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輿論先行

這天若要亡你,那你也只能接受。

其實應對天災,唯一得辦法,那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很快,王安石就寫好一篇文章,然後在正版書鋪的新聞報上刊登。

大致內容就是,這天災是自然現象,任誰都不可避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增強自我抵禦天災的能力。

那麼經過改革變法的朝廷,是擁有更強抵禦天災的能力,他王安石也將此番天災視爲對新政一次考驗。

並且,讓百姓安心,朝廷很快就會出臺相關政策,以求救助更多人,避免百姓受到饑荒。

此報一出,這牛鬼蛇神就全部冒出來。

在很多人看來,王安石是在挑釁老天。

任店。

“考驗!”

一箇中年男人放下報紙來,冷冷笑道:“既然王相公渴望考驗,那咱們何不助其一臂之力。”

此人名叫劉屏,正是第一批免役法的受害者,當時可是花了數千貫才脫身,活了幾十年,是頭回吃了這麼大的虧,心裡可是一直都記着的。

他身邊一個同樣身着綢緞的中年人道:“劉兄,我看咱們還是小心一點微妙,至少也得看看上面是怎麼個說法。”

劉屏笑道:“你難道沒有發現嗎?如今糧價飛漲,糧鋪的糧食還少了許多,那些糧鋪後面是誰,你難道還不清楚嗎?”

對面一人道:“咱也不是要搞事,災情之下,尋常農夫,也會盡量屯糧食,市面上糧食少,價格上漲,乃是合情合理的事,要是不準漲價的話,那咱就不賣,這又不違法,公檢法不是要捍衛個人權益嗎?這可是咱們的正當權益啊!”

劉屏冷冷道:“這回咱們不但得將那些罰金給賺回來,還得報仇雪恨。”

不容易啊!

真是不容易啊!

這些地主最近幾年真是受盡“磨難”,家裡多藏一文錢,都覺得心慌,終於,讓他們逮着這個機會。

而且,這其實是他們地主慣用的伎倆。

平時捱上兩棍子,他們很快就會將頭縮回去,然後躲在下面,猥瑣發育,逮着機會,他們就能夠一擊致命。

其實許多王朝中期想要改革,只要遇到天災,多半都是以失敗告終。

因爲民間財富到底握在地主手裡,同時,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作爲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往往也不願意拿錢出來,權衡之下,皇帝就只能跟地主同流合污,大家都保存實力。

這就是真相。

富府。

“這個王介甫,真是唯恐天下不亂啊,如今遇到天災,他不但不心懷畏懼,甚至還敢出言挑釁,真是豈有此理。”

文彥博將新聞報往桌上一拍,怒氣衝衝道。

“這文章我也看過了。”富弼也是惱羞成怒“難不成他已經狂妄到認爲自己能夠與老天抗衡,這真是無可救藥啊。”

文彥博又道:“可惜官家信他那一套,不過到時若天災不斷,且看他王介甫如何收場。”

之前許多人藉此奏請皇帝收回改制,當然是出於政治目的,因爲他們知道,皇帝要回三省六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親自處理朝政,掌控大權,而這將會削弱士大夫的權力,打破皇權與相權的平衡。

但話又說回來,無論富弼,還是文彥博,亦或者其他人,都還是非常相信這天理循環。

就事論事,如果打破這個循環,整個儒家思想都將灰飛煙滅。

而之前他們沒有明言反對皇帝官制改革,那是因爲他們也拿不出足夠的理由,到底趙頊是打着精簡官吏的旗幟。

如今老天爺都已經給予明示,他們當然會站出來,反對皇帝官制改革。

原本他們還未有想到王介甫,因爲在他們看來,王介甫其實也是其中的受害者,制置二府條例司都給廢除了。

可不曾想,王安石又跳出來。

那就必須一塊收拾。

王安石的三不足,對於儒家思想的影響真是太大了。

富弼、文彥博、司馬光他們都是非常反對,甚至都覺得噁心,他們也是絕對不能容忍這種思想的蔓延。

咚咚咚!

門外響起敲門聲來。

僕人立刻過去將門打開了,然後向富弼道:“老爺,是劉侍郎。”

富弼道:“請他進來吧。”

過得片刻,只見劉述急匆匆地走了進來,“富公,文公也在,那可真是太好了。”

富弼問道:“什麼事?”

劉述道:“那王介甫欺人太甚,他在報刊上發表那種大逆不道的文章,有人便想要在報上反駁其理論,結果卻被禮部以出版審查爲由,不準發表。”

“什麼?”

文彥博更是勃然大怒。

這真是太過分了呀!

