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軍政強人的奮鬥

趙北說了半天,定睛一看,見孟飛一副心不在焉的表情,便知道自己是在對牛彈琴了,於是自嘲的淡淡一笑,走到牆壁前,看着那幅掛在牆上的地圖,眉頭擰了起來。

他做民國大總統已兩年有餘,這兩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這些國內外的大小事件中,有的事件趙北是可以預見的,而有的事件他卻不能未卜先知,其中,既有他干預歷史的原因,也有歷史慣性的原因。

國際上,這兩年的時間裡世界局勢不僅沒有像歐洲外交官們所設想的那樣逐步走向緩和,反而進一步緊張起來,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的對抗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又以1911年年中時發生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爲標誌性事件,相比1905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這“第二次摩洛哥危機”顯得火藥味十足。

1911年,北非小國摩洛哥爆發了革命,局勢混亂,許多在當地旅居的外國人遭到攻擊,法國政府趁機藉口“保護僑民”派遣軍隊佔領了摩洛哥首都非斯,而德國也緊跟着法國腳步渾水摸魚,派遣了一艘炮艦“豹子”號前往摩洛哥海港城市阿爾迪爾,這個局面,與1900年時八國聯軍侵華的局面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這一次,處身事外的英國沒有被地區性戰爭拖住後腿,而且本土距離非洲不遠,英國政府有能力進行強力干預。

摩洛哥向來被法國視爲自己的勢力範圍,德國政府派遣軍艦的舉動讓法國政府非常震驚,稍後,德國政府通過外交渠道向目瞪口呆的法國人開出了條件,以承認摩洛哥爲法國勢力範圍爲條件,換取整個法屬剛果殖民地。這個條件不僅震驚了法國,也震驚了法國的盟國英國,所以,與法國同爲協約國陣營的英國政府站了出來,給盟友撐腰,明確表示,英國“願做重大犧牲以維護和平”,這幾乎已經是赤—裸裸的戰爭威脅了,面對強大的英國,德國的這一次冒險又無功而返,德國皇帝收回了他那明目張膽的勒索,換回了那副和平嘴臉,德國的劍暫時入鞘,但是隻要這把劍還掛在德國皇帝陛下的腰間,那麼,它隨時可以再拔出來,威脅協約國集團。

德國皇帝的冒險帶來了一個不可預知的後果,作爲協約國集團的靈魂,英國政府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後與法國政府達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海軍協議,根據這個協議,英國將把它的地中海艦隊撤回本土,由法國海軍接管在地中海地區的防務,一旦歐洲爆發戰爭,法國艦隊將與英國艦隊一起保衛兩國的海疆,這份協議足以讓世界爲之瞠目結舌,如果說以前的協約國集團還僅僅只是一個帶有“集體防禦”色彩的同盟的話,那麼現在,這個軍事同盟已經將矛頭直指德國了,防禦已變成了進攻。

這個英法協議一達成,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就不是歐洲政客們可以控制的了,出於對英國的報復,同時也是爲了向外界展示同盟國集團的“團結”,德國默許了意大利政府在北非的軍事冒險,雖然奧斯曼帝國一直在努力的與德國維持友好關係,但是這並不能妨礙德國與意大利的“友誼”,所以,意大利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那場戰爭從1911年9月一直持續到了1912年,至今尚看不到結束的跡象,這場戰爭的真正主角並不是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而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只要這幾個歐洲列強不能達成分贓協議,北非的戰場就不會平靜下來。

相比歐洲的混亂,遠東地區的局勢也不平靜,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要數朝鮮半島的那場反日運動了,雖然日本政府已經宣稱日本軍隊已經控制住了局勢,但是對於朝鮮的愛國者來說,只要那些來自中國的物資補給還在通過沙皇俄國控制下的北滿地區進入朝鮮北部山區,那麼朝鮮人的反日鬥爭就不會真正停止,顯而易見,不願看到日本擴張在東北亞地區優勢的人不止是中國、美國,作爲日本的盟友,沙皇俄國顯然也樂於看到日本人在朝鮮半島上疲於奔命,無暇它顧。

