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春聯

七十三、春聯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福字、窗花等)的時候,意味着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起源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爲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春聯的成對出現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別顏色紙張寫的春聯: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羣,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竈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爲竈神上天后向玉帝彙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竈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爲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穫。“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羣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裡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裡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裡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裡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發展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爲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爲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爲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 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春聯(14張) 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 春聯在當時已成爲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爲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着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佈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爲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裡,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中國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形式 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

貼春聯

在中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中國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當是貼春聯和貼門神。 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或與中華民族干支紀年文化相關連,春聯中嵌有“鼠”、“牛”、“虎”、“兔”、 “龍” 、”蛇“、”馬“、”羊“等生肖物名,如“錦鯉飛身酬遠志;祥羊跪乳感親恩”等;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無疑是觀察民間風情的一個有意義的途徑。 貼春聯的習俗究竟起於何時,至今無準確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大約可能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可以在史籍中證實的。此外,根據《王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着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 。

顏色

對聯的顏色又與當地民俗相關。普遍能夠見到的就是紅色,紅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還有白色,黃色,紫色,綠色和藍色等。例如在湖北:黃色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紫色、藍色代表祭祀故人進入第二年,綠色代表祭祀故人進入第三年。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

寓意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鬱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中國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爲“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爲“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明太祖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爲春聯、喜聯、壽聯、輓聯、孝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來歷

關於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爲“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裡,餓了就捕捉其他動物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裡。“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爲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爲了喂“年”度關,於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爲年糕(諧音)了。

歷史

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 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 《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爲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傳說 據說年糕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吳國都城(現江蘇省蘇州市)傳遞到四面八方。寧波一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人們還用年糕印板壓成“五福”、“六寶”、“金錢”、“如意”等等形狀外觀,象徵”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則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史前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 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慈城年糕生產歷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他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牆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牆,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姑蘇城督造城牆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飢的準備。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年夜飯就吃年糕湯來紀念伍子胥。

年糕的故事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是過年必備的節日食品,據說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爲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 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羣臣縱情酒樂,認爲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爲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裡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隨從以爲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黃曆,又稱老黃曆、皇曆、通勝等,是一種能同時顯示公曆、農曆和干支歷等多套曆法,並附加大量與趨吉避凶相關的規則和內容的歷書。黃曆主要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吉凶宜忌、衝煞、合害、納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星期、生肖、方位等等。 曆書是古時帝王遵循的一個行爲規範準則,是由皇帝頒佈的歷法,所以人們把曆書稱爲“皇曆”;辛亥革命以後推翻了帝制,才把“皇曆”改寫成“黃曆”。黃曆裡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內容指導中國勞動農民耕種時機,故又稱農民曆;黃曆民間又俗稱爲“通書”。但在粵語地區,因通書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勝。

應用 在現代,黃曆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曆、農曆和干支歷三套曆法,與吉凶宜忌、衝煞、吉神凶煞、合害、納音、干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國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記在日曆上,作行動指南。

淺考

中國傳統的歷法,基礎則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組合與循環,循環意味着周而復始,同時也意味着再現。正是這種“再現”,讓擇日避忌有了意義。古人制定曆法,確定吉凶之日的根本依據,就是日月星辰。這其中星辰是確定日子的最關鍵的因素,而公曆則基本上不去考慮這些,也就無有宜忌之說。北斗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定干支(歲)。太歲運行的十二年週期,稱之爲“十二次”每一年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別叫做:十二次: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北斗與太歲所指向的天干地支關係,就構成了後世擇日建吉避兇的基礎。至於五行,乃錦上添花。《漢書·藝文志》裡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這就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意義。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天文”的任務是觀測天象,測算星辰的運行規律,從而體察吉凶,它對天下大事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周易·繫辭上》則有這麼一段話:“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後面一個“象”即是將天象作爲數術占卜之用,故而,這裡的“天文”應與“星佔”是同一含義。古人以爲“歷數”來源於神秘的“筮數”,日月星辰,各有其神,也因其位置,自有吉凶變化,這就促成了與古代天文星佔系統直接相關的擇日方法,這些內容涉及星座和具體星辰的崇拜,通常也混雜着以五行標示星辰屬性,並由此產生星辰的代表性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的雙重關係。故每年的歷中列有日神、月神、年神、建除十二客、血忌、空亡等一系列吉凶之日。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北斗。因爲我們的國土都在北半球,故而北斗七星四季不落。由於北斗星每年繞天極一週,北斗的斗柄也在四季中指向十二個方位,對應着十二個月,故稱爲“月建”。斗柄所指的方向是當旺之方,所以一般來說戰爭、興造動土均不能與其相抵。或言之,北斗是星佔之祖,日子、方位的吉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斗的位置和指向。 黃曆是一種帶有每日吉凶宜忌的一種萬年曆。黃曆原叫皇曆,是古代帝王遵循的一個行爲規範的書籍,這裡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由於它是欽天監計算頒訂,並由皇帝頒佈,因此稱皇曆。辛亥革命以後推翻了帝制,取諧音把“皇曆”改寫成“黃曆”。

