要通過立法會的審議,因爲政策也要合乎法律。”

鄧綰就道:“政策還能不合法嗎?”

張斐道:“首先,政策要遵循祖宗之法。

其次,不能傷害國家、君主、百姓的利益。”

薛向不禁好奇道:“這如何判定?”

張斐道:“比如說增稅,這理應是三司或者戶部來定,如果因爲戰爭而增稅,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因爲戰爭威脅到國家和君主的存亡,在這種情況,臨時徵稅,是可以理解的。

而立法會也會確保百姓基本權益,也就是生存,不能竭澤而漁。

簡單來說,稅法當然是戶部來定,但必須在立法會充分說明理由,否則的話,我們公檢法也難以嚴格執法。”

鄧綰問道:“如果已經得到陛下答應。”

張斐立刻道:“陛下只會答應增稅,但是具體怎麼增,可是你們戶部的責任,如果只是寫個數目上去,我上我也行,爲什麼陛下要千萬人才中選擇鄧侍郎,不就是看重鄧侍郎有才幹嗎?不管是增稅,還是減稅,都是鄧侍郎展示才華的時候。”

鄧綰眼中閃過一抹心虛。

他們說得其實就是這個問題,現在當官太難了,國家、君主、百姓三者的利益就衝突,得同時維護三者,這怎麼搞。

司馬光、趙抃立刻站出來,表示支持。

王安石卻道:“戶部失職是戶部問題,但檢察院的職責應該反應問題,而不能取而代之,上回由於制度調整,只能當做特例,但以後還是得遵循政法分離,檢察院不得擅自做主。”

張斐道:“以後若是戶部再置之不理,我們只能是直接起訴,我們公檢法可是全心全意爲陛下分憂,絕不會懈怠的。”

這頓時引來不少官員怒目相向。

你太囂張了吧。

但是站在最前頭的是富弼,有本事將他幹掉啊。

王安石卻輕描淡寫道:“那是你們的職責。”

他有才幹,他就不心虛,不就是理由嗎,他就怕被司馬光他們死纏爛打,什麼也通不過。

馮京突然問道:“張檢控,基於祖宗之法,事爲之防,曲爲之制,誰來監督你們公檢法?”

張斐道:“當然是你們御史臺啊!”

馮京立刻向趙頊道:“陛下,臣建議在御史臺成立監法司,專門監察他們公檢法。”

要對付公檢法,得先準備一把利器,放眼望去,唯有御史臺。

但是監察公檢法,這需要很多人力,必須擴張。

張斐道:“臣附議。公檢法也會出現害羣之馬的,必須給予監督。”

不少御史立刻偷來鄙視的目光,什麼害羣之馬,你們整個公檢法都是害羣之馬。

你這不按套路出牌。

官場鬥爭,講究就是以偏概全,一個貪污警察,就是整個警察團體都有問題,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你這害羣之馬真的是.?

趙頊點頭道:“准奏。”

彭思言突然道:“既然是專門監察公檢法的,自然不能交予皇庭審理。”

司馬光站出來道:“皇庭是一種制度,又不是一個人,公檢法本就是互不統屬,且相互制衡,而且根據上回公檢法改革,有專門審理此類案件的皇庭,實在不服上面還有大庭長,倘若不交予皇庭審理,那又如何做到政法分離。”

趙頊點點頭道:“這大小案件都必須要交予皇庭審理,御史臺若有鐵證,不需要爲此擔憂。”

彭思言見皇帝都這麼說了,只能退了下去。

趙頊又道:“關於官制改革,諸位有何建議?”

王安石立刻站出來道:“陛下,如今司法官署已經得到整合,那麼行政、財政,也都應該整合,臣建議將差遣官名權合一,至於那些閒散官員,則是讓他們先去事業署或者公檢法應試,擇優取之,如此才能做到政令通達,有責必究。”

不少官員站出來支持,他們以前是很反對這麼幹,因爲這可能要裁官,但今時不同往日,司法權太強大了,行政、財政若得不到整合,怎麼去與司法抗衡。

當然,這也是基於事業署,目前很多人其實都想進入事業署,那些閒散官員可不是自己想躺平,他們也想摸一摸權力,是朝廷不給他們事幹。

趙頊稍稍點頭。

王安石又道:“此外,根據目前制度,知府、知縣不再需要管刑罰,臣以爲可以根據稅入來考覈官員的政績。”

司馬光立刻跳出來道:“這樣的話,官員們不都得唯利是圖。”

王安石眼中閃過一抹笑意,“官員若以百姓之利是圖,司馬尚書認爲也是錯的嗎?”

司馬光愣了下,“你此話何意?”

王安石道:“根據目前的稅法來看,想要增多稅入,就必須要增加百姓的收入,官員要想獲得好的政績,就必須要爲民着想,讓百姓的財富增長,這種唯利是圖難道不行嗎?”

司馬光愣了下,“可是官員若爲政績,強徵百姓的稅?”

王安石笑道:“司馬尚書難道忘記自己建設的公檢法。”

司馬光當即是呆若木雞。

張斐不禁暗笑,這王安石心裡裝着的全是司馬光啊!