其實,在經歷了朝鮮愛國者兩年的反日鬥爭以及日本軍隊兩年的軍事圍剿之後,這場朝鮮半島反日大起義的幕後黑手幾乎是呼之欲出了,可是偏偏所有國家都在裝糊塗,誰也不肯站出來指着趙北的鼻子說“你應該爲此負責”。

英國政府雖然曾就反日遊擊隊問題對趙北領導的民國中樞政府提出過非常強硬的口頭抗議,但是英國政府實在沒有精力再去跟一位“遠東狂人”扯皮,用英國首相的話來講,現在,英國政府必須“毫不猶豫的將全部的精力與洞察力”放到歐洲去,至於亞洲,只要控制住幾個戰略要點就可以了,所以,沒有必要就朝鮮半島的反日運動分散英國政府的注意力,也更沒有必要將幕後黑手拉出來示衆,那會使英國的臉上再多一個巴掌印,畢竟,當初日本要收拾中國,可是卻遭到了英國的強烈反對。

至於美國,對於朝鮮半島現在的局勢雖然有些憂慮,但是並不打算干預,只要日本政府的注意力被拖到了朝鮮半島,那麼,美國商人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在中國開拓市場,並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擴大在東三省南部地區的影響力,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美國政府的立場了,那就是,既不能揭露策劃朝鮮半島反日大起義的幕後黑手,也不能允許日本以此爲藉口向中國發動武裝挑釁,所以,當得知日本首相在國會發表演說,打算向中國中樞政府發出外交與軍事威脅之後,美國政府不僅通過外交渠道向中方透露了這個消息,而且,也決定派遣一支分艦隊“訪問”中國,並與中方進行一場聯合軍事演習,以此告誡日本,不要試圖採取任何單方面行動,否則,美國政府必不會坐視不理,當然,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也通過駐華公使,向民國大總統趙北提出了很正式的要求,要求中方儘快停止對朝鮮半島的“反日武裝分子”的支持,以此平息事態,並換取日本政府的“諒解”,畢竟,美國確實無法下定決心爲了中國利益與日本開戰,日本的聯合艦隊,依然是遠東地區最強大的。

在朝鮮半島的問題上,倒是德國的態度比較曖昧,雖然德國極力拉攏中國加入同盟國集團,爲德國充當炮灰,但是同時,德國也向日本政府伸出了“友誼之手”,試圖利用朝鮮的反日大起義這個機會與日本靠攏,增進兩國之間的關係,德國的如意算盤非常簡單,那就是,藉此向日本政府示好,如果可能的話,離間日本與英國之間的關係,破壞遠東海軍強國與歐洲海軍強國的“海上同盟”,爲德國的總體戰略服務,但是德國皇帝顯然打錯了算盤,日本政府沒有上當,雖然伊藤博文死了,但是那些健在的日本政界元老還是看得明白的,在遠東,德國的力量遠不如英國強大,與德國靠攏是非常危險的,因爲那將失去一位實力強大的盟友,而一旦這位盟友惱羞成怒,去與中國結盟的話,日本就更得不償失了,於是德國失算了,也正因此,德國的那位善變而易怒的皇帝陛下轉而在朝鮮半島的問題上全力支持中國的立場,甚至不惜派遣艦隊遠航亞洲,以恫嚇的方式警告日本,不得傷害自己的遠東“準盟友”,至少在日本投奔德國之前,中國必須保持“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爲了不扇自己嘴巴,德國當然也不會揭露策劃朝鮮半島反日大起義的幕後黑手。

