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應龍噴氣式戰鬥機及雙引工程

歷史上最早的噴氣發動機被認爲是古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利亞的希羅(heroofalexandria)在公元1世紀發明的汽轉球。它通過安裝在金屬球上的兩個噴嘴噴出蒸汽使球轉動。不過它只能輸出很少的一點功率,只是一個玩具。

13世紀時在中國則出現了使用黑火藥作爲推進劑的火箭,他們常被作爲煙花和軍用火箭的推進器,這也算是最早的實用火箭發動機。此後的時間裡,火箭的發展斷斷續續。

世界上最早提出噴氣推進理論的是法國的馬克尼上尉和羅馬尼亞的亨利?科安德。亨利?科安德還在1910年前後試製過最早的噴氣式飛機,也就是比較著名的coanda1910(可以譯做科安德-1910),但均未成功。

嚴光會關注噴氣式飛機是肯定的,畢竟噴氣式飛機象徵着天空的未來。

而當羅馬尼亞的亨利?科安德試製噴氣式飛機的時候,嚴光尚在美國開闊他的未來。另外當時亨利?科安德的噴氣式飛機在當時並不算是什麼轟動的發明,更何況他還沒有成功,不過就算這樣,當這個新聞出現在報紙的角落上時,嚴光還是一眼就注意到了他。

雖然完全不知道這個叫亨利?科安德的傢伙是幹嘛的,不過嚴光可是很清楚噴氣式飛機的重要性的。

只可惜當時嚴光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就更別提投資噴氣式飛機的研究了。等到嚴光在四川落腳的時候,還要忙着其他的事情,而在四川軍政府成立的時候。當時的四川甚至連一架活塞飛機的製造能力都沒有,就更不用提什麼噴氣式飛機了。

這種情況一直到四川稍有基礎纔有所改變,也就是那個時候,嚴光開始了研究噴氣式飛機和噴氣式發動機的項目。

只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另外還有自身的實力。因此對這方面的進展一直都不是很大。

這一情況一直維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是二十年代中期。

雖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中國在各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伊拉克和科索沃的油田開發出來後,更是得到了大筆大筆的資金。

然而當時的中國雖然在某些重要科技。比如說坦克等方面強於歐美列強,但是頂多也就算是一個優秀的偏科生,畢竟中國和歐美列強在科學方面的差距至少有數十年…

用十年的時間,彌補某些方面的差距到不是沒有可能,甚至做出一些超越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是想要全方面的追平甚至是超越,卻多少有些天方夜譚了一些。

尤其是像噴氣式發動機這種尖端的東西。在後世航空發動機被稱作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哪怕是在後世那些所謂的發達國家當中,能夠製造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也是屈指可數。

就算是如日本這樣的國家,其空軍和海軍裝備的也都是美國和英國的發動機。如比較著名的秋月級通用驅逐艦,裝備的就是四臺英國燃氣輪機。

在後世許多人都說日本工業如何如何的強,然而事實卻是單是英國的一個羅.羅。就足以秒殺日本的全部企業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然中國也擁有了製造坦克、戰列艦和先進單翼活塞飛機的實力,但在工業基礎上畢竟不如歐美國家那麼全面,這也是中國在航空發動機上進展一直不大的原因。

當時嚴光的對策一共有兩個,一個是加大投資,畢竟無論是什麼研究都是需要大量資金才行的。沒有資金。就算你的技術在雄厚,就算你本人在天才也是沒有用的。

好在當時正是中國資金最雄厚的時期,所以這點上到是沒什麼大問題。

而除開這個外。另外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從歐美國家引入高技術人才。在後世的美國,走的就是這麼一條道路。

前者好辦,後者其實也很好辦。

在引入高技術人才的過程中,中國一共遇到過兩個高峰時期。

第一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國家的戰敗。使得這些國家經濟陷入蕭條,像是奧匈這樣的國家更是乾脆分裂成了一個個的小國家。

經濟蕭條。也就代表着沒工作。

趁着這個機會,嚴光在對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也趁機從德國引入了相當數量的高技術人才。這些人才無論是對中國的【先進航空發動機計劃】還是在【高性能現代坦克計劃】當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種引入工程,大概就和後世蘇聯解體後中國進行的【雙引工程】差不多吧。