富弼問道:“君實知道此事嗎?”

劉述道:“今兒就沒有見到他。”

司馬光當然是跑去找張斐算賬,他看到王介甫的這篇文章,也是氣得火冒三丈,而且他知道,這又是出自張斐的手筆,畢竟他們也曾合作過,如果王安石要寫這種文章,是不會這麼起頭的,弄個奪人眼球的標題。

“司馬學士,你且息怒,請聽我解釋。”

張斐放下擋唾沫的袖袍來,道:“事已至此,我們應該團結一心,幫助國家和百姓度過難關纔是,這也是法制之法所追求的,怪這怪那,這是.是沒有意義得。”

“怎麼就沒有意義。”

司馬光吹鬍子瞪眼道:“你要不明白的話,可以先來問問老夫,爲何要與王介甫狼狽爲奸。”

靠!這你都能反駁我?我還就不信了。張斐虛心問道:“這亡羊補牢,爲時未晚,還望司馬學士能夠點醒我。”

“你!”

司馬光氣得一跺腳,“你怎不想想看,若是這天都不足畏,那餓死再多百姓,又有什麼關係?王介甫爲何這麼說,就是因爲他不想從國庫裡面拿錢出來賑濟百姓,他要保住他斂來的財富。

如此淺顯的道理,你怎就不明白。你說你這麼做,是在爲國爲民,其實你是在誤國誤民啊。”

這司馬光其實說得很隱晦,王安石只是其次,關鍵還是皇帝,皇帝要是連天都不敬畏,那他什麼都敢幹,誰又能限制住他啊!

其實這一切都是陽謀,大家心裡都有數,王安石就是法家那一套,幫助趙頊解除所有的束縛,但是司馬光他們是堅決反對。

當王安石提出三不足時,就等於是將這事情,放在臺面上來說。

歷史上王安石是贏了,雖然他變法失敗,但他到底幫皇帝解除了束縛,但如今情況有些變化,他並沒有贏。

張斐道:“但是王學士已經說,他會採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幫助百姓渡過難關。”

“你放心。”

司馬光道:“他一定不會動內藏庫的錢,說不定他還會發紙幣,因爲在他看來,死幾個百姓,是不足爲惜的。

就好比如上回河北治水一事,他有爲勞民傷財,感到絲毫內疚嗎?不可能的,我太瞭解他了,他總是認爲自己是在拯救國家,拯救更多的百姓。

其實他是在整個國家拖入深淵。”

張斐聽得臉都紅了,還真讓這老頭給蒙中了,但這不是王安石的主意,是他的主意。點點頭道:“我大概明白司馬學士的意思,但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凡事都得依靠天意去約束,那還要法制之法作甚。”

司馬光神情一滯。

張斐道:“法制之法就是捍衛君主、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司馬光思忖片刻,“不對,這災情之下,百姓是需要賑濟,法制之法只能保證,他們的利益不被侵佔,但不能要求他人去賑濟百姓。”

張斐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利益,亦是君主和國家的利益,如果能夠利用這場危機,完善這方面的律法,也算是有所獲。”

司馬光捋了捋鬍鬚,似在思考什麼。

張斐又趕緊趁熱打鐵道:“而且我覺得,這二者並不衝突,因爲只要是天災,無論再怎麼應對,君主和國家、百姓必將會受到損失,這都將起到警示的作用,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盡力將損失減低要最小。

所以現在反駁王學士,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等到事後,再拿出國家的損失,討論這個問題,纔有更多意義。”

司馬光道:“也就是說,你能保證王介甫會真的拿錢出來賑濟百姓。”

張斐點點頭道:“王學士保證一定會賑濟百姓的,絕不會讓百姓顛沛流離。”

司馬光突然發現這廝並沒有正面回答,不禁問道:“方纔老夫提到紙幣的時候,你似乎並沒有反對。”

哇.真不愧是司馬謹慎。張斐只能如實道:“那是因爲司馬學士猜對了。哎!等等,司馬學士切莫動怒,聽我說完,我已經說服讓王學士發行一種,公檢法可以監督的紙幣。”

司馬光正準備發飆,聽到這話,不禁又問道:“什麼意思?”

“稅幣。”

張斐道:“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可以用來代繳稅的紙幣,這麼一來,公檢法就能夠更好的監督。因爲如果是普通紙幣,那其實屬於行政政策,公檢法其實也不太好介入,但如果是稅幣的話,這裡面就包括稅法,公檢法能夠很好的監督。”

司馬光皺眉道:“如果他們到時反悔,你打算怎麼辦?”

