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忠奸難辨(上)

見隆裕太后沒有說話,奕匡又說道:“現在北洋軍正在陸續南下增援,此時萬不可動袁世凱一根毫毛,不然,軍心一旦動搖,南方局勢就不可收拾了。所以,現在不論端錦說得是真是假,朝廷都不能信以爲真,如果這電報上的消息走漏風聲,迫不得已也只好藉端錦的人頭安撫北洋軍,就當他是在造謠中傷。”

“慶王,你這說得是什麼話?”小恭王溥偉質問道。

“什麼話?實在話!”奕匡哼了哼。

“構陷忠良!你這是亡國的話!”溥偉斥責道,面向隆裕叩首,一字一句的說道:“太后,奴才以爲,拍發電報之人乃是真正的朝廷忠臣,該賞不該殺。所謂‘國難見忠臣’,如此危急局面之中,朝廷萬不可冷了忠臣之心。”溥偉急忙奏道。

“忠臣那也得分時候。現在這種時候,有的人看上去是朝廷的忠臣,開口閉口的江山社稷,可實際上呢,就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奕匡話裡有話。

“慶王,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當着太后的面,你仔細說說,到底誰是奸臣?”溥偉瞪着奕匡呵問。

“閉嘴!鬥嘴也得看地方!攝政王,你說呢?”隆裕制止了兩位王爺的爭吵,目光一轉,盯着載灃問道。

“此事關係重大,而且奴才現在心神震盪,實在不敢置喙。唯請太后聖斷。”載灃誰也不敢得罪,那電報讓他那好不容易平靜下來的情緒又激盪起來,光緒是他嫡親哥哥,雖說從小抱入皇宮撫養,兄弟倆見面的次數扳着指頭都能算清楚,但這並不能隔絕他們的兄弟之情,前幾天傳聞光緒死得蹊蹺,載灃不是沒有懷疑過,此時那電報拍來,更是讓他心痛如絞。

“你們呢?”隆裕望着其他人,但所有人都垂下頭去,沒敢說話。其實此刻衆人心中多半都認爲不排除光緒被人毒死的可能,至於是不是袁世凱乾的,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宮闈秘聞,旁人確實不可隨便插嘴,而且,偏偏有人要在這上頭做文章,那麼自己還是站得遠遠的爲好,免得遭了池魚之殃。

衆人都不是傻子,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後接連死去,這種怪事千古未聞,有心人也曾查過,結果發現光緒確實死得非常突然,再聯繫到慈禧太后死前不僅將袁世凱的後臺奕匡派去監督陵寢工程,還將由段祺瑞指揮的北洋第六鎮調往外地,這兩項舉措已很清楚的說明了袁世凱當時岌岌可危的境地,萬一光緒不死,出來親政的話,他袁世凱除了逃亡外國之外,還能有什麼辦法保住項上人頭?

此外,上個月還有傳言,說有人打算擁立慶王的兒子載振做皇帝,那時候皇帝和太后還沒死呢,至於傳言中的“有人”,除了袁世凱還能是誰?

打個顛倒想想,如果自己是袁世凱,會怎麼樣?逃走?顯然不合袁世凱的性格,當年朝鮮開化黨事變,面對氣勢洶洶的朝鮮叛軍和日本衛隊,他小小營務處會辦袁世凱沒跑,帶着幾百人硬是將局面扳了過來,今天他袁世凱擁兵數萬,門生故舊遍天下,又怎會拋棄一切做喪家之犬?袁世凱治兵生殺果決,人說他是梟雄,這話沒錯,既是梟雄,那就會破釜沉舟。

何況,袁世凱代表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袁氏家族,而是一個勢力錯綜複雜的北洋集團,如果從李鴻章時代算起的話,這個集團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中國政局近四十年,太多的人依附在這個團體中,靠這個團體攫取利益,他們的利益早已是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李鴻章死後,袁世凱就成了他們的精神領袖,如果這個領袖倒下,北洋團體的利益也會遭到損害,誰能保證下一個倒下的不是他們中的某人?誰能保證倒袁只是朝廷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換句明白一點的話來說:即使袁世凱無心謀害光緒,他手下的這幫北洋干將也絕不會坐視光緒重新掌權!或者說得更明白一點,袁世凱上位纔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

光緒一死,幼主繼位,得到好處最多的是誰?還不是那個北洋集團?還不是他袁世凱?載灃和溥偉說要拿辦他,可朝廷顧忌着他手裡的北洋軍,卻真不敢輕易動他,現在革命軍興,朝廷反而還得重用他,到時他振臂一呼,誰又能擋得住他?

