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1章 朝廷命官不是青皮混混!

寇季一番話說完,垂拱殿內的百官們一個個皺着眉頭,默不作聲。

文臣不似武臣。

武臣在當值的時候,如果掛印而去,九成九得掉腦袋,若是因此出現的重大的紕漏的話,搞不好要被夷三族。

文臣就不同,文臣當值的時候掛印而去,朝廷一般不會追究。

若是因此產生什麼重大紕漏的話,朝廷也很少追究。

文臣已經習慣瞭如此行事,也習慣了在當值期間,發生了重大紕漏以後,掛印而去,避開責罰。

寇季如今將此事搬到朝堂上說,並且要重處祥符縣知縣閆仁義,算是觸碰到了文臣的利益。

所以文臣們明知道祥符縣知縣閆仁義的做法有錯,也無人張口。

寇季見垂拱殿裡的百官們默不作聲,就哼了一聲道:“我等要離開朝堂,尚且要上書吏部、上書內廷、上書官家,以求恩准。

他閆仁義小小的一個知縣,居然比我等的架子還大?

若是朝廷命官誰想當就當,不想當就不當。

那朝廷顏面何存?”

說到此處。

寇季一臉正色的對趙禎一禮,“臣寇季,懇請官家降罪於閆仁義,以正視聽。”

百官們見此,心頭一跳。

百官們心裡清楚,寇季很少在滿朝文武面前正正經經的說話。

一旦正正經經的說話,那就說明寇季會盯着此事不放。

以寇季的身份,盯着一個閆仁義不放,閆仁義必死。

шшш ⊙ttκa n ⊙C 〇

“臣贊成寇樞密的話,臣也覺得,官家應降罪於閆仁義。”

有人在此事,站出來力挺寇季。

百官們循聲望去,就看到了賈昌朝出現在了班列之外,正等着趙禎訓示。

賈昌朝一開口,一些左右搖擺,猶豫不決的官員,也紛紛開口。

有文臣,也有武臣。

他們皆開口贊成寇季的話。

一個閆仁義而已,在他們眼裡,只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

爲了一個小官的性命,跟寇季去磕,太過愚蠢。

趙禎在垂拱殿內近半數的官員表態以後,緩緩點點頭,“朕知道了……”

說完這話,趙禎目光落在了一直沒有開口的呂夷簡三人身上。

“三位愛卿以爲如何?”

呂夷簡三人聞言,對視了一眼,心中苦笑了一聲。

他們之所以一直沒有表態,是因爲他們猜到了一些百官們猜不到的東西。

在他們眼裡,寇季和趙禎同穿一條褲子,寇季當着滿朝文武說出的話,便是趙禎的意思。

趙禎和寇季,一個大宋皇帝,一個大宋樞密使,特地將一個小官的性命搬到朝堂上說,背後的目的恐怕不僅僅是想要小官性命那麼簡單。

以他們兩個人的身份,要一個小官的性命,就跟碾死一隻螞蟻似的。

無論是趙禎派人拿着旨意去追上閆仁義,將其掐死在路上,還是寇季動用職權,弄死閆仁義,朝堂上都不會有人說什麼。

所以,趙禎和寇季將閆仁義的事情搬到朝堂上說,必有謀劃。

三人猜測,趙禎和寇季大概是想動一動類似的官制,想將官員們動不動就掛印而去的惡習,徹底扼殺。

此事對他們三人沒有半點影響。

因爲以他們三人的身份,想要離開朝堂,必須要奏請趙禎恩准。

真正會受到影響的,是那些官職相對而言比較低的文臣。

此事對大宋而言,也算是一項善政。

呂夷簡三人考慮了一番以後,覺得可以答應。

所以呂夷簡三人再聽到了趙禎發問以後,齊齊出聲道:“一切由官家做主!”

呂夷簡三人果斷將此事的決斷權交給了趙禎。

趙禎聞言,滿意的點點頭,然後環視衆臣道:“朕以爲,寇樞密言之有理。地方知縣,以及地方其他官員,乃是牧民之官。是我大宋治理地方最底層的官員,也是我大宋最重要的一批官員。

太祖在位的時候,十分看重牧民之官。

每一個牧民之官,太祖都會親自過問,親自挑選。

由此可見牧民之官的重要性。

如此重要的官職,容不下那些動不動就掛印而去的官。

更容不下那些犯了錯以後,掛印而去,以此避禍的官。”