所謂的【雙引工程】始於蘇聯解體後那段特殊時期,當時獨聯體各國動盪不安,人心惶惶,工廠、機構大量倒閉,軍工領域許多專家、教授失業,收入銳減。特別是一些尖端行業,大量一流的工程師陷入赤貧,美國、德國、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等國科研機構紛紛派出專家前往俄羅斯、烏克蘭,以優厚條件招攬人才。

韓國的人才計劃卓有成效,烏克蘭專家只要聯繫韓駐烏使館,就可以拿到簽證和機票,並提供一個月工資。工資報酬沒有統一標準,視專家本人資歷和貢獻大小,一般1500、2000美元/月,知名專家3000、4000美元/月。

中國也加入了這一輪人才爭奪,採用的招攬方法類似韓國,但得益於蘇聯時期中蘇友好的淵源,一些留蘇專家學者通過學術交流、個人友情聯絡等多種形式,從烏克蘭請到了不少頂級專家。

在這段難得的時期,中國主動出擊,目的性很強。直奔軍工領域的關鍵技術,通過個人關係轉讓其技術成果。海軍專家李傑形容那時的工作說,中國人坐一個星期的火車,從滿洲里出去,穿過西伯利亞。取道莫斯科,再到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進行摸底、契合,在知道了對方有哪些技術可以進行合作之後,馬上就有大批的烏克蘭專家赴華。介入具體項目。

中國當時的基礎技術比較落後,剛開始技術交流的層次比較低,規模也比較小。後來中國用輕工產品交換先進設備,烏克蘭專家開始大規模赴華。這些專家大多是舊時代的老布爾什維克,比較重視中蘇友誼,生活要求不高,工作嚴謹。有問必答,技術、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大約是1993年後,雙方交往起來就不那麼順利了。“有些技術材料絕對不給你,想要必須有些手段。”李傑說。有人用一箱二鍋頭或中國的小土特產私底下交換一些東西,但像過去那樣在實驗室裡正兒八經的實驗,要價越來越高了,

“後來乾脆只談錢,沒錢門兒都沒有”。

爲了招攬蘇聯軍工人才,當時的中國政府爲此啓動了一項【雙引工程】。專門引進獨聯體國家的人才和技術。據說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主抓這項工程,並放言說:“這是一批窮十年之力都無法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對我國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不能錯過。”

爲做好【雙引工程】,國務院授權國家外國專家局於1991年正式設立國家“友誼獎”,用以表彰外國專家爲中國所做的貢獻,各省隨後相繼設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誼獎。烏克蘭籍專家奧堅科?沃洛德梅爾、科瓦連柯、阿諾?阿夫恰茹克相繼獲得國家級友誼獎;卡強?鮑維爾?尤力耶維其獲得江蘇省友誼獎。

2002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內部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通過官民並舉,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雙引工程”。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獨聯體國家引進了大約上萬名專家,2000多個技術項目。烏克蘭是【雙引工程】的重點地區,每年都有大批專家、學者應邀赴華講學或從事科研。中國駐烏克蘭使館一秘李謙如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說:僅2006年,國內邀請烏克蘭科技界專家學者赴華約150批次,2000多人次。

————————————————————

對於中國進行的【雙引工程】另一邊的魏瑪共和國,其實也是支持這麼做的。

畢竟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就算將這些人才留在國內也根本無法提供養活他們的工作,更別提資助他們進行先進科技的研究了。

反之,如果將他們送到中國去的話,不但能夠得到理想的研究環境,而且將來等到德國的情況恢復了,還能將他們重新邀回國內。

到時候,他們在中國所獲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是德國的了。

對德國人的想法,嚴光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在將這些在德國混不下去的人才攬到中國後,嚴光不但替他們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而且通過各種手段對他們進行收買工作。

工作的成效還是很好的,等到納粹掌權,希特勒上臺並且開始恢復德國經濟的時候,雖然在德國政府的召喚下有相當一部分的德國人員返回了自己的祖國,但依然有至少一半的德國人留在了中國,這個他們已經生活了十多年的國家——————小道消息,據說希特勒爲此還發過脾氣,大罵他們不配爲日耳曼人…

