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突如其來的大案

短短兩個月時間便已滅掉了吐谷渾,張君武的心情自是相當之不錯,哪怕善後事宜頗多,他也自不曾有絲毫的不耐,每日裡皆與政事堂諸宰輔們就此交換意見,甚或也提到了下一步軍事革新的一些想法,並就此事與此番留京的徐世勣詳加探討了一番,小日子過得可謂是充實無比,然則他的好心情並未能保持多久,便被一封彈劾奏本給攪亂了去——右武衛中郎將高甑生狀告李靖欲反,言稱其在伏俟城大肆收刮王宮財貨,並屢屢向吐谷渾諸部酋長示好,又言稱李靖暗自收藏吐谷渾國璽,反意已明云云。

高甑生其人,張君武只有些許的印象,依稀記得其原本是李淵手下一名校尉,在關中一戰時隨李仲文歸降了帝國,其後被編入齊郡軍中任隊正,因作戰勇敢,故而累功晉升到了中郎將之位,外放天水爲鎮守使,一直在牛進達手下效力,從其生平來看,並無甚出彩之處,若不是其晉升中郎將時曾來京師覲見過,張君武怕是根本就不知道其人究竟是誰來着,很顯然,似這等無名下將狀告李靖這等重臣,可信度顯然高不到哪去,再者,張君武對李靖之忠心素來不疑,本待將此事置之不理,可轉念一想,卻又改了主意,詔令在朝之從三品以上文武官員皆到兩儀殿中商榷此事。

“諸位愛卿聽過了高甑生的奏本,那就議議好了。”

張君武既是有旨意,諸般臣工們自是不敢有片刻的耽擱,很快便全都趕到了兩儀殿中,見禮一畢,張君武也自沒甚寒暄之言,揮手示意趙登高將高甑生的奏本宣讀了一通,而後方纔面無表情地吩咐衆文武們對此事加以商討。

“陛下,微臣以爲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今,李靖掌控二十餘萬大軍,若別有異心,實難制之,當須得早作綢繆方好。”

事涉政事堂宰輔,又事關謀逆大案,諸般臣工們自不敢輕易發表意見,唯有蕭瑀一向耿直,毫無顧忌地便站出來開了頭炮,雖不曾明言要拿下李靖,可話語間明顯就是這麼個意思。

“陛下,微臣以爲此事恐別有蹊蹺,那高甑生不過中郎將之銜,位與李公相隔甚遠,又非親非故,何得以知曉李公密事,且高甑生所言諸般皆不見軍中衆將之佐證言辭,故,竊以爲此恐是誣告之成分居多。”

魏徵同樣也是個敢直言之人,只不過他所提出的觀點與蕭瑀正好反了過來,認定高甑生此折乃是誣告之本章。

“玄成(魏徵的字)此言差矣,自古以來,上位者之私密事被撞破往往皆是小人物之所爲,光從高甑生位卑而言其誣,實太過臆斷了罷?此社稷大事也,豈可輕忽了去,陛下,微臣提議急召李靖回朝,所部姑且由秦大將軍與兵部蘇尚書共同署理,如此,方可儘快釐清事實真相。”

蕭瑀一向固執得很,只要認定的事,他根本不會管旁人的感受如何,於朝議時,可是沒少當庭頂撞張君武,自然不會輕易被魏徵所言折服了去,這不,魏徵話音方纔剛落,也不等張君武有所表示,蕭瑀便已是慷慨激昂地扯了一大通。

“不可,陛下,微臣以爲蕭大人之提議實不可爲,如今吐谷渾初定,人心未安,倉促易帥,恐軍心有所不穩,一旦其國中有變,後果實不堪設想。”

一聽蕭瑀這等提議,主管軍政的徐世勣可就有些穩不住了,儘管他對一直屈居於李靖之下深感憋屈,也自沒少想着要超越李靖,然則落井下石之事,他徐世勣還是做不出來的,尤其是關乎到此番征戰吐谷渾的最終戰果一事時,徐世勣只會從有利社稷與否的角度來思忖問題。

“陛下,微臣以爲徐大人這是杞人憂天了,我朝大軍所向無敵,區區一吐谷渾而已,不說已被我軍徹底擊垮,就算全盛時期,都難擋我軍之兵鋒,何來不能易帥之說,且,自古以來,謀逆大案皆須得從快從速查處,爲防有異,非須得斷然措施不可,故,微臣與蕭大人一般想法,還請陛下聖裁。”

徐世勣的話語方纔剛說完,就見一身着紅袍的青年官員昂然從旁閃了出來,朗聲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赫然正是因張昭一案得以晉升爲御史中丞的杜楚客——御史中丞,正四品上,因言官的特殊性,無論大小朝會,皆可參與其中。

