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技術迭代

董煙雲心急火燎地趕到馬公港碼頭,看到海漢人果然已經備好了船,這才稍稍放下心來。剛纔聽厲鬥說廣東的商人已經先行到了臺灣島,他真是有些擔心海漢人再玩別的什麼花樣。

“董先生,在下是海漢商務部澎湖辦事處的楊運,此次去臺灣島考察便由在下陪同先生。”一名身着灰色制服的年輕男子迎上前來,主動向董煙雲招呼道。

“有勞了!”董煙雲不敢怠慢,也立刻回禮道。不過他觀察之下,看得出這名年輕人應該只是歸化民的身份——海漢人身邊隨時隨地都是有武裝護衛人員,而這年輕人卻是隻身在碼頭上等着,顯然身份不是那麼重要。但他也知道這種夠資格穿海漢式對襟短衫服的歸化民幹部一般等級都不會太低,因此還是需要表現出恭敬的態度。

這楊運看到董煙雲的隨從還帶着幾箱行李,當下便讓船上下來幾名船工,幫忙把箱子擡上船。而此時不少民工還在不停往船上搬運貨物,不問可知應該是送去臺灣島的補給物資。董煙雲見這條船是“探索級”帆船,便向楊運問道:“楊小哥,這是乘民團海軍的船去嗎?”

“這不是海軍的船,是商務部的公務船。”楊運指了指船頭側舷不是太顯眼的深藍色銅錢標誌:“董先生請看。”

這標誌被旁邊另一條帆船遮住了大半,董煙雲一開始的確是沒有注意到。不過他還是心存疑惑:“可爲何商船上還有如同戰船一樣的炮窗?”

董煙雲第一時間將這艘船認成了戰船,就是因爲船舷上那一排辨識度極高的炮窗,這玩意兒隔着老遠就能看到,可要比船頭遮了大半的海漢商務部藍色錢標顯眼多了。

楊運解釋道:“這艘船本來是給民團軍造的沒錯,不過下水前因爲一些原因,軍方不方便接收這條船,所以轉給了商務部作爲公務船使用。”

董煙雲不明所以地點了點頭,心道你們不想要可以賣給我們啊!再來個幾十條也不會嫌多啊!當然了,他也不會傻到去追問爲什麼民團軍方不接受這條船的原因,這顯然不太可能從對方口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其實海漢軍方沒有接收這條船的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爲工業部已經在今年年中的時候生產出了改進版的“動力iii型”船用蒸汽機,而且這一型的蒸汽機還包括了適用於“探索級”和“探險級”的子型號,這就意味着海軍艦隊中的非主力艦也能得到性能的提升,今後可以逐步用混合動力推進的新船取代現有的純風力推動的風帆式戰船。

當然了,要全面對海軍現有艦船改造是不太可能的,因爲這不僅僅涉及到鉅額的費用,而且要安排已經多達數十艘的“探索級”和“探險級”戰船輪流回到勝利港進行改造也十分麻煩。每艘船都必須進入幹船塢開膛破肚,安裝蒸汽動力系統無異於一次大修,所消耗的時間、人力和金錢都不是小數目。

王湯姆等海軍將領雖然希望能早日擁有一支傲視天下的蒸汽鐵甲艦隊,但也知道科技樹的攀升急是急不來的。雖然各種蒸汽發動機、鐵甲艦的設計圖裡在大數據庫中都有現貨可用,但工業製造能力的提升速度卻還跟不上軍方的野心。而且海軍每年的軍費預算有限,也不太可能將現有船隻集中在短期內進行改造,更何況改造的費用極其高昂,算下來性價比其實並不高。

軍頭們一合計,與其改舊船,倒不如等造新船的時候直接上新裝備,舊船到了退役年限就一批批地轉爲民用,或者是修補修補重新刷個漆,再折價賣給安南、大明這些盟友。至於說已經上了船臺造了七七八八的新船,因爲是按照海漢民團的軍品標準建造,與外銷的猴版型號有一定的技術差距,目前並不適合用來直接出口。反正也沒幾條,軍方決定忍痛割愛,直接將其以成本價轉讓給需要的部門。

其實海漢內部能用得上帆船的部門也就那麼幾家,除了軍方之外,其他的船隻基本都是集中在海運部、商務部、農業部名下。首先農業部是不太可能花大價錢採購軍方的船,雖然軍方已經按造船成本計價,但由於戰船的技術規格和造船標準都與民船有着比較大的差異,這個價差對於農業部來說是不值的,同樣的價錢幾乎可以造出兩艘同型號同噸位的民用型漁船了。

其次海運部肯定也不會接這個鍋,這船本來就是海運部下屬的造船廠造的,但海軍的窘迫局面並不是海運部的責任,也沒有義務要爲海軍接這個鍋——要接也行,那折算的成本大概真的就只能計算材料錢了,這樣算的話軍方肯定也不樂意了,畢竟他們掏給造船廠的預付費用可不止是材料成本而已。