說到此處,趙禎頓了一下,繼續道:“祥符縣知縣閆仁義,縱匪行兇,擅離職守,目無朝廷,目無君上。自今日起,罷黜其祥符縣知縣的身份,押解回京,秋後問斬。

一應家財,盡數抄沒。

朝廷追贈其先祖的封賞,一併追回。”

趙禎對閆仁義的懲處,不可謂不重。

但百官們沒有一個爲閆仁義伸張的。

“此事就交給刑部……”

趙禎瞥了刑部尚書一眼,淡淡的說了一句。

刑部尚書趕忙出班,答應了一聲。

寇季在趙禎處置完了閆仁義以後,再次出班,道:“啓奏官家,臣以爲,光處置一個閆仁義是遠遠不夠的。地方衙門的牧民之官,動不動就掛印而去,對地方百姓的生計影響極大,對朝廷的威信,以及朝廷對地方的治理,危害也十分大。

所以臣以爲,朝廷當推行一些約束的政令,約束地方官員不告知朝廷,就掛印而去之舉。”

百官們聽完了寇季的話,略微愣了一下。

趙禎在百官們發愣的時候,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道:“愛卿言之有理……一個閆仁義掛印而去,害的祥符縣一千多百姓。若是出現十個、百個閆仁義,那朕的江山就沒辦法治理了。

掛印而去的事情,雖然方便了官員,卻危害了朝廷和百姓,所以不可取……”

百官們中間有人反應了過來,剛準備出聲辯駁,就聽趙禎冷哼了一聲,道:“朝廷命官,旨在爲朝廷牧民,爲百姓謀福。而不是爲了一己之私,一己方便,肆意妄爲的。

朝廷命官吃的俸祿,是百姓們繳納的賦稅。

爲了一己之私,置百姓們性命於不顧,那就該死。”

趙禎此話一出,百官們無人再敢開口。

趙禎此話,將百官們所有要辯駁的話,堵回了腹中。

雖說朝野上下沒幾個官員真真正正的爲國爲民無私奉獻。

但對外必須承認他們是爲國爲民無私奉獻的好官。

趙禎一番話,佔據着大義,百官們無從辯駁。

呂夷簡三人在趙禎話音落地以後,悄無聲息的對視了一眼,三個人臉上皆流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情。

趙禎見百官們無人開口辯駁,便出聲詢問寇季,“愛卿以爲,對於那些置治下百姓於不顧,視朝廷爲無物,隨意掛印而去的官員,當如何處置?”

寇季毫不客氣的道:“身爲牧民之官,眼中無民,身爲朝廷命官,眼中無朝廷,當殺。”

呂夷簡聞言,忍不住開口,“直接打殺,會不會有些草率?”

寇季淡然道:“地方官員,大多擔任的都是牧民的要職,擅離片刻,很有可能就會發生一些損害百姓的事情。所以他們即便要求去,也應當上書吏部,再由吏部呈報到內廷,由內廷裁定。

內廷批示恩准,並且派遣出的繼任者到任以後,他們才能離開。

如此,才能不損害百姓,不危害朝廷。”

呂夷簡剛要張口,卻聽寇季又道:“朝廷命官,幫朝廷治理大宋,擔着天下千千萬萬百姓的性命,就必須要有規矩。

不能像是坊間的那些學社、詩會,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好無規矩可言。

民間的青皮混混,在組成幫派的時候,尚且知道什麼叫幫規,尚且知道入了幫,就不得輕易背叛。

朝野上下的官員,難道連一羣青皮混混都不如?”

此話一出,垂拱殿上百官們的臉色都不好看。

寇季此話,等於是指着鼻子在罵人,偏偏他們還不能還嘴。

一位侍御史咬咬牙,出班道:“若是官員奉丁憂呢?也要等到朝廷派遣的繼任者到了以後才能離開嗎?”

寇季臉色微微一正,道:“自古忠孝難兩全。真要是孝順父母,爲何不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時候,就主動提出回鄉去奉養雙親?

就像是包拯那般。

爲了奉養雙親,縱然是官,也不願意做。

一個個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時候,不回去守在他們牀前盡孝,等到父母故去,纔回鄉去祭奠、操辦後世,爲其守墓三載。

那是孝順嗎?