可嘆,那幫旗人少壯親貴急着搶權,卻也不認真看看時候,和奕匡、張之洞比起來,那幫少壯親貴簡直就是一幫蠢才。

“太后,奴才有個點子,既不用拿袁世凱,又可以弄明白真相。”伺候隆裕的太監總管小德張插嘴道。

“說說。”隆裕不理王公大臣不滿的眼神,向太監求計。

“派人去拿李蓮英!拿住以後,嚴刑拷問,叫他說說,大行皇帝晏駕的那天,他到底在幹什麼?是太后先去的,還是皇上先去的?現在李蓮英就在宮裡守靈,不用跑到外頭拿人,驚擾不了袁世凱。拿下之後,奴才自然有手段叫他開口說實話!”小德張跪下說道。

“好,你這就帶人去拿他。”隆裕點了點頭,小德張急忙點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太監,拿上繩索和棍子,趕去捉拿李蓮英。

“若是李蓮英不說,怎麼辦?鴆殺國君,這是誅九族的大罪,拼着一死,也不能連累了族人。”溥偉對於這個辦法並不熱心,但也沒阻攔,在小德張走後,才說出擔心。

“這……”隆裕沒了主意,再向衆人求助,溥偉堅持拿問袁世凱,奕匡堅決反對,兩人劍拔弩張,若非那彥圖勸阻,兩人險些動起手來。

“不如將張之洞叫來?”奕匡建議道。

“奴才以爲,袁世凱不是忠臣,卻是漢臣,張之洞也是漢臣,漢人都是一條心,所謂‘物傷其類’,所以就不必叫張之洞的起了。”鎮國公載澤說道,頓了頓,又道:“至於袁世凱,無論拿是不拿,朝廷得預做防備。依奴才之見,不如派那王回健銳營,統率營兵,再叫人傳旨,讓步軍統領封閉九門,嚴禁出入。再派王公趕去北洋第一鎮和京旗各營,坐鎮軍中,震懾北洋新軍,順便把留守直隸的北洋第六鎮調得遠遠的,免得變生肘腋,第二鎮還沒南下的部隊也得趕快調到武漢,叫他們和革命軍狗咬狗。”

“鎮國公所言甚妥,奴才附議。”小恭王急忙說道。

“舍此別無它計,奴才亦附議。”沉默了很久的肅親王善耆也奏道。

“北洋軍都調到南邊了,誰來拱衛京城?就靠第一鎮,有些力不從心啊。”蒙古王爺那彥圖問道。

(再過幾天就下新書榜了,還沒收藏的快些收藏吧,免得以後找起來麻煩。另外,順便拉票。)

第812章 陌生的時代第666章 夜色追擊第345章 雞公山第649章 經濟戰(下)第763章 哀兵難勝第619章 貿易制裁第578章 嘉峪關第1214章 敵人的陰影 丹丘第88章 宣傳的藝術第1146章 越過邊境(下)第397章 行動迅速(上)第725章 鴨綠江方向第920章 深秋(下)第1089章 “覺醒”的亞洲第129章 說客(上)第90章 決心第362章 互不信任第1119章 29號陣地第1238章 坦克突擊第1128章 亞洲英雄第923章 一面旗幟(上)第538章 局中人第488章 內閣總理撤消案(下)第450章 義不容辭第429章 財政問題(上)第380章 彷徨(下)第1058章 雷鳴第707章 遭遇戰第402章 日落西山第848章 國際志願兵第975章 海洋野心第1055章 在基地(上)第977章 新的時代(上)第1237章 高原上的逃亡者第501章 關東軍第144章 深遠迂迴第1040章 謝幕(下)第238章 厚此薄彼(下)第919章 深秋(上)第737章 逆勢而行(上)第182章 再入四川第815章 “伏特加”(上)第1108章 伏擊(下)第879章 爪哇號事件第940章 航空母艦第1070章 紅海鯊魚第254章 東湖之上(下)第630章 第一場戰鬥(下)第194章 聯名通電第1025章 南洋來客第408章 順昌逆亡第455章 中秋密謀(上)第1213章 試探第212章 宣慰使第136章 立場不同第585章 海軍還是海盜第94章 廚子革命第363章 束手無策第411章 進京(上)第407章 夢醒時分第84章 袁家軍第991章 宅廬主人(上)第10章 舌頭第307章 武勝關(下)第817章 總統臂助第526章 內政部一號專案第1015章 政治的延伸(上)第690章 海空大戰第187章 高攀橋第517章 塞翁失馬第989章 告御狀(上)第194章 聯名通電第946章 戰鬥在巴黎(下)第1180章 共識(下)第622章 戰爭不可避免(下)第287章 形勢有變(上)第531章 洗心革面第564章 一筆交易第240章 多管閒事與德國眼第957章 遊戲規則(上)第590章 練兵(下)第657章 防禦(下)第1226章 空氣動力學實驗室第744章 各有所謀第207章 搶桃子第360章 軍閥與政客(下)第586章 總統的充實生活第680章 尊嚴與武力第976章 動盪與希望第417章 整軍(上)第703章 立國第1267章 “颱風”陰影第170章 中樞與地方(下)第1214章 敵人的陰影 丹丘第1229章 戰爭升級(上)第694章 勝利與榮譽第533章 陸屠請客第1116章 “打蛋器”行動第583章 忘戰必危第590章 練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