最後王湯姆找到施耐德,說服對方接下了船臺上已經開始安裝帆索的兩艘“探險級”和一艘“探索級”戰船。施耐德一開始也不願意多花冤枉錢,因爲商務部本來自己也在造船廠有同型號商用船隻的訂單,相比之下造價更低一截,接軍方的船反而會多花一筆冤枉錢。

不過後來王湯姆還是說服了他,因爲這種船外形與民團裝備的軍用型一模一樣,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必要時可以用來運送重要人物和物資,甚至是爲商務部的船隊提供“護航”。而且軍方可以從三亞的軍事基地弄幾門訓練用的舊炮裝到船上,讓其僞裝得更加像模像樣一點。如果有必要的話,甚至還可以再招募幾名退役的炮兵到船上當水手——這些額外服務不需要商務部另行增加費用。

施耐德一想也是有道理,商務部的商船雖然也部署有一些武裝人員和隨船武器,但外型上並不具備威懾力,在有重要人員和物資運送任務的時候,往往還是得藉助軍方的船隻。而且這種借也不白借,不管是搭順風船還是請其出動護航,商務部都是要支付給軍方相應的費用。一次兩次或許不多,但十次八次下來也就比較可觀了,何況軍方的船也不是隨叫隨到,多數時候商務部還得照顧軍方的時間安排。與其長期這樣,倒不如弄幾條軍用船隻標準的船,專門執行特殊任務。

當然了,這幾艘要轉爲民用船隻,武器裝備和人員配備方面不可能達到軍方的標準,甚至連接近都做不到,充其量也就是自衛武裝的程度,但對於商務部來說,這種措施卻的確可以有效減少對軍方的依賴,至於說花銷嘛,對財大氣粗的商務部而言,只有值不值得做的買賣,價格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在施耐德拍板買船的三個月之後,在商務部派駐澎湖的公務船當中,便有了這麼一艘與海漢戰船外形基本完全一致的特殊船隻,而代表福建官方的董煙雲,也是這艘船首次搭載非海漢人員。

錢天敦和厲鬥安排董煙雲乘坐海漢指派的船隻而非他自己的船,多少也是爲了限制董煙雲在高雄港附近的活動區域,順便也炫耀一下自家的實力。畢竟能把嶄新的戰船轉爲民用,這種事的確不是隨便哪個國家能幹得出來的。

董煙雲以前也乘坐過民用版的“探索級”帆船,但這還是他第一次乘坐軍用型號,上船之後也忍不住有些興奮。不過原本用來佈置火炮的二層甲板已經改爲了艙室,楊運帶着董煙雲進到獨立艙室中,董煙雲這才發現原來這炮窗已經改成了艙室的採光舷窗了。小小的艙室中只有一張單人牀和緊挨牀邊的一張小桌,在地板上放下董煙雲的行李之後,艙室內基本就沒有什麼活動的空間了。艙內並沒有什麼華美的內飾,不過從製作傢俱所用的花梨木,牀上的乾淨的白色棉布寢具,以及艙壁上固定的一塊四寸玻璃圓鏡來看,這艙室的佈置在整潔中也帶着不顯山不露水的華貴。

楊運將董煙雲帶到舷窗旁邊,向他掩飾開關舷窗外蓋板的方法。在艙壁上有一個機括,往上扳動,蓋板便會升起,往下扳動,蓋板就會放下,十分靈活方便。董煙雲見這伸手去探那窗口,卻發現居然是一層透明玻璃。

“這舷窗只作採光之用,窗戶是封死不能打開的,至於通氣另有室內通風口,董先生途中若是覺得氣悶,隨時可到甲板上透透氣。”楊運連忙向他解釋道。

董煙雲點頭應下,對於海漢人的這種佈置也是佩服不已。雖然他所乘坐的船隻內飾遠比眼前的船艙豪華,但這些細節之處卻的確比不了海漢人的匠心獨運。

“董先生稍事休息,待碼頭上的貨物裝完之後,船就立刻出發,今天日落之前便會抵達目的地。若是有什麼事,可到甲板的駕駛艙找我。您的兩位隨從,我們安排在船尾的普通艙室了。”楊運拱拱手,便告辭出去了。他所負責的事情可不僅僅是照顧董煙雲,還有從澎湖運往高雄港的一批補給品,以及同船前往當地的十幾名建築工匠。

董煙雲在艙室內坐了一陣,感覺到船身開始輕微晃動起來,從舷窗往外望去,果然船正在緩緩地離開岸邊。這艙室看似密封,但的確不悶,董煙雲找來找去卻沒有看到艙內的通氣口在何處。