至於日本爲什麼也不揭露這個幕後黑手,原因也很簡單,因爲英國不同意,而且國民也很難接受這個事實,畢竟,在多數日本國民看來,中國早已衰弱得不成樣了,怎麼可能策劃一場持續兩年多時間的反日起義呢?如果說中國是幕後的黑手,那麼,豈不是從反面證明了日本政客的無能?所以,現在的日本政府只是含混的說朝鮮人的反日起義有“國際背景”,至於這個背景到底是什麼,卻是打死也不肯說了,兩年前,因爲中國中樞政府大舉派遣正規部隊進入東三省“剿匪”的事情,日本政府就曾打算針鋒相對的硬碰硬,但是卻遭到了來自英國、美國、德國甚至是俄國的反對,於是只得作罷,結果,一場民衆暴動在東京爆發,就像日俄戰爭結束之後的那次“日比谷燒打事件”一樣,已做了充分輿論準備的日本政府被激動的國民搞得狼狽不堪,非常被動,吃一塹長一智,在沒有充分的把握之前,日本政府這一次已經不敢再輕易挑動國民那脆弱的神經了,新聞檢查制度在日本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且,這一次也幫了日本政府的大忙。

就在這種詭異而步步驚心的國際局勢掩護之下,中國國內的局勢總算是勉強維持住了平靜。

趙北利用這兩年的平靜,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與人事安排,“統帥堂”的建立可以說是其中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之後,整頓軍隊、整頓財政、削藩、削山頭、建立新式學校、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新文化、宣傳新思想、建立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整頓金融秩序……諸多政策、舉措一一制訂出來,並被趙大總統用雷霆手段堅決的推行了下去。

這種填鴨式的政策推行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副作用,比如說地方實力派的陽奉陰違、傳統文化中守舊勢力的反撲、不明就裡的國民的觀望與彷徨、軍隊內部當權派的暗中對抗、因爲稅制改革遲緩而導致的民變……這些副作用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就在這兩年時間裡,作爲民國的大總統,趙北親自主持,利用忠於自己的軍隊先後鎮壓了五場兵變、兩次徵兵暴動、十八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五十五次邊遠地區的土司叛亂,除此之外,總統先生還成功的躲過了兩次暗殺,其中的一次甚至發生在校場的檢閱臺上。

但是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阻止趙北的前進腳步,相反,趙北充分利用了這些反抗與鎮壓,將自己“軍政強人”的形象進一步豎立起來,這既增強了他自己的信心,也增強了部下的信心,那些原本觀望的人也因此而改變了立場,紛紛投奔總統這邊,如今的趙大總統,已是許多國民眼裡的救星,在國民看來,也只有這位強勢總統才能結束亂世,還這神州大地一個朗朗乾坤,相比之下,總統先生的獨斷專行反倒不是那麼惹眼了,瑕不掩瑜。

在這個“救星”的光環籠罩下,甚至不用趙北自己策劃,輿論界就自覺的爲總統的一切行動進行辯護,比如說把鄉民的抗糧暴動稱之爲“會匪造反”,或者將鎮壓土司武裝叛亂行動中政府軍士兵的一些過激行爲形容爲“憤怒情緒下的報復”,甚至壓根否認那些過激行爲。

什麼叫“指鹿爲馬”?這就是。當然,這其中離不開政宣委的功勞,宣傳機器的特點也就體現在這上頭。

趙北當然不會被這種輿論左右,他很清楚這個時代需要什麼:農民的利益需要保護,那麼,就繼續推行鄉村的新政,將“鋤社”設立到每一個鄉村,以此平衡縉紳勢力,最大限度的維護鄉村的穩定,並保證兵役制度下的兵源供應;地方土司拒絕中樞統一政令,那麼,就用雷霆的甚至是血腥的手段掃除這幫生活在中世紀的地頭蛇,保證邊疆地區的平靜;軍隊的當權派不想放棄權力,想繼續佔着茅坑不拉屎,那麼,就用無情的手段對其進行殘酷打擊,甚至不惜株連眷屬;會黨妄圖繼續對社會施加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可以利用的,那麼,就把會黨首領吸收進聯合陣線,給個“委員”、“參議”噹噹,招安他們,如果這種影響不能利用甚至有害,那麼,也要毫不留情的將會匪首領連同他們的親信門徒一併消滅……

