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3章 長遠眼光

王湯姆和錢天敦突然發現,朝鮮國內政壇的局勢其實並不似外界所認爲的那麼簡單,所謂的政見對立,很可能只是這些官場大佬們用以逢迎主上或者打壓對手作出的一種姿態,而他們對政局的真實想法卻未必已經公開表達出來。

從崔鳴吉對海漢提出的計劃所熟悉的程度來看,這人可絕不是那種爲了反對而反對的普通政客,而是真正花了大量工夫去研究了海漢的計劃,並且結合本國的狀況,對之後可能產生的效果和影響都做了詳細的推算。要說這做功課的用心程度,只怕已經在朝鮮官場無出其右了。

而且這位仁兄對海漢似乎也並無仇視,至少從與其交談這半天的情況來看,崔鳴吉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明顯的敵意,甚至會感覺他的問題是有意在給海漢的說明鋪路,能讓他們一步一步地解說這個合作計劃的詳細內容。

崔鳴吉爲這次會面做了很多顯而易見的準備工作,這大大贏得了錢王二人的好感。儘管目前還沒有最終確認崔鳴吉的真正意圖,但這至少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談判對手。他們都有一種預感,只要搞定崔鳴吉,後續的談判進程就會容易多了。

“不過我覺得金尚憲應該不會那麼容易就把談判的主導地位讓給他。”錢天敦分析道:“畢竟這對崔鳴吉來說,應該要算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好機會了!”

崔鳴吉在之前的戰與和之爭中落了下風,讓金尚憲把控了國內政壇的話語權,雖然國王李倧出於某些原因並沒有將他棄用或貶職,但終究是被政敵給壓了一頭。崔鳴吉如果選擇跟海漢對着幹,那別說翻身了,恐怕要保住現有的地位都很困難,但他要是掌握了與海漢合作的主導權,哪怕只是計劃中的一部分內容,便有很大的機會重新回到舞臺中間,繼續充當朝鮮官場上的意見領袖。

但金尚憲也不是什麼簡單角色,能在朝鮮官場屹立多年不倒,自有一番掌控局勢的本領,只要他察覺到了崔鳴吉的意圖,便肯定不會放任對手行事。

金尚憲看穿崔鳴吉的手段了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在當天下午繼續進行的會談中,金尚憲便不再保持沉默,而是主動出擊,開始把控會談的內容和進程,不再把時間留給崔鳴吉一人表演。

在前幾個月的抗清戰爭前後,金尚憲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漢軍中,代表朝鮮官方參與督戰,而在這期間也與海漢將領相處得十分熟悉了,他要重新掌控談判進程,實現起來自然會比較輕鬆。

金尚憲對合作計劃的細節不如崔鳴吉鑽研得透徹,也同樣不是什麼經濟專家,但他的優勢就在於與海漢人合作時間早,並且個人聲望在戰後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即便是國王李倧也不能不重視他的意見。而他的對手崔鳴吉,在這方面的條件顯然無法與他相比。

金尚憲要討論的話題與崔鳴吉不一樣,重點不在技術細節上,主要是雙方今後合作的項目內容和大方向。

對於朝鮮今後的發展方向,金尚憲的想法其實與國王李倧很接近,還是希望本國能夠建立起一支足以自保的強大武裝,不要每次遇到外敵都得向宗主國請求援助。特別是像海漢這種保護傘,雖然的確能夠保得朝鮮不被他國侵略,但代價也着實相當大,一次就把國庫給榨乾了,長遠來看還是得完善自身的防禦體系才行。

金尚憲在大同江基地待了許久,他基本能確認海漢的確是有心要幫助朝鮮建立更具戰鬥力的新式軍隊,但這個忙能幫到什麼程度,那就得看雙方的意向了。海漢現在開出的價碼是先實施產業合作的項目,再進行軍事領域的深入合作,朝鮮不答應也沒事,但今後的軍事合作可能就只停留在目前這種朝鮮單方面買買買的簡單模式,想要效仿海漢軍的軍制和作戰方式可就很難得到足夠的技術支持了。

但向海漢開放關鍵產業的經營權,這事不但李倧擔心,金尚憲也難以放心,要是海漢今後逐步把控了這些產業,那就是相當於把控了朝鮮的命脈,到時候要將這三千里江山改名換姓,朝鮮可能會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但海漢所承諾的發展前景又太過有誘惑力,特別是今天聽了崔鳴吉與海漢將領的一番問答之後,金尚憲更是明確了這一點——朝鮮想要快速變得強大,聽從海漢人的安排估計是唯一解決方案。

金尚憲開始在談判中鬆口,錢王二人自然注意到了。這對於海漢而言自然是好事,哪怕之後還會有漫長的細節談判,但只要能早一天確定意向,後續的談判工作自有他們的下屬去完成,就不需要再親自坐在這裡費口水了。他們都是帶兵打仗的武將,坐下來談條件其實並非所長,如果能快些完成任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解脫。

但想要快速解決戰鬥的想法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兩國這次商議的合作項目可不是小打小鬧的動作,每一項都涉及到數目頗大的投資,而朝鮮在開放這些項目的尺度上比較謹慎,還是希望海漢在經營方面更多地按照朝鮮的標準來執行,畢竟以他們所知的情況來看,海漢經營的產業往往產能較高,時間一長就會以低價來擠佔市場,到時候把官方運營的鹽場、礦場、造船廠全給擠垮了要如何是好。