這他跟王安石早就商量好的,但王安石剛纔可以直接說明的,他留個破綻,就是故意等司馬光,以便於消遣司馬光一番。

趙頊點點頭道:“如此甚好,利國利民,也較爲公平,往後若想要升遷,則必須拿出政績來。”

以前都是差遣制,官員每三年輪換,混個幾年不出事,就能夠升上去,個個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如果名權合一,不搞輪換,就是要讓官員們捲起來。

想要升官,享受更高的俸祿,就得拼命的幹。

當然,這場會議,主要是確定一個大方針,接下來趙頊又跟各部官員商量具體怎麼整合。

首先,名權合一,以前的官制,主要是分爲三類,官、職、差遣。

尚書、侍郎、縣令、這都是屬於階官和散官,最早是誕生於前朝留守的官員,這些官員趙匡胤肯定是不會用的,那就給錢,讓他們不鬧事。他們就是有名無實,憑着官階拿俸祿,子孫後代又憑藉恩蔭入仕,都稱之爲寄祿官。

與之相反,差遣官就是有權無名。

這就是爲什麼宋朝的官員沒有多少階級感,階級高都是階官,沒有權力,那些有權力的官員會怕他們嗎?

如今就是要求名權合一,就是將他們的官名都給差遣官。簡單來說,就是知縣變成縣令。

那些寄祿官就要去事業署、公檢法應聘,應聘不上的,只能是直接裁掉。

職官指得就是各種學士,這一類官員,基本上都是科舉上來的,宋朝取士,是非常猛的,但是職位有限,故此給他們各種學士職稱,到時有空缺,皇帝直接任命,差遣官員都是學士出來的。

這一類官員是有才幹的,是等着上崗,如今他們要麼進立法會、公檢法,要麼就進事業署,事業署主要就是邸報院、醫院和學院。

他們就不需要應聘,是由別人舉薦,或者他們自己要求,如果朝廷有需求,他們馬上就能夠回來補缺。

整體看來,不是裁官爲主,而是得讓他們都幹活,創造價值,別在那裡躺平了。

因爲目前這個制度,確實是需要更多的人力。

然而,這官制改革,其實只是名義,實際上是權力改革。

司法權其實已經整合完畢。

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財政大權,改革策略還是跟司法權一樣,以整合爲目標,以前是分散的,現在全部集中在一起。

財政大權主要分中央和地方。

中央就是歸戶部和三司。

最終決定在戶部下面,只設轉運司和發運司兩大部門,轉運司管各路稅賦和漕運,他們的依據是稅法。

而發運司下面是糧食署、提舉常平司,主管中央的採購和出售,依據是契約法。

三司則掌管鑄幣,不管是銅幣,還是紙幣,甚至絹帛,鹽債、鹽鈔全都歸三司掌管。

至於中央和地方,則是現有稅入七三分,中央拿七成,地方留三成,這其實是根據軍費來劃分的。

目前中央財政,主要就是軍費支出,軍費不可能交給地方,得拿七成走。

但是每年所增加的稅入,就變成三七分,朝廷拿三成,地方留七成。

這是爲了調動地方官員的積極性。

但是,這些改革,暫時都是公檢法地區推行,沒有公檢法的先不管。

爲什麼敢將權力集中,就是因爲有公檢法制衡。

第一百二十四章 第一權衙第四十二章 獅子搏兔第五百三十九章 放手去幹第二十四章 一拍即散第四百零七章 快去請張三第670章 血債血償第四百七十三章 不準丟人第三十七章 平平無奇張三郎第一百四十六章 以眼還眼第五百二十章 文武與法(五)第794章 誰挖的坑誰來填第278章 夢幻聯動第六十七章 流氓不是這麼當的第一百三十五章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第四百五十三章 全面反撲第311章 娛樂興邦第777章 再見故人第787章 殺人不見血第六百二十九章 時間就是金錢!第一百一十章 平起平坐(三更!感謝“財叔寧”盟主)第五百五十二章 三冗第一戰(五)第755章 攪屎棍登場第686章 真正考驗來了第760章 天下誰人不知法第六百一十六章 掌舵人第四百八十章 留給他們的時辰不多了第八十四章 沉冤得雪(求追讀)第二百零八章 知易行難第五百零七章 鹽鈔糾紛(上)第725章 迴旋鏢第二百三十五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五百零九章 鹽鈔糾紛(下)第273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798章 法定權力第317章 相愛相殺第五百五十三章 三冗第一戰(六)第762章 不二人選第758章 實事求是第三十五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747章 現學現賣第四百九十二章 韭菜也不是這麼割的呀!第754章 痛打落水狗第一百七十八章 矯枉過正第752章 尚能飯否第307章 雙子星加持第二百四十三章 稅與善第四百三十章 稅戰(四)第五百五十一章 三冗第一戰(四)第五百九十一章 三法之爭(五)第五百九十六章 趁勝追擊第346章 此法非法第六百三十章 收網第812章 亢龍有悔(大結局)第二百一十一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九十九章 將錯就錯第一百六十八章 御訟第五百四十七章 法中取利(五)第四百九十四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296章 繳械也殺第五百三十三章 青苗之爭第五百五十五章 三冗第一戰(八)第五百零九章 鹽鈔糾紛(下)第五十八章 真香......第300章 奇蹟(六千字大章)第六百一十四章 開年第一課第704章 他真有王法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魚第772章 見龍在田第一百章 入局(求首訂)第四百章 募役法第795章 這纔是第三把火第376章 老年活動中心第四百六十六章 新舊團結靠張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一丘之貉第六百三十章 收網第八十五章 詔安第737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第329章 慈善比賽(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全面反撲第七十三章 相見恨晚第727章 死局?第五百六十五章 危第270章 送羊入虎口第774章 激活第307章 雙子星加持第五百九十八章 不破不立第四百一十五章 變法競賽第五百八十二章 坐山觀虎鬥第649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二百零三章 打...打劫第650章 內喜外憂第776章 老爺們!捲起來吧!第四百八十五章 奇葩組合第687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七十一章 強強聯手第一百七十八章 矯枉過正第764章 外交事故第四百零三章 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