張斐道:“首先,司馬學士這個問題,可以用於任何一個政策,那麼這就不是一個問題。

其次,遇到災情,百姓可能也交不上稅,但如果是大規模免稅,這將讓很多大地主,大奸商受益,到時國庫損失慘重,可能又會用更極端的手段,來彌補財政缺失。但如果以工代賑加上稅幣,就能夠準確幫助一些貧窮百姓,同時朝廷可以藉此興建更多惠民的工事。

最後,我們必須要相信公檢法能夠做到,而且從河中府的情況來看,公檢法還是能夠做好很好的監督,那邊的鹽鈔,比稅幣要更爲複雜,也難監督。”

司馬光聽罷,不禁認真思索起來。

他還真沒有想到那麼長遠,比如災情來了,今年稅收怎麼辦,要大規模免稅嗎?

這確實會讓很多大地主、大奸商有機可乘。

用稅幣來以工代賑,那麼既可以幫助百姓度過眼下的難關,同時又能夠使得百姓繳納今年稅,同時不會令國家損失太多。

這聽着確實非常完美。 司馬光思索良久後,又打量一番張斐,“老夫且信你一回。”

張斐笑道:“司馬學士,其實我永遠值得信賴。”

司馬光只是呵呵兩聲。

其實這小子經常騙他,只不過結果往往是超出預計,他只能將就着相信張斐。

而當司馬光回去之後,就聽到禮部禁止所有報店刊登有關災情的文章,頓時就後悔相信張斐,這王安石幹得就不是人事啊!

整個保守派都炸了。

民間的士大夫也都炸了。

就只准你說話,不准我們士大夫說話。

這尼瑪決不能忍啊!

彈劾禮部的奏章,那如雪片般飛到趙頊眼前。

趙頊也意識到可能捅了馬蜂窩,立刻在第二日宰相的奏事上,主動詢問此事。

這是什麼情況?

朕怎麼什麼都不知道。

文彥博上來就直接對準禮部尚書王珪開炮,只准王介甫刊登文章,不準別人刊登文章,你這禮部尚書有沒有將我這宰相放在眼裡?

他們保守派也是頭回發現,這禮部的權力原來也不小,心裡倒有些後悔,當初沒有全力爭取這個職位。

“陛下。”

王安石立刻站出來道:“是臣讓王尚書這麼做的。”

目前就只有兩個平章事,而六部隸屬政事堂,沒有政事堂的允許,禮部就不能這麼幹。

趙頊問道:“卿爲何要這麼做?”

王安石道:“臣奉命主持賑災事宜,可總有一些小人,意圖擾亂民心,本來其心可誅也,但臣爲顧全大局,未有與之計較,只是禁止其刊登影響民心的文章,此全爲大局着想。”

王珪也附和道:“陛下,這非常時期當用非常手段。”

“真正擾亂的民心是你王介甫。”

文彥博怒指王安石道:“這天罰已至,你卻妄圖與天爲敵,到底你是何居心?”

王安石解釋道:“我並非是要與天爲敵,我不過是就事論事,實話實說,自古明君,又有誰沒有遇到天災。”

文彥博道:“試問又有哪個明君,就沒有做過錯事,如今天有警示,自當立刻改正,以免災害蔓延。”

說到這裡,他又向趙頊道:“陛下以爲老臣所言,對否?”

趙頊點點頭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

如今也不知道這災情到底會延續多久,他也不敢反駁文彥博所言。

這皇權最爲害怕的,就是天災。

文彥博立刻道:“而臣仿瓷啊所言,便是那篇文章所要論述的觀點,但是卻被禮部禁止刊登,可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他這一禁止,坊間頓時小報氾濫,其內容是更爲險惡,反而使得那些心懷不軌的小人有機可乘。”

說着,他拿出一張小報來,“陛下,這便是老臣今早來皇城時,從一個小販手中買來的。”

趙頊身旁的內侍,立刻過來雙手接過小報,然後又呈給趙頊。

趙頊看罷,其內容正是批判禮部禁止他人刊登文章,以此延伸出各種猜想,甚至暗示朝廷這麼幹,無異於殺人滅口,掩蓋罪惡。不禁眉頭緊鎖,又吩咐內侍,將這小報拿給王安石。

王安石看完之後,不禁道:“這等小報,真是可惡至極,陛下且放心,臣一定會嚴查此事。”

“你查得過來嗎?”