那是做給人看。

在其眼中,前程、官位,比孝順更重要。

生前不孝順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奔前程。

父母故去以後,爲其哭嚎,爲其守孝,宣揚自己孝順。

如此孝順,不要也罷。”

說到此處,寇季環視垂拱殿內的百官,道:“諸位中間也有不少年長者,也有兒孫。諸位將心比心的體會一下,就應該明白,什麼纔是真孝。

我大宋推崇孝,是爲了讓天下百姓們孝順父母。

不是爲了做樣子。

如果僅僅是爲了做樣子的話,那我大宋還推崇什麼孝道。”

寇季目光落在了那位侍御史身上,“所以,丁憂不足以成爲地方官員可以隨意掛印而去的藉口。我大宋也不該有那種隨意掛印而去的官員。”

寇季一席話說完。

百官們沉默不語。

寇季算是給百官們上了一課,順便百官們中間宣揚的虛假孝名,給扒了一個乾乾淨淨。

趙禎見百官們默不作聲,便咳嗽了一聲,道:“凡事也有例外,地方官員任職在外,家中父母總有突然患上重病,突然離世的。

父母突然離世,地方官員事先恐怕也不知情。

所以,朕可以給予一定的便利。

但在離開地方衙門的時候,必須向朝廷遞上奏摺,申明其中的原由。”

趙禎這一番話說完,百官們沒人開口,此事就算定下了。

當即。

趙禎對呂夷簡三人道:“內廷議一議此事,將此事整理成具體的條文,朕過目以後,會明發天下,將其立爲條例。”

呂夷簡三人齊齊拱手。

“喏……”

趙禎繼續道:“開封府權知府何在?”

開封府權知府出班。

“臣在!”

趙禎沉聲道:“派人帶一些糧食去祥符縣看看,確保那些被毀了莊稼的百姓,有糧活命。同時將大佛寺的寺田,分配給那些百姓,以作補償。

然後再查一查大佛寺的僧衆去了何處。

查清楚以後,將其定爲欽犯,下發海捕文書給地方各級衙門,將其捉拿歸案。、

捉到了以後,也不必審。

一併發配到北疆去。”

說到此處,趙禎緩緩站起身,擲地有聲的道:“朕容不下那些拿百姓性命當兒戲的人。”

“散朝!”

“臣等恭送官家!”

趙禎甩着袖子走了,百官們三三兩兩的離開了垂拱殿。

呂夷簡三人晃晃悠悠的走到了寇季身邊。

王曾感慨道:“你和官家打的好算盤。”

寇季淡然道:“我不明白你在說什麼。”

王曾哼了一聲,沒有說話。

張知白笑着道:“有一樁正事要跟你說一下。”

寇季做出了一個願聞其詳的神色。

張知白道:“汴京城內各家寺廟清查出的田產超過了十萬畝,其中不少田產在汴京城外。老夫三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將那些田產分發給汴京城各處的窮苦百姓。

老夫三人已經分別從戶部和開封府,拿到了百姓們的籍冊,以及真正貧寒百姓的名冊。

再過幾日,就要分配田產。

爲了避免百姓們爲了爭田產,發生械鬥,所以需要調遣一些兵馬從旁協助。”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沉吟道:“需要多少?”

張知白坦言道:“三千!”

寇季緩緩點頭,道:“回頭我從捧日軍中調動三千兵馬,協助你們。不過在兵馬離營的時候,你們必須向官家說明此事。”

張知白點頭道:“老夫知道其中的輕重。”

張知白之所以找上寇季調遣兵馬,而不是兵部尚書李昭亮,那是因爲在汴京城內,兵部掌管的兵馬不多。

汴京城內,兵部掌管的兵馬,只有五城兵馬司和巡檢司,還有開封府的衙兵。

五城兵馬司和巡檢司的兵馬,有守衛汴京城的職責,輕易不好動用。

開封府衙兵數量只有一千,不夠張知白所需要的數量。

所以張知白才從禁軍中借兵。

畢竟,守在汴京城外的捧日軍,如今一直閒着。

也能輕易的調動出三千兵馬,還不用負擔其他的費用。

更重要的是,禁軍出動,能鎮得住場子。

衙兵和巡檢司的兵馬去參與到分田工作的話,鬧事的百姓們數量一多,他們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

禁軍就不同,禁軍往那兒一站,整齊的軍容,肅殺的氣息,足以鎮住那些百姓,使他們不敢動手。

張知白要說的說完以後。

王曾沉聲道:“你和官家要做什麼,老夫三人心裡清楚。老夫三人又不是丁謂之流,你和官家沒必要提防着老夫三人。

只要你們做的事情對我大宋有益,老夫三人鼎力支持。”

寇季聞言,愣了一下,笑道:“若是官家將三代而止的政令在文官中推行呢?三位也支持?”

