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 三條法令

一場紐芬蘭海戰,使得美英戰爭的形勢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雙方本身在損失上相近,美國損失了四艘戰列艦,而英國也前後損失了三艘,還包括兩艘最重要的柏勒羅豐級,雖然總體形式上,英國皇家海軍艦隊佔優,但是仍舊無法打開局面。

在本位面中,美國成長速度之快,幾乎也是開掛一樣,僅次於大唐。最早接受大唐式的工業化,模仿大唐的模式和成功經驗,使得美國國力提升巨快。而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所有國家幾乎都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起跑的,英國人的老式風帆戰列艦在海軍競賽中沒有任何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反而是美國人比英國人先起跑。

另一位面中的1812年美英戰爭,英國人完全控制海洋,並且能夠機動地選擇開闢戰場。這也使得他們屢屢進犯美國海岸線上的各地,甚至包括登陸後攻佔華盛頓,一把火燒掉了還沒有完全建成的白宮。

可在本位面中,美國人十分機智地利用了各種非對稱武器,包括飛行器和水雷,給英國海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納爾遜在紐芬蘭吃了一個虧之後也曾經想過將戰火延燒到敵人土地上的想法,此時美國人只剩下兩艘緬因級戰列艦,而且在戰鬥中受損比較嚴重,根本無法繼續出戰。偌大的海洋留給了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海軍則可以選擇自己的戰場。納爾遜的計劃包括摧毀美國港口中殘留的戰艦,毀掉他們的紐波特造船廠,在華盛頓特區登陸攻打他們的首都。可是這些計劃無一具備可操作性。

美國人要麼在重要的海域和河口上佈設了水雷,要麼這些地方都裝備有305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岸防炮。這些岸防炮都有着數米後的鋼筋混凝土甚至搭配鋼板的防禦,壓根不怕英國人戰艦的主炮,反而英國皇家海軍卻怕被這些岸炮傷到。大唐海軍曾經評估過美國人的岸防體系,認爲大唐的戰列艦也沒有希望在這種戰鬥中取得百分百的勝利,比較穩妥的方式還是發動大規模的空襲。

英國人在此時幾乎束手無策了,雖然他們在本土還餘幾艘主力艦,但是這時候加入到戰爭中似乎也無濟於事。英國政府不得不尋求更多元的手段來應對情況,包括爭取國際支援,以及秘密地組織加拿大內部的反美鬥爭等。

英國人戰略上一無所獲,而美國人同樣也是不好受的。他們歷經二十年打造出來的西半球第二大艦隊在這場海戰中幾乎全部葬送。在戰前承載麥迪遜總統演講的艦隊旗艦康涅狄格號都沉沒了,只剩下兩艘不新不舊的緬因級撐場面。而且整支艦隊已經不具備出海繼續作戰的能力,變成了徹徹底底的存在艦隊。

所幸最起碼他們將英國人擋在了海外,美國人明智地選擇在哈利法克斯港灣、聖勞倫斯河河口等重要的地區佈置大量的水雷,這樣即便沒有艦隊,英國人也完成不了對加拿大的支援,最起碼不那麼有效。

紐芬蘭海戰之後一個月,英國人嘗試在新不倫瑞克進行了一次登陸,英國人派出了一個團一千多人的士兵進行作戰。而這裡別說沒有美軍,甚至連加拿大的移民都沒有。英國軍隊缺少補給和機動手段,他們準備進攻重要城市蒙古頓,結果在城鎮之外就遭到了美軍的伏擊,傷亡慘重。沒有公路鐵路,缺少後勤補給的情況下,英國人根本完不成從新不倫瑞克機動到五大湖沿岸的上加拿大的作戰目標,只能放棄。

英國人難以在加拿大沿海建立補給線,而美國人同樣也在加拿大境內處處碰壁。加拿大人反美的行動變得越來越激烈化,在1802年12月,甚至出現了一些斷糧之後的加拿大人沒有補給過聖誕節,結果綁着炸藥衝進美國人的軍營同歸於盡的情況。