“好了,諸公都不必爭了,藥師之忠心,朕素來是知曉的,朕自不信其會反,倒是這個上本的高甑生頗是可疑,朕意已決,兵、刑二部即刻趕去伏俟城,將此人押回京師嚴查,另,將朕的佩刀送去軍中,交予藥師,但凡有不服其令的,將軍以下者,皆可先斬後奏。”

張君武任由豬般臣工們爭執了一番之後,這才一壓手,止住了衆臣們的爭議,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便下了最後的決斷,不單不打算降罪於李靖,反倒是格外恩寵地賜予了“尚方寶刀”。

“陛下聖明。”

聽得張君武這般言語,蕭瑀明顯有所不服,張嘴欲辯,然則沒等他將話說出,羣臣們已是齊齊稱頌了起來,而張君武更是起身回後殿去了,一見及此,蕭瑀也自沒得奈何,只能是隨大流地退出了大殿,只是回去後卻是緊着上了本章,長篇大論地重申了廷議時的主張,對此,張君武並無任何表示,將其奏本來了個留中不發……

果然不出張君武之所料,派去伏俟城提調高甑生的刑部侍郎諸遂良只花了半天的時間,便已查明瞭真相——高甑生因在軍中酗酒,被李靖當了典型,重打了數十軍棍,以儆效尤,此獠懷恨在心,故而捏造罪名構陷李靖,所言所述無一真實,張君武聞知奏報後,雷霆震怒,着即下詔將高甑生流放雷州,遇赦不免。

瑞明十三年十二月初九,天降大雪,李靖率新一軍等西征軍主力凱旋迴到京師,張君武親率文武百官到灞橋郊迎,並下令犒賞三軍,於宴席中,對李靖更是頗多賞賜,格外恩寵,李靖雖是坦然受之,然,次日一早便即上了本章,言稱足有疾,不便於行,請辭政事堂之職,張君武接到奏本之後,並未有甚批語,而是親攜一支龍頭柺杖去了李靖府上,李靖聞訊,大驚,趕忙率府中人等跪伏於府門處迎駕。

“藥師不必如此,來,陪朕一道去廳堂裡敘話好了。”

張君武下了馬車之後,幾步便行到了李靖的身前,很是和煦地伸手將其攙扶了起來,笑呵呵地提議了一句道。

“諾。”

李靖素來寡言,儘管對張君武親臨一事誠惶誠恐得很,卻並無多的言語,也就只是恭謹萬分地應了一聲,小心翼翼地陪着張君武便進了廳堂。

“藥師之軍功彪炳,當屬開國諸將之首,有大功而不驕,知進退,古之賢臣亦不過如此罷,朕能得藥師,實是生平之幸也。”

張君武並未急着道明來意,而是一上來便好生嘉許了李靖一番。

“陛下謬讚了,老臣實當不起啊。”

這一聽張君武給了自己如此高的評價,李靖不單不曾沾沾自喜,誠惶誠恐之色反倒是更濃了幾分。

“朕向不虛言夸人,此一條,卿隨朕多年,應是知曉的,罷了,不說這個了,卿之請辭摺子,朕已閱過,依朕看來,卿之所以急流勇退其實不過是畏懼人言罷了,如此,又將置朕於何地哉?後世之人若言朕卸磨殺驢,又叫朕該如何自辯了去方好?”

張君武心下里雖是很欣賞李靖的知進退,可從口中說出來的話卻未免太誅心了些。

“老臣不敢,老臣不敢,老臣死罪,死罪。”

這一聽張君武如此說法,李靖可就坐不住了,趕忙一頭跪倒在地,連道着不敢。

“卿且請起,朕非因言而罪人者,卿之心,朕其實明白得很,必是以爲如今天下已太平,周邊也已大體綏靖,將軍難有用武之地,故而方纔想着馬放南山罷,此般想法倒也不能說錯,此乃爲臣應有之謙遜,然,朕卻以爲國之長治久安光文治實如瘸腿之人,忘武者,數代必亡,爲後世子孫計,朕不得不謹慎綢繆,武備之不斷革新只是治標,卻不能治本,朕日思夜想,終歸有了一得,那便是設立軍事學院,以源源不斷地培訓軍旅人才,如此,方可保得我帝國將才不致有斷層之虞也,此軍事學院關乎帝國萬事之基業,朕自當兼任院長,只是朕政務纏身,實難有餘裕管理學院之常務,卿若是就任副院長之職,一來可爲我帝國之永昌而盡一份心力,二來也可不負卿一身之所學,此是朕之私心作祟了,倒叫卿不得安享晚年,朕當向愛卿道個不是,還請愛卿助朕一臂之力可好?”