黃曆與擇吉術

中國傳統的選擇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 歷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掌,除包括推算曆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事,如東漢時期天文官的職責就包括:“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稍後,在官方的天文機構中更出現一部門專責此類事情,宋、元時,稱之爲三式科,在清代則稱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職掌爲:"相看營建內外宮室、山陵風水,推合大婚,選擇吉期,調品壺漏,管理進樓,郊祀候時,兼鋪注奇門出師方向",表面上雖較東漢複雜,其實兩者的內容在一千多年間並無太大出入。 從元代開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有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三,以處理地方上有關"卜擇時日、相關面勢向背"之事。明嘉靖(1522-1566)年間,在福建建陽縣儒學的四百多部蕆書中,也可發現約有五十種術數類的書籍,其中《魁本百中經》、《關煞百中經》、《萬年一覽》、《大百中經》、《臺司妙纂》、《通書大全》、《歷府通書》、《克擇便覽》等,即與選擇術相關。 透過官僚以及教育體系的認可,選擇術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因此日益深化。如以明代爲例,我們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士商必要》、《便民圖纂》等中國民間編印的日用百科,以及御匠司和內醫院官員所出版的《魯班經》、《鍼灸擇日編集》等專門書籍中,即均可見到豐富的趨避內容。 在史書中偶亦可見古人擇吉行事的具體材料,如東晉元帝將登阼,太史令陳卓即曾與奉旨擇日的戴洋,爲何日較吉而相互辯難。康熙在指派其所寵愛的***出鎮平涼時,還下旨命欽天監爲其擇一"出行"的吉日。清代直省各督撫在奏事時,更大都選擇吉日以呈遞奏摺,以致每逢不宜"上冊表章"之日,往往全無奏摺。此外,在古代的通俗小說中,也有相當豐富的內容。 然而諸如《日書》的性質乃屬術家所用的專門參考工具書,一般人或不易卒讀。當時民衆如欲擇吉避兇,恐均需問詢所謂的"日者",此故考古出土的漢簡殘歷,主要在記月盡大小和日序干支,只少數歷中偶爾注有"八魁"、"反支"或"血忌"等神殺(又稱神煞〉之名。唐代以後,隨着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曆書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曆書的種類也隨着選擇術的深入社會而日趨繁雜,如以明清兩代爲例,欽天監每年除上呈供皇族專用的上歷、皇太后歷、東宮親王歷等歷之外,還編撰有供社會大衆使用的民歷(此即皇曆)和七政歷(記七政四餘之行度)。其中皇族專用之歷和民歷的格式大致相類,僅依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部分鋪注的內容相異,如在御覽的上歷中,即加註有頒詔、出師、招賢、遣使等軍國大事,但各歷基本上均是希冀透過選擇術的法則以預卜行事宜忌,並善作趨避。 官曆也有借鑑私歷的時候。雖然中國民間通書編選者的專業能力與社會地位,通常要較欽天監官相差一大截,但因其頗能掌握民衆的好惡與需求,故亦曾對欽天監所編的時憲書產生影響。如清乾隆初開始,時憲書中除鋪注行事宜忌外,亦仿這類通書在每日加註重要的吉神和凶神之名。 隨着中國民間被允許印製黃曆後,選擇術又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百度百科