戰爭進行到這裡,就算美國人也膽寒了。這畢竟是一個沒怎麼經歷過戰爭的國家。二十多年前進行獨立戰爭的那一批民兵也早已退役,更何況當年真正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大唐的援助。美軍在與稍微正規一點的英軍交手勝利後,曾經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並且對於情況十分樂觀。可是他們在加拿大胡作非爲,使得加拿大人都極爲厭惡美國佬,不僅抗拒服從他們的命令,而且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襲擊他們。

美軍無法佔據加拿大每一個城鎮,而且去維持這麼大消耗量的補給也是令人傷腦筋。美國人一面指望能夠逼迫英國徹底屈服,將加拿大整個割讓給他們。同時,美國不得不堅持下去,造成對加拿大有效管控的事實。

而這一切需要美國支出更高的軍費,招募更多的軍隊消滅一切的反抗力量。順理成章地,美國政府宣佈了三條新的命令:第一,各州上調稅率,開徵新的稅種,包括戰爭稅,保障戰爭的進行,稅率漲幅最高的南方州上調近百分之三十;第二,全國不分族裔,每個縣按照一定比例徵兵,包括西部靠近密西西比河的田納西、肯塔基等州,也就是說,居住在那裡的華人也有義務參戰,南方佐治亞、南卡北卡和弗吉尼亞等州徵兵比例普遍高於北方州;第三,全國範圍內廢除奴隸制度,爲了給予奴隸們解放後一定的生活收入,聯邦政府決定徵募奴隸們進入軍隊向他們發放工資,還有部分奴隸將成爲後勤服務者,其實主要就是修建從美國到加拿大的公路,方便運送更多的物資進入加拿大的。

這三條法令一出臺,立即引發了軒然大波。一方面是這個時候,聯邦政府不得不咬牙堅持下去,如果不堅持就這麼放棄了,等於之前的投入全變成沉沒成本白費了;另一方面,這些明顯帶有偏向性的法令損害了一些州和一些利益團體的利益,使得美國內部的矛盾驟然被放大了。

646 抵押120 馬德里之行(下)010 晚會籌備426 魔都318 應對385 吞武裡之戰(一)486 陣之團908 搶先046 遊街誇功430 抵滬877 德國斡旋841 走上前臺111 最終抵達135 擒拿546擔憂617 威脅與妥協915 低地戰役(七)196 逗你玩020 剿滅724 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上)042 各有所求008 密林中的原住民464 無情836 紐芬蘭海戰(下)729 英國決心450 推翻877 德國斡旋774 引咎055 出鋼603 不斷擴張的海軍674 初戰英吉利(下)246 京中人心530 越南海外領031 市場中的印第安人055 出鋼445 跳火車(上)874 推諉的歐洲863 糧239 擒龍(八)466 遁走859 噴氣式737 貿易經濟665 攔截694 橫貫線490 馬尼拉灣海戰(下)884 海軍競賽339 江南(一)900 烏克蘭865 電子工業(修正)771 上門900 烏克蘭487 徵調274 帶來文明741 候選人們(下)791 西逃路(下)187 禁鳥槍050 掩護498 報應不爽(上)394 吞武裡之戰(十)182 展示軍火623 龍驤591 娛樂產業122 夏威夷種植園490 馬尼拉灣海戰(下)645 掘墓013 印第安政策608 青州案(二)062 候鳥計劃白臉說兩句834 紐芬蘭海戰(上)581 萊比錫戰役(十三)857 海軍演練859 噴氣式583 萊比錫戰役(十五)218 穿越衆百態849 唐人紐約243 擒龍(十二)143 躊躇638 法德宣戰435 南亞516 家居223 南固威島787 拳亂(十三)845 三八艦隊042 各有所求503 內陸擴展733 進展神速006 組建獵騎296 新朝新體(中)309 太平洋鐵路626 反擊034 阿爾普爾科123 瓦胡的野心557 第一國際大會(中)671 小打299 兵部尚書598 萃英會(上)289 戰山海(下)580 萊比錫戰役(十二)838 青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