由於當時中德關係還算不錯,德國的情況也很糟糕,再加上當時的魏瑪政府也在推動這項項目,所以當時到中國工作的各類人才差不多有三四萬人的樣子,最後雖然只有一半的人留下,但也有近兩萬人…

而這兩萬人,也對中國全面追趕歐美國家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至於另一個高峰,則是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几乎波及了整個世界,尤其是美國本身和日本、歐洲更是受創甚深,在這個時候唯一情況能夠好一些的,也只能經濟和這些國家截然不同的中國——————當然蘇聯是一個另類。由於蘇聯的經濟體系和其他國家都不一樣,所以當時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反而對俄國沒什麼影響。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當時的俄國反而成爲了世界上一顆閃耀着的明珠。

另一方面的中國,由於在經濟大蕭條中受創並不是很深,再加上當時還有油田的收入助陣。基本上只要這個世界上的汽車、船隻和飛機還在用石油做燃料。就不需要擔心政府沒錢的問題。

所以在經濟大蕭條後,趁着上述那些國家都慘遭重創的機會,國社政府從美國和歐洲國家引入了大批人才——————德國除外,因爲當時德國的人才已經被引入的差不多了,所以在經濟大蕭條後。就算引入了一些也是相當的有限。

當時國社政府從西方國家當中引入了差不多幾十萬的高技術人才,也正是這些人才使得中國在40年代前,真正的超越了全面的超越了所有的國家。

當然,等到經濟大蕭條的後遺症消退了一些後,就像德國人一樣,這幾十萬人中也有差不多一半的人返回了各自的國家。不過依然有一半的人留在了中國,並且在國社政府的資助下繼續進行着他們的研究。

只不過這些人裡。究竟有多少是其他國家的間諜,那就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了。

好在中國當時主要是基礎上面遜於其他國家,在其他方面,由於嚴光的原因反而像個偏科生一樣優於歐美列強,再加上有着軍防局的存在。因此到不需要特別擔心技術泄漏…

不管怎麼說,最終在30年代中期,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總算是誕生了。而到30年代末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更是試飛成功,並且很輕鬆的就超越了當年由活塞式飛機創下的最高時速記錄…

不過…

咳…

由於當時生產的噴氣式驗證飛機,是和he-178。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架噴氣式一樣的單發噴氣式飛機,因此在創下了最高的時速記錄後,只是試飛了幾次就摔了…

咳。反正航空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墜機史,摔幾次,死幾個飛行員到沒什麼,關鍵是要找出墜機的原因,讓飛行員死的安心一些…

再加上當時國防軍的將領都見識過了驗證機那超越活塞式飛機的驚人速度,因此雖然驗證機只試飛了幾次就摔了。但是國防軍依然對噴氣式飛機的項目提供了相當大的支持。

因此很快的,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和第五架驗證機誕生了。

暫且不提這些驗證機的下場如何。在見識過第一架驗證機的下場後,國防空軍和項目的主導者很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現階段的航空發動機的性能還不是很可靠,所以如果不想謀殺飛行員的話,最好弄些保險措施。

比如說將雙發改成單發,這樣一來就算有一個發動機壞掉了,另外一個也能繼續工作,最終將飛行員平安的帶會地面。

於是在驗證機不斷試飛,不斷墜毀的過程中,新的量產型噴氣式戰鬥機很快也被設計了出來,也就是不久前纔剛剛完成試飛的,軍內代號爲【應龍】的f-1型噴氣式戰鬥機。

咳,雖說在後世好像也有某個國家使用的是f開頭的編號,不過這種東西就好象衛星導航系統的衛星發射頻率一樣,“先用先贏”纔是國際法則,現在中國用了,那美國就只好用別的了。

(中歐這場衛星定位系統頻道之爭,源於歐盟於2002年起決定以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positioningsystem),來打破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在民用導航領域的壟斷局面,並於來年邀請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讓中國成爲第一個非歐盟的參與國。