纜鎮還是個講老規矩的小鎮,自從土豆的自然村白水坑挖出古人類遺址之後,纜鎮的歷史一下子被上溯到新石器時代了。

水月庵的妙心師父和其他二位師父被派到鎮上採購年貨,妙心師父順便去看望了錢貝柔老師,看到老師日漸衰老的臉龐,體味到了無常的威力,古琴班的門上已經貼上了大紅的春聯,古琴班的同學們正在熱烈討論今年誰家的手工年糕好吃。

這時候,妙心才知道自己人已經出家了,而心還在塵世,想起小時候老父親說貼了春聯,吃了年糕,看着老黃曆數三九,這纔是纜鎮老底子的過年做派,如今,廟裡是不興春聯老黃曆這一套的,年糕是天天可以吃到,早已經沒有過年的感覺了。

蒼梧閣每年這個時候的手寫春聯是最受纜鎮羣衆歡迎的,一切免費,蒼梧先生每天上午八點到九點會親自爲鄉親們揮毫,而且可以量身定做,其餘時間有纜鎮退休的老書法家助陣,眼鏡和大小丫頭的字也不錯,小丫頭的桌前都是排了好多小姑娘,對小丫頭是滿臉的崇拜,這讓小丫頭激動了好幾天。這樣快樂的時光持續一週,蒼梧閣門前天天有人排隊。

纜鎮中醫博物館和纜鎮響鈴巖道觀也會有類似活動,人也不少。

這幾天,永安福利院又開始一年一度的收年糕活動了。每年這個時候,每天都有好心人來送年糕給孩子們,年糕比臘八粥好儲存,浸在水裡可以放到次年端午。今年,季貴雄特地做了好多個大木桶。於是孩子們天天吃年糕。

斷舍離素食館今年定製了三萬本老黃曆放在門口免費結緣,居然大受歡迎。店長段奢莉要求來取老黃曆者實名登記並且關注斷舍離素食館的公衆號,一時圈粉無數,纜鎮羣衆是從一本老黃曆來真正認識了斷舍離素食館的。

季貴雄也領了一本,回家跟永信女講了這件事。

永信女大笑:斷舍離老闆真是厲害角色。不過,老公,這老黃曆我看一遍就會背下來你信不信?

季貴雄一臉驚奇:不信?

永信女飛快地把整本老黃曆翻了一篇,然後對季貴雄說:老公,你隨便抽一頁,我都可以背給你聽。

季貴雄試了一下,果真!

老婆,你是神仙不成?

什麼神仙?懂得五行而已!

三十九、楠楠六十六、家廟四十九、圖飈十九、鐘鼓八十三、明心三十八、后街二十二、蒼梧七十四、年糕八、易安七、吉祥三十九、楠楠八、易安三十一、紅豔九十七、次第十八、柔順二十八、滇南六十、因緣三十九、楠楠七十九、立志七十三、春聯十六、高處八十九、炮仗五十三、詩鍇九十一、年貨五十九、骨肉六十、信妹七十五、信用三、代嫁二十二、蒼梧九十一、年貨三十五、阿三七十三、春聯五十二、雅霜七十一、齋天二十二、蒼梧十三、夕陽三十一、紅豔六十、因緣五、水月十九、鐘鼓十七、旅遊六、摩訶八十二、責善十六、高處八十五、反省九十三、掃地六十六、家廟十八、柔順七、吉祥八十二、責善四十一、達舫四十五、尚豪四十二、谷覽六十九、素食七十六、心力九十四、除夕十八、柔順十五、無爲四十、布雛十九、鐘鼓九十四、除夕六十八、年會二十二、蒼梧十四、古琴九十九、封鎖八十七、體證二十、醫館三十、玉蘭五十五、華鴻八十三、明心六十六、家廟四十三、布顏三、代嫁九十四、除夕二十五、杜康七十七、驗照八十七、體證四十八、嫿晶八十一、改過八十四、淨心五十、秀椒三、代嫁十七、旅遊四十八、嫿晶五十二、雅霜八十五、反省十一、鯤鵬七十二、臘八二十三、丫頭五、水月八十五、反省三十九、楠楠十八、柔順三十一、紅豔六十、因緣三十二、足浴八、易安六十、因緣六十、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