三人聞言,對視了一眼,齊齊揚起了眉頭。

呂夷簡哼了一聲道:“老夫三人早就料到了,也私底下商量過此事。官家在皇親國戚、武勳武臣中推行三代而止的政令,自然不能落下文臣。

官家真要在文臣當中推行三代而止的政令的話,老夫三人鼎力支持。”

寇季哈哈一笑,“三位覺悟還挺高。”

呂夷簡惡狠狠的瞪了寇季一眼。

寇季笑道:“不過此事不急。等到天下道官和廟宇清除完了以後,就該變一變官制,以及各地方的轄地。

其中各地方的轄地,是重中之重。

三位若是閒暇的話,不妨好好的參詳參詳此事。”

王曾皺眉道:“此事之前你就跟老夫三人講過,老夫三人也曾陪你商量過。如今再次參詳,難道其中存在變數?”

寇季笑道:“不是說存在變數,而是此前只是大致的商量了一下,不夠細緻。如今要將其落到實處,自然要將一些細處參詳通透。”

王曾沉吟道:“找個地方仔細說說。”

寇季沒有拒絕,點頭道:“去資事堂,如果官家在的話,可以一起參詳一下。”

當即。

四人一起到了資事堂。

趙禎並不在。

四人就各自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坐下。

資事堂內留守的宮娥和宦官給四人備上了差點。

寇季在他們將茶點送到了面前以後,吩咐他們先行離開。

他們離開以後,寇季緩緩開口,“此前我們議過,我大宋地方官制和轄地十分複雜、繁瑣。總是會出現那種一個地方三個衙門管轄,而三個衙門互相推諉,都不願意管的事情。

所以,地方衙門職能和地方衙門的轄地必須劃分清楚。”

呂夷簡三人一起點頭。

地方衙門職能不明、轄地不明,所造成的麻煩,他們三人見的最多,所以對此深有體會。

寇季繼續道:“首先是路、府衙門。路衙門和府衙門職權重合的地方是最多的。有路衙門無府衙門,有府衙門無路衙門的地方還好說。

可府和路衙門皆有的地方,兩個衙門之間互相爭鬥,互相推諉,危害十分大。

所以,我當初提議,改路爲府,設立府城,統管治下的全境。

如此一來,也不會再出現兩個衙門之間互相爭鬥和互相推諉的事情。

但地方兵馬具體如何管轄的問題,並沒有商量妥當。

所以此事還需要仔細商討。”

呂夷簡沉聲道:“既然已經改路爲府了,那府便是地方最大的衙門,自然應該由知府掌管一府的兵馬。”

王曾皺眉道:“一府境內的兵馬,足足有兩三萬之數。知府管得過來嗎?”

呂夷簡道:“有兵曹……”

王曾搖頭,“就算有兵曹,也難以管轄。而且知府若是起了歹心,或者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容易聚起兩三萬之數的兵馬。

地方兵馬存在的目的是爲了保護地方,而不是爲禍地方。”

呂夷簡聞言,也皺起了眉頭。

寇季笑道:“這便是需要再參詳的地方。”

寇季繼續道:“州、縣衙門,亦是如此。大縣,堪比一州,職能也有所重合。所以州衙門和縣衙門也必須細化。

府治下,應該是州。

州治下,應該是縣。

如此,朝廷治府、府治州、州治縣、縣治理村鎮鄉。

由上而下,一目瞭然。

中間不會出現職權重合和職能重合的地方。

誰的事情,誰做。

誰的責任,誰擔。

追責的時候,可以具體到每一個人。

這便是其中的好處。

但一府轄下應該有幾州,一州治下應該有幾縣。

每一個府、州的情況都不同,所以必須根據每一個府、州、縣詳細的討論。

此前我們只是大致的討論了一下。

可如今真的快要到了推行的時候,就必須將此商量妥當。

而且如何劃分各府,府城設在何處,能夠便於百姓們,也需要商量妥當。

此外,隨着各府、州、縣衙門的劃分以後。

各轉運衙門,各漕運,也必須理清。

是單獨提出來,還是融入到各府,都必須好好商量一番。

此外,地方衙門在做出了改變以後,地方的官制、職能等等,也得做出一定的改變。改路爲府以後,各地的轉運使、安撫使、招討使等如何安置,也是需要詳細商量的。”