根據中歐雙方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鉅額資金。但進入2005年,據中通社報道,隨着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統薩科奇等親美政治人物上臺,美國同意在技術上支持伽利略的開發。繼之歐盟排擠中國,投入鉅額資金,中國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阻擋,理由是安全等問題。拉中國參與該計劃被一些人視爲歐洲人的一種反美姿態。因此中國人感到被嚴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中國遂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沉寂數年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上,2006年11月中國對外宣佈,將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到2007年底,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系統計劃浮出水面。但歐盟卻直至2008年。伽利略系統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比最初計劃推遲整整五年。

到2009年,伽利略項目遠落後於原先計劃,北斗則不斷前進,中國在開發自己的北斗系統上進展迅速。

“真令人難以置信”比利時eutralex航天機構主席米歇爾?福布曾與中國協作者打過交道時他說,“中國人確定主次,做出決策。沒有爭論。沒有談判。這與歐洲不同,歐盟做什麼事之前必須統一27種不同意見。”

此外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技術上比伽利略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公尺級。但由於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頻道與伽利略計劃重疊,引發歐盟官員抗議。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伽利略系統準備用於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中國航空技術專家指出,按照“先用先贏”的國際法原則,誰就享有該頻道的使用權,誰先啓用頻道,既然北斗率先啓用,那麼伽利略只能重新選擇通信頻率。)

————————————————————

不管怎麼說。f-1【應龍】都是這個世界的第一種實用型戰鬥機。

而且和將噴氣式戰鬥機當成轟炸機的希特勒不同,無論是嚴光還是軍內的將領都對這種新式戰鬥機報以很深的期望。

然而在對f-1的使用和投產上,空軍和海軍卻有很大的異議。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看不出噴氣式飛機的巨大潛力,事實上單是f-1所擁有的速度,只要這些人的眼睛還沒瞎就絕對不會看不出來。

但就算是這樣,在空軍和海軍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將領反對將f-1投入生產。他們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爲在他們看來f-1的性能還不夠成熟,雖然如今的f-1戰鬥機裝備着4門30mm機炮。再加上900公里每小時的時速絕對要比這個時代的任何一架戰鬥機更加強大,尤其是採用雙發設計的f-1。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也要比最早的驗證機強上許多。

問題是,f-1的航程實在是太短了…

雖說f-1的時速達到了900公里/小時,可是他的航程卻只有1050公里,就好象歷史上的me-262一樣。而同時期的zd-20和稍後的p-51野馬,卻都擁有着4000公里的航程…

只有1000公里航程的me-262無論是對空軍還是對海軍,都實在是太短了一些。尤其是在有zd-20這樣的戰鬥機做對比的時候,情況更是如此,更何況就連日本的四式和零戰都有着兩三千公里的航程…

再加上雖然f-1是這個時代的第一架實用型噴氣式戰鬥機,但是他的體重和zd-20等相比實在是太重了。目前國內現有的大部分機場,都無法很好的起降這種戰鬥機,至於航空母艦,能夠起降這種戰鬥機的更是隻有崑崙級和凌波級這兩個型號,其他型號的航母就算是用液壓彈射器都無法彈射這種戰鬥機,這就導致至少有大部分的航母無法使用這種戰鬥機作爲自己的艦載機。

因此空軍和海軍的意見是,先繼續大力的投資研究噴氣式飛機,f-1則先暫時不予大規模服役,等到噴氣式飛機的性能成熟了,空軍和海軍在服役,畢竟現在有zd-20撐場面已經夠了,完全不需要這種性能不成熟同時價格也相當昂貴的戰鬥機…

空軍和海軍的意見也不無道理,如果嚴光不是從後世來的話,或許真的會被他們說服。然而嚴光卻很清楚,哪怕是後世的那些所謂的第三代戰鬥機,別的暫且不提,想要在航程方面達到或超越p-51這樣的頂尖活塞式飛機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只是別的話到還好說,可是如果是航程的話…

而且軍工上的技術,只能在戰場上得到進步,光是在實驗室裡研究怎麼可能得到確切的數據。

因此雖然在空軍和海軍有着相當一部分的人抱着異議的態度,但是在嚴光的一意孤行下f-1不但繼續着試飛活動,而且也早早的就做出了決定,f-1試飛結束的時候,也就是他在國防空軍服役的時候。

