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章 各得其所

海漢立國所將面臨的諸多問題中,外部壓力倒不是最大的麻煩,更亟待解決的還是內部社會體系和管理機構需要完善的部分,比如具備一定管理經驗的官僚,對海漢來說就是十分短缺的資源之一。

穿越者們雖然擁有很多超越時代的技能,但要治理一個國家,僅僅靠着團隊這幾百號人是不夠的,大量的基層管理崗位需要忠於海漢且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員就任,而海漢成立至今纔不過七年,在這方面的積累還十分有限。搭建管理海南島一地的草臺班子或許是勉強夠了,但就執委會對未來海漢的建設構想而言,現有的歸化籍幹部平均素質仍然遠遠達不到要求。

海漢在這個時代的遠東地區並沒有什麼根基可言,所以出於穩固統治的考慮,在任用幹部時往往會優先考慮忠誠度和個人出身背景。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海漢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保持統治穩定,但由於通過這種用人策略選拔出來的幹部和官員往往都是出身貧寒,在爲官從政方面的專業素質其實是遠不如擁有一定文化基礎又經過專門培訓的大明官員。

在海漢統治海南島這幾年中,陸陸續續投效海漢的大明官員也有數十人之多了,其中不乏類似羅升東、李進、李清揚這樣徹底投靠海漢並且得到執委會任用的人員。不過能從大明官場跳槽到海漢官僚體系裡,這個過程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要嘛得有出衆的能力,要嘛交出了有分量的投名狀。

而像嚴明君這樣的人物在這兩個領域都乏善可陳,加上當初在儋州刺殺案中表現出的態度過於曖昧,所以一直都沒能獲得在海漢入仕的機會。如果不是海漢決定了要在今年立國,對官員的需求也因此大增,那嚴明君這“儋州文聯顧問”的閒職大概還得繼續做幾年。

當然了,類似於嚴明君這樣想要趁着海漢立國的時機爲自己謀取一些好處的人還有很多,即便不能入仕當官,也會藉此尋求名利方面的好處。今天在南海酒樓作陪這些地方士紳耆老,可沒哪位是單純來湊熱鬧的。

第二位上來敬酒的士紳名叫黃子傑,名字雖然與前幾年儋州刺殺案主犯黃子星相似,但兩人其實並沒有任何關係。這黃子傑原本是儋州本地的一名地主,海漢入主之後也算審時度勢,及時加入了新統治者的陣營。海漢最開始在儋州搞土地改革推廣集體農場種植園的時候,黃子傑便主動站出來充當了第一批合作者,將名下的三千多畝耕地與海漢農業部簽了十年的合作合同。

以當時儋州的環境而言,敢拿大半的身家出來賭前途,這份勇氣可是難能可貴。海漢的土改政策能在儋州打開局面,這黃子傑也算是功臣之一,當然後續他所得到的回報也並不少,除了作爲儋州的種植園示範點,得到農業部悉心的技術指導之外,黃子傑也成了海漢官方在本地所樹立的標兵人物之一,在各個領域都給予了特殊照顧。

黃子傑在海漢統治儋州之後,接受海漢的考察安排去過好幾次三亞,對於海漢的實力有着比較清楚的認識,到後來不但把兩個兒子都送去三亞進修,而且乾脆全家入籍,徹徹底底的當了海漢人。黃子傑想得很清楚,以他的地主出身想直接考海漢的科舉去入朝做官,顯然可能性趨近於零,倒不如現在先把身份門檻邁過去,幫自己兩個兒子把路鋪好,等他們在海漢學府中混幾年之後,博個官身的機會要比現在大很多。

讓後代通過入仕來光耀門楣,這大概也是地主階級所能想到改變命運的最爲實際的辦法,不過黃子傑也沒把全部希望都押注在兒子進修這條路上,建立和維護一些與海漢上層人士的關係,或許在關鍵時候會起到更爲有效的作用,但這些事情總不能指望兩個尚未成年的兒子去做,也只能由他親自操作才行。平時在張新這邊沒少刷存在感,但他也知道張新只管儋州這一地,而海漢體系中的官員任免卻不是張新能做主的,所以這次聽說有上面的大人物來儋州巡視,黃子傑也是第一時間便在張新那裡報了名。

“草民黃子傑,見過寧首長!”黃子傑端着酒杯的手都有點抖,這可是他目前爲止見過最大牌的人物,連剛纔嚴知州上來敬酒都是畢恭畢敬,輪到他就更爲緊張了。

寧崎倒是很客氣,與其碰杯之後便主動說道:“剛纔在馬車上,張主任已經把你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一下,聽說你家兩位公子現在都在三亞進修?”