張君武先是言語和煦地安撫了李靖一番,而後方纔話鋒一轉,長篇大論地道明瞭此來的目的之所在。

“陛下聖明,老臣遵旨。”

好話歹話都讓張君武給說盡了,到了這麼個份上,李靖除了恭謙稱頌之外,也真沒啥旁的路可走了的……

第238章第二百三十八章 雷霆一三擊(二)第607章第六百零七章 巧取襄陽(八)第294章第二百九十四章 強取伊闕關(一)第516章第五百一十六章 臨洮之戰(一)第183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智賺敵騎第438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圖窮匕見(一)第305章第三百零五章 朕不急第404章第四百零四章 二將齟齬第96章第九十六章 以正合,以奇勝(一)第331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兵進太原城(一)第364章第三百六十四章 雁門關阻擊戰(五)第522章第五百二十二章 夜襲龍支城(二)第417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各自備戰第311章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信嶺攻防戰(三)第69章第六十九章 雙洎河之戰(四)第590章第五百九十章 再戰夷陵(一)第72章第七十二章 將計就計(三)第581章第五百八十一章 血戰襄陽(一)第147章第一百四十七章 巧取武關(四)第205章第二百零五章 輕取長安(一)第28章第二十八章 算與反算(二)第606章第六百零六章 巧取襄陽(七)第396章第三百九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607章第六百零七章 巧取襄陽(八)第431章第四百三十一章 落日餘暉(三)第398章第三百九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四)第六百五十章 律法與人情(一)第170章第一百七十章 遍地烽火(三)第384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強襲巴東(四)第108章第一百零八章 許昌會戰(五)第553章第五百五十三章 強渡平水(二)第230章第兩百三十章 巧戲薛舉(二)第七百一十八章 遼東戰役(六)第522章第五百二十二章 夜襲龍支城(二)第387章第三百八十七章 兵進夷陵(三)第245章第二百四十五章 內外交困(一)第359章第三百五十九章 輕取雁門關(三)第六百六十一章 摧枯拉朽(六)第六百六十四章 白道決戰(三)第465章第四百六十五章 高家軍的瘋狂(三)第312章第三百一十二章 韓信嶺攻防戰(四)第7章第七章 虛實相間(二)第507章第五百零七章 走投無路(一)第634章第六百三十四章 橫掃舒州(四)第325章第三百二十五章 驕兵照樣勝(五)第七百一十九章 遼東戰役(七)第73章第七十三章 將計就計(四)第七百二十三章 直搗黃龍(二)第274章第二百七十四章 中原大戰(一)第315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血肉磨坊(三)第260章第二百六十章 鐵血南陽(四)第343章第三百四十三章 成王敗寇(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攻守轉換(四)第535章第五百三十五章 開門見紅(三)第415章第四百一十五章 水淹滁州(一)第646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313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血肉磨坊(一)第六百七十六章 攻守轉換(二)第74章第七十四章 將計就計(五)第222章第二百二十二章 用人不疑第六百六十二章 白道決戰(一)第533章第五百三十三章 開門見紅(一)第504章第五百零四章 詐降計(二)第447章第四百四十七章 困獸猶鬥(四)第六百五十章 律法與人情(一)第139章第一百三十九章 急謀脫身(三)第640章第六百四十章 輔公佑的末日(三)第六百八十二章 四面楚歌(二)第570章第五百七十章 樑師都的末日(一)第552章第五百五十二章 強渡平水(一)第84章第八十四章 官渡之戰(六)第214章第二百一十四章 江都劇變第186章第一百八十六章 步步爲營(三)第364章第三百六十四章 雁門關阻擊戰(五)第七百零五章 大追殺(三)第251章第二百五十一章 強權就是真理(二)第七百一十五章 遼東戰役(三)第380章第三百八十章 攻略第230章第兩百三十章 巧戲薛舉(二)第201章第二百零一章 關中大捷(二)第646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515章第五百一十五章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六)第152章第一百五十二章 因變而變(一)第209章第二百零九章 安定關中(三)第646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71章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二)第413章第四百一十三章 喋血張八嶺(四)第472章第四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二)第423章第四百二十三章 真假劫營(三)第113章第一百一十三章 好消息壞消息(三)第562章第五百六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25章第二十五章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三)第149章第一百四十九章 洛河之戰(二)第375章第三百七十五章 城下之盟(一)第476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反身一擊(三)第224章第二百二十四章 初戰不利(二)第427章第四百二十七章 再戰於野(三)第116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曲徑通幽(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會戰金銀灘(二)第212章第兩百一十二章 潼關風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