另一方面,針對空軍和海軍的意見,嚴光也下令翻新國內的軍用機場,使機場能夠起降較重的噴氣式飛機。同時鑑於噴氣式飛機無法在中小型航母起降的問題,嚴光也投入了大筆資金在蒸汽彈射器的研製上…

未來的早期噴氣式艦載機,除非航母都像凌波級或小鷹級那麼大,不然就只能用彈射器起飛,這點嚴光還是很清楚的…

“噴氣式飛機嗎…”

看着眼前這架剛剛降落並停止滑行的,在外形上很像me-262的噴氣式戰鬥機,嚴光點點頭然後對着楊偉道。

“希望你的那個戰爭速度能夠給我帶來一些驚喜…”

另一邊的楊偉,顯然對自己有着相當大的信心,因此在聽到嚴光的話後他只是相當自信的道。

“請總統放心,42年前,這架戰鬥機絕對會列入國防空軍的序列當中…”

聽到楊偉這麼說,嚴光滿意了許多。

其實這時國社政府進行的並不單單只是噴氣式戰鬥機的項目,還有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客機等等項目。

畢竟噴氣式發動機,對人類的航空史而言絕對是一種極大的跨越,僅僅只將這種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用在戰鬥機上,也實在是太浪費了一些。

尤其是轟炸機,活塞式飛機已接近時速750千米,升限12000米的極限。要使飛機飛得更快更高,必須更換髮動機。而噴氣式發動機無疑能使轟炸機飛的更快更高,飛到哪怕是敵人的截擊機也無法飛到的高度…

“如此一來,哪怕是像b-52那樣的重型轟炸機,恐怕用不了多少時間也能實現了吧…”

在離開基地前,嚴光在心裡淡淡的想道。

第57章 未知第3章 倫敦第223章 渡河第392章 興趣第321章 加入協約國第50章 芝加哥第250章 日本軍援第190章 鐵獅子衚衕第440章 史上最大艦第186章 目瞪口呆第409章 甘地第124章 趙爾豐第119章 偷襲第四百零四章第215章 江底第228章 炮盾第51章 再次到來第321章 加入協約國第154章 唐繼堯第335章 解圍第213章 北洋第175章 5分之1第240章 援助第427章 拿錢來換第481章 博多河第250章 日本軍援第172章 禮物第53章 離開第462 登陸澎湖第467章 兵臨曼谷第173章 人力第71章 借勢第278章 後續第353章 密謀第四百九十九章第302章 清掃第358章 庫頁戰役第365章 山縣有朋第212章 增援第356章 日本遠征艦隊第五百一十五章第146章 好奇與感激第185章 狙擊步槍第166章 像豬一樣蠢第391章 救助及暴行第333章 指揮權第266章 集團軍第440章 史上最大艦第100章 戰備第444章 悉尼戰役第265章 合肥第28章 有品級的人第16章 再度啓程第364章 西園寺公望第464章 襲擊第386章 加特林機炮第68章 成都血案第126章 表單(上)第339章 航空母艦第76章 四川軍政府第418章 巴列維王朝的終結第387章 孫中山逝世第6章 當頭炮第95章 談判第12章 麻將第154章 唐繼堯第231章 回絕第51章 再次到來第206章 巴東縣第428章 人在屋檐下第108章 第一次A籤第217章 沉艦第217章 沉艦第175章 5分之1第347章 真正的黑豹Ⅱ第458章 轟炸機第302章 清掃第119章 偷襲第455章 中國同盟第402章 哈薩克鋼鐵基地第5章 回國第363章 低頭認輸第229章 楊藎誠第210章 絕好機會第120章 無憂第5章 回國第487章 空戰第118章 不甘第146章 好奇與感激第332章 裝甲第一師第292章 一號計劃第155章 聲望降低第103章 陳鎮藩第221章 潛江第345章 預警機第445章 澳大利亞淪陷第508章 德黑蘭會議第267章 馬鞍山第210章 絕好機會第121章 請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