文彥博冷冷一笑,又向趙頊道:“陛下,前幾年所發生的事也有不少,但是街上不見一張小報,皆因各大報店,都能夠正常發表文章,讓小報無法生存,因爲在當時的情況,沒有誰會相信小報。

而且根據朝廷之前所定下的規矩,文章必須署真名,能夠在報上發表文章的,那皆是頗有名氣的士大夫,他們愛惜名譽如同鳥兒珍惜羽毛一樣,又豈敢隨便亂寫,縱有指責,亦是忠心赤膽,陛下也應該廣納直言,如今禁止他們發表文章,反而讓小人趁虛而入,這得不償失啊。”

趙頊也覺文彥博說得有道理,以前就抓過小報,從來就沒有完全禁止過,而且是越禁止,越氾濫,反倒是報刊出來之後,小報就銷聲匿跡,思索一會兒,點點頭道:“文公所言甚是有理,朕也相信士大夫們是真心爲國家着想,不過禮部這麼做,其實也是出於爲國着想,畢竟這是特殊時期,反應稍有過激,也是值得理解的。”

說到這裡,他看向王珪道:“王尚書。”

“臣在。”

“暫時先允許那些擁有資格的報店繼續售賣報紙,不過禮部也可以好好想想,該如何制定這出版的規定。”

“臣遵命。”

出得殿門,等文彥博離開後,王安石躬身便向王珪道:“禹玉兄,這回是安石拖累了你呀!”

王珪趕忙扶起王安石,道:“介甫切莫內疚,倘若我不認同,我是不會答應的,只可惜這文寬夫是寶刀未老啊!”

在這事上面,他肯定是支持王安石的,因爲改回三省六部,就是他的主意,他不支持,誰支持啊!

寶刀未老?王安石忽然一怔,突然問道:“禹玉兄,來的可見過有人賣小報嗎?”

王珪撫須道:“倒是沒有。”

王安石道:“糟糕!我們中計了。”

王珪忙問道:“中什麼計?”

王安石懊惱道::“我也真是大意,如今那麼多人有活字印刷版,就是小報也不應該會筆抄,這定是文公臨時讓人寫得,唉文公真的是寶刀未老啊!倘若換做司馬君實,那是決計不會這麼幹的。”

心道,可惜那小老兒,死也不願當這宰相。

在文彥博一番操作下,各大報店重回獲得發表文章的權力。

而這些報店,背後多多少少都有士大夫的支持,報紙是離不開文人的,沒有士大夫的支持,沒有文章可以刊登。

只有一份報紙比較特殊,就是風月報。

士大夫也不傻,報紙出現之後,他們也意識到,要繼續維持自己的輿論霸權,必須擁有這報紙。

再加上張斐並未就這方面的技術進行壟斷,反而是對外出售活字,士大夫們很快就建立自己的報紙。

頓時這輿論發生逆轉。

他們不敢直面皇帝,只能是拿着王安石來出氣,是大肆抨擊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他們現在只想着,如何徹底消滅這顆“毒瘤”。

其目的還是要限制皇權。

然而,對王安石而言,這屋漏偏逢連夜雨,淮北、河北相繼傳來旱情,尤其是淮北地區,那邊早就在施行青苗法,但同時又沒有公檢法的監督。

如今這災情和還款期,剛好撞在一起。

許多借貸青苗錢的百姓,頓時陷入絕望。

與此同時,京城物價開始瘋狂上漲,市民們是叫苦連天,市民是不種糧食的,是需要購買,如今這糧價誰買得起啊!

這又給保守派提供攻擊新政的素材。

王安石是雙拳難敵四手,被他們噴的是狗血淋頭,這也是爲什麼他推崇法家,因爲他心裡清楚,自己是屬於另類,沒有權力加持,他是很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這種開放式的鬥爭,王安石怎麼可能敵得過。

趕緊來找張斐商議對策。

“唉。”

王安石長嘆一聲,“這都怪我,當時真是大意了!着了文彥博的道。”

張斐笑道:“王學士並非是大意,而是正在陷入對方詭計。”

王安石問道:“此話怎講?”

張斐道:“那些文章我也看過一些,都是自己人寫給自己人看的,王學士之所以認爲後悔,那是因爲王學士也是這山中之人,但其實百姓現在根本就不在乎到底是誰的責任,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百姓唯一在乎的就是,朝廷將會怎麼救助他們。只要我們拿出相應的政策來,很快王學士就能夠掌控主動權。”

三不足,四不足,百姓纔不關心這些,你王安石在乎,那是因爲你王安石也是士大夫,所以你的周邊都是士大夫的言論。

王安石道:“我已經安排人在勘察河道、城防、河防等工事,既然這錢是一定要花,肯定得做一些真正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工事。”

以工代賑,也得把錢花在刀刃上啊!