一邊是大棒,一邊是糖果,聽話就給糖果,不聽話就吃大棒,高壓與懷柔手段交併而下,這兩年裡,趙北的生活充實而緊張,甚至有些刺激,但他並不懼怕,他通常總是迎難而上,用武力和智慧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所以,他現在不僅還是這民國的大總統,而且也依舊是聯合陣線的委員長,就在半年前的那場委員長選舉中,他以絕對優勢擊敗了唯一的競爭者黃興,連任了委員長的職務,現在的聯合陣線,依舊控制在民國大總統手裡,而總統的任期是五年,所以,趙北還有充裕的時間去奮鬥,並進一步鞏固軍政強人手裡的權力。

這,正是這位軍政強人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所進行的事業,而且,這以後,他也會繼續進行下去,無論前途多麼迷茫,無論荊棘是否遍地,趙北都會走下去,直到他看到真正的光明,直到這個國家走上真正的強國之路。

現在的國民需要信心,部下也需要信心,而趙北可以給他們這個信心。

第394章 修補匠第800章 泛亞細亞主義第744章 各有所謀第837章 一切都是利益(上)第1249章 代號“沙暴”(上)第300章 橘子洲(下)第897章 兩場戰爭(上)第1223章 炮戰第456章 中秋密謀(下)第408章 順昌逆亡第314章 誘敵(上)第93章 軍官速成學堂第485章 “暴風雪”行動第862章 自衛行動第55章 炮兵第826章 進步第140章 革命軍隊第1021章 信與不信(上)第1176章 演戲(下)第204章 旗營第429章 財政問題(上)第72章 鐵橋第513章 威海衛前(上)第1103章 迎擊(上)第686章 訓政促進會(上)第836章 傘兵第757章 特殊武器第620章 憤怒的筆桿子第602章 陷阱第211章 小才大用第186章 兵不厭詐第823章 對德友好國家第1163章 列達諾夫文件第625章 夜鷹(上)第943章 鄂木斯克(上)第587章 諜戰第824章 友好的背後第563章 失意政客第882章 各有打算(下)第1088章 “颱風”登陸(下)第591章 陸戰之王第2章 選鋒軍令第1263章 密謀者第80章 信陽第400章 金融阻擊戰第1208章 牛蛙第1151章 佯攻(上)第782章 南苑行轅第590章 練兵(下)第310章 各有所第207章 搶桃子第555章 試探第670章 旅順咽喉第979章 火箭第831章 有所擔當第470章 北巡山海關(下)第329章 鐵甲鏗鏘(上)第1270章 飛兵亞平寧(下)第944章 鄂木斯克(下)第94章 廚子革命第1029章 總司令的準備(上)第1199章 海上對峙第749章 戰術劣勢第1182章 全體會議第950章 默契與對抗第541章 青島(上)第551章 西康(上)第1229章 戰爭升級(上)第903章 口蜜腹劍(上)第237章 厚此薄彼(上)第1169章 “四海”“四山”第454章 革命者的城府第226章 協餉第1217章 準備打仗(上)第1076章 宅廬陰謀(下)第808章 僑民轉移安置計劃(下)第739章 革命同志第1013章 大佬(上)第834章 混亂第144章 深遠迂迴第95章 陽關道與獨木橋第133章 青黃不接第535章 國會大廈前的熱鬧第175章 赴宴第125章 第一功臣第1138章 消化不良第653章 鐵拳部隊(下)第991章 宅廬主人(上)第668章 特混艦隊(上)第1078章 製造戰爭(下)第24章 風雨九江城(上)第235章 軍人設計師第1246章 總統先生的小算盤第331章 孤注一擲第473章 渤海灣上的艦隊第980章 吾道不孤第1057章 通古斯計劃第892章 打仗第896章 海戰(下)第39章 洋投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