又過了一陣,董煙雲覺得待在艙室中實在無聊,想去將隨從叫過來,但這艙室又着實窄了一些,三個大人站在裡面都有點擠,待在艙室裡肯定十分侷促。於是他決定去甲板上轉轉,開門後才注意到這條從甲板下來的通道兩邊似乎都是一模一樣的艙室,一眼看過去,加起來應該是有十間左右,不過除了他這間艙室之外,其他的艙室全都房門緊閉,也不知道住人沒有。

這二層甲板的艙室都是由原本的炮位改造而來,原本左右舷各部署有五門火炮,兩邊也都保留了一個炮位繼續用於部署火炮,但僅從外面看卻一模一樣無法分辨,只有真正需要動武的時候纔會啓用。

董煙雲上到甲板上,見周遭已經是一片汪洋,船尾方向隱隱能看到澎湖在海平面上的輪廓,大約已經駛離港口十多裡之遙了。董煙雲注意到楊運站在船頭,正舉着一個小巧的儀器在對着遠處的海平面進行觀測。這玩意兒董煙雲倒也認識,海漢人稱之爲“六分儀”,據說可以在茫茫大海之中迅速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航向,不過其原理卻是密不外傳,歸化民當中,只有海漢海軍和少數商船上的專職領航員纔會掌握這門技術。

董煙雲並不知道這種依靠光學原理來進行航海定位的儀器,其實原本是在百年之後纔會被英國人發明出來,到18世紀末經過能工巧匠的不斷改進之後才使其小型化,而海漢人的到來使得這種航海儀器投入實際使用的時間至少比歷史上提前了一個多世紀。這種儀器有多大的用處,任何一個有航海經驗的水手都會明白,董煙雲自然也不例外,要說他不眼饞這寶貝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問題是這東西海漢根本不出售,其使用方法也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就算董煙雲腦子好使,但也很難光看操作就明白其使用原理。

董煙雲也知道這東西是海漢人的忌諱,便沒有急於靠過去,直到楊運完成操作,將六分儀放回箱子讓人拿回艙內,他才慢慢踱步過去搭訕道:“楊小哥既然會使用這六分儀,想必也是海漢諸位首長親傳弟子了。”

楊運笑道:“在下只是運氣好,被首長挑中了幹這份差事而已,所學的這點本事不過是首長們的九牛一毛,說親傳弟子還遠遠不夠格。”

董煙雲道:“楊小哥客氣了!老夫與海漢交往數年,這懂得使用六分儀的領航員,一隻船隊中也不過才一兩人而已。能幹這份差事的人,個個都是能人啊!”

2527.第2527章第四百五十六章 顧凱答疑第1836章 截殺清軍第1602章 雨過天晴第1247章 陷入困境第八百七十一章 海上遭遇戰第1867章 項目拖延第1285章 蒸汽挖掘機3233.第3233章2784.第2784章第2167章第四百六十四章 回到安南第191章 關於駐廣辦的討論第2254章第1817章 無解難題第五百七十八章 行動日(一)第1007章 開國慶典(七)2846.第2846章第五百八十六章 善後工作3231.第3231章第八百二十章 形勢所迫第1078章 進駐芝罘島第42章 圍捕第1870章 前進方向第1685章 西管局2920.第2920章第四百二十章 勘探完成第1300章 儋州政務第1209章 基層官員第103章 計劃提前第1501章 朝鮮人的態度第1751章 孰強孰弱第1826章 進退兩難第1797章 進入敵佔區第1474章 投資與開發第29章 勞務輸出第1014章 開國慶典(十四)3391.第3391章3175.第3175章第1236章 集結點第1731章 商業契機3366.第3366章第四百八十章 新港開發2918.第2918章2449.第2449章第3449章第1349章 逼入絕境第364章 花式促銷第四百三十二章 無法無天第1325章 死衚衕2453.第2453章3105.第3105章第1207章 面試第1207章 面試第六百八十二章 內外勾結第1841章 改變命運的機會第70章 新兵(一)第九百一十五章 第一桶金第2205章第1300章 儋州政務第四百三十五章 甕中捉鱉2408.第2408章第1872章 定海港見聞第2273章第1401章 病毒危機第2194章第1196章 重獲自由的機會第1853章 長遠眼光第3431章第1796章 偵察行動第1149章 互相推諉第九百八十三章 隨機抽查第392章 破城第1982章2614.第2614章第52章 邀功請賞(一)第1033章 激戰後龍溪第1199章 南下之旅(二)第69章 徵兵第2312章2632.第2632章第2308章第1908章 留學生活3312.第3312章3207.第3207章第五百零六章 動手的理由2794.第2794章第1302章 儋州宣講3187.第3187章第188章 少壯不努力2803.第2803章3414.第3414章第1589章 行行都不易第六百四十一章 外界觀感第七百一十九章 新兵訓練第160章 海漢民團的戰鬥力第2238章第1678章 特權機關第1242章 這是村莊還是堡壘2490.第249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