地方衙門做出了改變,不僅僅是地方官制、職能有變化,地方上的利益也會跟着變化。

其中要商量的很多,要討論的也有很多。

所需要調節的利益也十分多。

不得不慎重行事。

呂夷簡三人聽完了寇季的話,沉默不語。

寇季提出的問題,他們此前都有想過。

但是中間存在着許多分歧,都沒有商量明白。

一些官制、職能、利益調節方面的問題,也沒有細化。

寇季見三人沉默不語,就笑道:“我們必須提前將能想到的問題都解決,如此,在推行路改府的時候,遇到的麻煩也會變少。”

王曾沉默了許久以後,道:“此事確實該仔細的商討。”

張知白左右瞧了三人幾眼,道:“這是一件大事,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商討妥當的。眼下我們最主要的事情,是將那些從寺廟中清查出的田產,分派給百姓。

等我們分派完了地,再商量此事也不遲。”

第0884章 水貨第0165章 再逼趙恆上戰場?第0979章 大星隕落第0309章 巨匠誕生第0346章 廣南第0803章 寇卉:爹,我把趙潤給打了第0397章 取還是不取?第0406章 闖宮第0408章 夏竦陰狠第0096章 朝裡有人好做官揚帆遠航(二十一)第0255章 再坑耶律吳哥(賣萌打滾求月票!雙倍月票即將開啓!)第0322章 水至清則無魚第0125章 勸諫第0737章 郊祭第0271章 趙禎有秘密(今晚就兩更了,要去醫院繼續吊水)第0162章 由不得她了!第0259章 自留地第0391章 有沒有人問過他們?(今晚一更,明天恢復正常更新)第0562章 寇財神第0334章 及時雨第0088章 晏殊的盤算(二章合一)第0593章 馬木留克第0707章 朕要殺你全家!第0173章 霸氣的寇準第0195章 一上朝就碰見大事第0251章 寇季的價值第0499章 戰旦山第1010章 大財主寇季,敗家翁寇準(今晚一更,明天補……)第0902章 千人千面第0109章 判詞第0368章 虎字軍入京特地發個單章,感謝一下近期兄弟姐妹們打賞!第0665章 白池城第0343章 安興(今晚一更,有點事處理一下)第0487章 大宋最強兵馬?!第0365章 寇府添丁第0691章 順化渡(求月票!)第0225章 貪功冒進李昭亮?第0760章 他要鬧起來,誰攔得住?第0682章 君臣論戰第0012章 蘇蟬兒(求收藏!求推薦!)第0572章 房陵魏王府第0171章 李迪入宮第0714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0507章 殺氣近……第0642章 渡河!第0977章 對皇家而言最珍貴的東西第0232章 林特死了……第0973章 包拯面對的選擇題第0831章 半斤和八兩(今晚回來晚了,就一更……抱歉)揚帆遠航(三)第0123章 丁謂和劉娥的陽謀第0839章 終極殺手鐗之一(今晚一更,回來的晚了,明天恢復正常更新)第0556章 大局已定第0862章 讓人絕望的大決戰 (高考加油!)第0210章 除夕第0700章 厚賜功臣!第0529章 你這個宋臣,我寇季不認!第0042章 囂張跋扈劉從德第0374章 朱能上門第0152章 寇公車第0107章 防火防盜防寇季第0635章 明鎬獻策第0796章 半路殺出一個何仙姑?!第0613章 打不贏就去死!第0966章 有人造反?!第0510章 沒出息?!第0802章 突然的變故第0052章 大朝會(下)第0755章 與世無爭杜太妃第0308章 碰瓷?第0532章 只要慫的快,寇季就殺不了我第0159章 尚書第0975章 氣死人不償命的包木頭第0031章 啞巴虧第0812章 可以逆轉西方戰局的關鍵人物第0550章 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第0539章 三商赴沙州第0510章 沒出息?!第0093章 祖孫相遇第0334章 及時雨第0174章 明晚三更,御花園第0445章 殘留的禍患第0809章 忠僕第0311章 活字印刷術的威力第0185章 寇季病倒了第0455章 討打的趙禎第0001章 此入汴京享富貴第0185章 寇季病倒了第0938章 談判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第0965章 雷霆掃穴?第0168章 震驚世人的秘密第0368章 虎字軍入京第0540章 錢多的壞處(有點卡文……兩更吧)第0778章 悍然出兵!第0526章 垂死掙扎的李元昊第0271章 趙禎有秘密(今晚就兩更了,要去醫院繼續吊水)第0025章 賭坊裡的火盆(求推薦!求收藏!)第0081章 太子學武?(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