黃子傑連忙應道:“是是是,犬子愚笨,在儋州這地方也學不進東西,聽聞首長們開辦的書院有特別之教學方法,便將他們二人一併送了過去。草民也跟他們打過招呼,若是不能完成學業,以後便別回儋州了!”

寧崎笑道:“你家兩位公子,我倒是有點印象,如果沒記錯的話,老大到明年就該畢業了吧?”

黃子傑應道:“首長好記性,我家老大的確是明年畢業,只是以他的資質,尚不知能否順利結業。”

寧崎道:“你家老大我見過幾次,年少老成,待人處事也還算穩重,他若是願意,等明年畢業之後,就留在三亞好了。像這樣的年輕人才,我們是很樂意給予機會的。”

黃子傑當下大喜,這可是官方表態,一句話勝過自己在儋州折騰一年了。他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包分配”,但也明白有了寧崎這個指示之後,自家老大畢業後的就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了。而寧崎點名要其留在三亞,這大概就意味着進入官僚體系的機會相當大了。

“還不感謝寧首長的照顧?”張新在旁邊笑呵呵地提醒道:“就衝這起碼得連敬三杯才行!”

“對對對,草民無以爲報,只能先敬首長三杯以示謝意了!”黃子傑當下便拿過酒壺,自斟自飲了三杯。當然了,他可不會不知趣地要求寧崎也奉陪三杯,這敬酒只是一個表示感謝的說法而已。

黃子傑下去之後,接着又是數人輪流上來敬酒。這些人或是想如嚴明君一樣謀個入仕的機會,也有像黃子傑一樣想爲家人鋪路的,還有想從寧崎這裡獲得生意突破口的,各種目的不一而足。至於說這些人的要求能否得到寧崎許可,其實在入城途中就已經聽過了張新的簡報,在宴席上只是表明一下官方的態度而已。有些事情本來是在張新權限範圍之內,但也特地等寧崎到來之後才做出決定,主要還是爲了彰顯出這些決定的權威性。

與前幾站不同,在儋州城的接風宴上,寧崎纔是真正的主角,宴席上的賓客幾乎都是衝着他來的。而在前幾站一直被當成靶子圍攻的範迪門,在這裡終於得到了安安靜靜享受美食的機會。雖然聽不太懂寧崎與這些本地人士的對話內容,但他大致也能看明白寧崎的應對處理方式,因爲類似的社交宴席,在巴達維亞也會時常舉行,上層人士會在這種場合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並對一些不便公開處理的事情做出表態。

雖然雙方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都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但處理問題的方式卻是大同小異。同樣身爲高層管理者的範迪門看到寧崎應對這些本地權貴的場景,也是頗爲感同身受。

接風宴前後耗時大約兩個小時,寧崎倒是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在應對本地這些民衆代表,解決他們的各種需求問題。對於這些願意投靠、依附於海漢的社會中上層人士,執委會所抱的態度還是比較寬鬆的,也願意給他們一些超規格的待遇,以便能讓這些人更加死心塌地的爲海漢效力。

對於這些當事人來說,海漢立國在即,所需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他們在席間所談及到的事情也未必能在近期就得到實現。但能夠得到寧崎的當面表態,就已經算是十分圓滿的結果了,畢竟寧崎所代表的是海漢最高權力機構執委會,他所說的話基本就是言出法隨的程度了。

當天的接風宴結束之後,寧崎和範迪門便被送到了城中的迎賓館住下來。儋州的迎賓館是在城裡買下的一處三進宅院改建而成,也同樣是由官方進行運營,內部設施和用具全部都是按照海漢自行制定的行業標準佈置,在形制上與三亞的迎賓館並無二致。在第三進院子裡專門有三間供穿越者居住的套房,寧崎和範迪門各居其一。

翌日,張新安排寧崎和範迪門開始參觀儋州本地。如果要與海漢治下其他地區進行橫向比較,其實儋州這邊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以港口爲依託的海運商貿體系是本地最主要的商業形式,而經營的項目內容則主要是由種植園爲基礎的農林類產品。

不過儋州因爲建城的時間較長,本地的耕地開發程度也遠超範迪門先前所考察的幾站。如同這個時代的普遍狀況一樣,儋州的耕地的絕大部分是集中在少數地主權貴的手中。海漢在儋州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的時候,也遇到了比較大的壓力,迄今仍有一些地區的耕地處於地主們自行經營,不願接受海漢農業部統一安排的狀態。