“這是當然。”

張斐道:“但是我們可以先公佈主要計劃,同時,王學士應該趕緊派人去淮北地區,延緩催繳青苗錢,待救濟政策確定以後,再來商談這些債務問題。”

王安石點點頭,又略顯尷尬道:“不過你要知道,青苗錢可都是出自常平倉。”

常平倉是主要救濟的官署,如今這錢都拿出去放貸,如果收不上來,淮北就拿不出錢來救災。

河中府就沒有這問題,蘇轍領導的檢察院,只要有空,就一定去查,誰敢亂來。

張斐點點頭道:“但是我們發得是稅幣,至於糧食方面,我已經準備好一份法案,只要通過的話,就能夠迫使那些地主將糧食拿出來。”

在張斐的謀劃下,王安石立刻又組織起一輪新得輿論攻勢。

他聯合三司、戶部、工部,正式對外發布賑災方案,將大規模整修河北、京城、淮北一代的主要河道,以及水渠。

但具體金額,以及用什麼來發酬勞,他並未寫明。

沒了制置二府條例司,他要發稅幣,以及發多少錢,都是必須要經過朝廷商議,不再是他跟皇帝商量着辦。

每隔兩日,檢察院突然刊登文章,指出京城物價上漲的問題,並且讓市民安心,檢察院很快就遞交立法會一份全新的包括糧食、酒的法案。

王安石的文章,這是在大家意料之中的。

但是檢察院突然下場,可真是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啊!

什麼糧食法案?

什麼酒稅法案?

第四百三十五章 稅戰(九)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石二鳥第二百二十八章 也許這就是生活吧第267章 言之有界第一百零六章 狂徒張三第791章 第二把火第337章 改革競賽第683章 上樑不正下樑歪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產資料第791章 第二把火第300章 奇蹟(六千字大章)第303章 光榮下崗第二百三十二章 互相傷害第795章 這纔是第三把火第六十七章 流氓不是這麼當的第二百五十一章 文豪時代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義之財第五百七十九章 難以攻破的堡壘第十六章 無懈可擊第808章 走向決裂第五百二十一章 文武與法(六)第729章 到底是誰的錯?第751章 內憂外喜第一百五十章 僅此一次第255章 名士報第五百五十一章 三冗第一戰(四)第346章 此法非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佈局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792章 根本停不下來第十六章 無懈可擊第325章 一票難求第一百九十一章 不講武德第四百一十五章 變法競賽第三十章 一波三折第647章 形勢比人強第一百九十八章 失而復得第652章 獠牙第761章 渡劫之難第四百三十章 稅戰(四)第801章 飛龍在天第二百三十九章 作繭自縛第三百九十九章 豪宅第三十二章 玩嚴謹是吧!第五百六十二章 三冗第一戰(完)第712章 專業治國第807章 最終判決第750章 用實力說話第三百九十八章 洞房花燭夜第四百七十一章 龍潭虎穴第258章 扼殺於搖籃第336章 獎學金制度第742章 糧酒法案第四百四十三章 稅戰(十七)第287章 公檢法誕生時第一百一十三章 爾等皆是不法之徒(三更,感謝“0非賣品0”盟主)第三百八十二章 本質還是二法之爭第五百一十章 針尖對麥芒第二百三十六章 一丘之貉第二百一十一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四百九十九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722章 捅了馬蜂窩第五百零六章 他們竟然還敢要利息?第五百零七章 鹽鈔糾紛(上)第264章 探索未知第四百六十章 殺人誅心第一百零三章 祖宗之法(四更!感謝流_冰盟主)第一百四十六章 以眼還眼第二百三十二章 互相傷害第四百章 募役法第694章 聽證會(四)第764章 外交事故第五百九十二章 三法之爭(六)第360章 不能沒有張三第756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零二章 救人亦是救己(求訂閱)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義之財第300章 奇蹟(六千字大章)第808章 走向決裂第一百二十五章 從此世上再無蘇東坡第六章 又免所因之罪第259章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第五百六十八章 欲加之罪,其無詞乎?第806章 哀莫大於心死第五百三十九章 放手去幹第285章 依法辦事第四十二章 獅子搏兔第二百五十二章 大報紅第353章 真的只是一個誤會第361章 言多必失第351章 課後感第345章 儒法之爭第一百二十九章 文字獄之源第358章 都是屁話第688章 夾縫之中第七十三章 相見恨晚第一百四十九章 無話可說第七十六章 事發第六百二十五章 答中奪權第一百六十一章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