當然也有不少如同黃子傑一樣比較有眼光的人,看清了海漢的勢頭已經不可逆轉,果斷將身家拿出來換光明前程。儋州地區目前總共七十四個種植園項目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本地人提供,這個特質與其他地方的種植園經營背景有着比較明顯的差別。而儋州地區因爲地勢平坦,水利資源豐富,水稻也成爲本地最主要的耕種項目,目前已經是海漢治下最爲重要的產糧區之一。

範迪門到來的時候,這裡的水稻田正處於播種期,城外阡陌縱橫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邊,成千上萬的百姓正抓緊清明前這段時間栽種水稻秧苗,這樣的勞動景象對於範迪門來說也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巴達維亞城外也有漢人耕種稻田,但規模卻比這儋州差遠了。

張新介紹道:“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地區都是由農業部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的種植區,這裡栽種的水稻秧苗,也都是農業部進行的育種繁殖,朱老去年還專門來儋州進行過技術指導。”

張新口中所提及的“朱老”,是農業部老專家袁若修的老伴朱萍,袁家三口加一個徒弟高歡都是農業方面的專家,不過只有朱萍是專攻糧食作物。近年袁若修、朱萍老兩口年歲漸高,經受不住舟車勞頓,外出指導工作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農業部基本已經是由袁秋業和高歡等少壯派接手了。

寧崎感興趣地問道:“既然農業部提供的秧苗,那這裡的耕種收穫應該要強過本地自行經營的水稻吧?”

張新點點頭道:“那是肯定的,光是產量就超過本地平均水平三成以上。而且農業部在栽種技術上也有專門的指導,像育秧階段的壯秧措施,就不是普通農民能夠掌握技術。”

海漢在治下地區推廣的農業科技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應用之後的效果顯而易見,而由此所帶來的糧食產量差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地地主加入到農業部的合作耕種計劃中來。畢竟這種實惠看得見摸得着,沒必要虧了自己的腰包來跟海漢對着幹。

當然這樣的農業技術支持也不是白白提供的,地主們每年必須按比例將一部分收穫的糧食以較低的收購價出售給海漢官方,並且繳納一定數目的土地稅。不過如果與過去向大明繳納賦稅之後的情況來做比較,與海漢的合作倒是更實惠一些,在實際收入方面還是有所提升的。

2483.第2483章第2225章第1590章 儋州風情3250.第3250章第3447章2867.第2867章第1129章 古現鎮2976.第2976章3174.第3174章第1470章 北方航線(三)第五百三十章 情況說明第115章 海外考察(二)第1318章 全力備戰第1284章 參觀石碌鐵礦第232章 羅升東的小算盤第1042章 輕取大甲社地1250章 戰後賠償第六百六十八章 戰爭利弊第2094章3119.第3119章第55章 崖州城(二)第1388章 秘書2929.第2929章3199.第3199章3109.第3109章第七百二十三章 情報工作2799.第2799章3179.第3179章第1181章 親自出面3385.第3385章第1835章 難以脫身第1281章 宣講活動第381章 心急火燎第2311章3099.第3099章第2157章2442.第2442章第2274章2738.第2738章2386.第2386章第1092章 職業軍隊的威力第1029章 希望油田(三)第1477章 定心丸第1942章第1113章 救與不救第五百八十六章 善後工作第1500章 震懾朝鮮2967.第2967章2594.第2594章3184.第3184章3186.第3186章第七百六十七章 談判與妥協第1552章 建交與通商第2016章第2211章第五百一十八章 說服王尊德第1939章2968.第2968章2914.第2914章第1245章 切斷退路第303章 商家座談2479.第2479章2731.第2731章第九百七十六章 前往昌化港第2004章2705.第2705章2381.第2381章第六百八十章 中伏2555.第2555章第2178章2907.第2907章第1866章 落後就要捱打2501.第2501章第1900章 李希的建議第1073章 打探口風2400.第2400章第1574章 有錢任性第1779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3433章第四百九十一章 討價還價第302章 新機構掛牌第八百九十九章 北上考察(一)第七百九十章 軍隊使命第1540章 形勢比人強第327章 開發與拆遷(二)第1080章 進展順利第2344章3158.第3158章第227章 越南之行(十)第1446章 關鍵人物第五百三十六章 吃緊的財政第2029章3356.第3356章第2164章第六百九十三章 鎮南港的調整3008.第3008章2848.第2848章第1741章 性能升級2555.第2555章2918.第29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