即便是強如大明,沿海地區的食鹽生意也已經被海漢佔去了不少份額,很多地方的官辦鹽場都因爲競爭不過海漢產的私鹽而倒閉,甚至有一些南方鹽場索性就不再自行組織生產了,直接出售由海漢提供的私鹽。福廣兩地鹽課提舉司的官員,這幾年賺得盆滿鉢滿者可不是少數。

但朝鮮國土三面環海,境內的食鹽供應幾乎都是來自海邊的鹽場,而國庫的收入更是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國營鹽業,海漢進入這個行業之後,侵佔有限的市場份額幾乎會成爲必然,就靠上繳賦稅恐怕也很難補足朝鮮國庫的損失。

但海漢一方給出的說法卻與朝鮮人所擔心的方向完全不一樣,海漢在朝鮮開辦的鹽場不會以低於官方鹽場的供貨價向其國內銷售食鹽,而且其主要的銷售對象也不是朝鮮,而是北方的清國。

“貴國的邊界線有很長一段與清國接壤,如果通過貴國向清國大量傾銷低價私鹽,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錢天敦提醒道:“你們擔心會發生在自己國內的狀況,到時候真正會出現的地方其實是清國。”

金尚憲聽得倒吸一口冷氣,他的確沒想到海漢還有這樣的手段來打擊清國,雖然這肯定無法達到讓清國經濟崩潰的程度,但以傾銷的方式向清國輸入價格低廉的私鹽,肯定會對其統治的穩固性有一定的影響。

不過金尚憲對此說法的可行性仍然還是有一些不太確信:“清國那邊要是對私鹽查辦得緊些,豈不是就賣不掉了?”

錢天敦應道:“所以到時候找下家就找有權有勢的,免得被查。至於私鹽充作官鹽賣該怎麼操作,大概就不用再教了吧!”

只要到時候能在清國找到有實力的合作對象,保證其利潤空間,自然就會有人攬下這門生意。時間一長,不但可以摧毀清國的鹽業,還有機會藉助由此打開的渠道做更多的事情。不管是收集情報還是收買官員,在其國內製造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到時候都將會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對朝鮮而言,想要報復北邊的惡鄰,除了戰爭之外,這大概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在場的幾名朝鮮人都是高層人士,自然能夠很快理解這樣的手段能夠起到的作用。

至於冶煉和造船,那就恰恰相反了,連渣都不能讓清國摸到,而這兩項產業實力的提升,似乎對朝鮮也是利大於弊,所以就連金尚憲也沒有提出任何質疑。

到了晚飯時分,李倧自然是開口留客,請錢王二人留在景福宮吃飯。兩人倒也不推辭,心中都是想着儘可能趁熱打鐵敲定此事。

李倧便將在隔壁另一房間裡旁聽的三個兒子都叫了出來,讓他們也參加到晚宴中。因爲事前便就安排旁聽一事跟海漢一方打過招呼,因此錢王二人對此倒也沒覺得有什麼詫異。

李倧的嫡長子,王世子李溰,在此之前的接風宴上便已經見過面了,而二兒子鳳林大君李淏和最小的兒子麟坪大君李濬則是第一次見到。

在席間錢天敦和王湯姆都留意到了一些細節,即金尚憲明顯更傾向於世子,而崔鳴吉則與年方十八的鳳林大君更爲熱絡,這也讓他們意識到了金尚憲與崔鳴吉之爭恐怕還不止是在當下的合作計劃上,人家考慮的很可能已經是數年之後的朝堂局勢。

但關於李倧的這幾個兒子,他們在事前都沒有做太多的功課,當下肯定不便表現出傾向於誰,只能等回到駐地之後再發電報回南方諮詢此事。這種選擇眼下不見得有什麼效果,但如果能早一點與朝鮮的下一任國王交好,今後處理兩國關係也能更容易一些。

在景福宮吃完晚飯,兩人便乘車返回駐地,然後命人在天井中架起天線,打開電臺拍出了一份電報,除了報告目前的談判進展之外,順便也要求大本營提供李倧三個兒子的情報,以及選擇扶持對象的建議。

這份電報在經由舟山、澎湖兩次轉發之後,最終被送到了寧崎的案頭。寧崎看過之後也不敢怠慢,連夜調取了大數據庫的相關信息進行查詢,但結果卻不甚理想。寧崎不得不結合當下的狀況,自行撰寫了一份分析資料,用電文回覆給身在朝鮮的同僚。

錢王二人看到回電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了,而內容也是讓他們覺得有些稍感意外。寧崎在電文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建議,因爲歷史所記載的情況與現在的實際狀況已經有了比較大的出入。

按照歷史記載,1612年出生的李溰在十三歲那邊就被封作了王世子,但在在丙子胡亂之後便與其妻姜氏和兩個弟弟被擄到瀋陽當人質去了,後來還隨清軍一起南下入關。直到1645年清軍拿下了北京城,攝政王多爾袞纔將李溰釋放回國。

不過這位老兄回國之後並沒有順利接任國王,僅僅兩個月之後便突然病死,諡號昭顯。至於其真正死因則在歷史上衆說紛紜,但從其妻子被賜死,三個兒子被流放的狀況來看,這位昭顯世子很可能是被李倧下令處死。至於原因,一些史學家認爲昭顯世子在長達八年的人質生涯中逐漸發生了心態轉變,在清廷的籠絡之下慢慢立場也傾向於支持清國。特別是親身參與了順治帝在北京天壇舉辦的登基儀式之後,認爲需要重新定位朝鮮與清國的關係,而這是那個時空中心向大明的朝鮮統治階級所不能接受的。

李溰死後,老二李淏很快便也被釋放回到朝鮮,同年被清廷封爲朝鮮世子,四年之後李倧過世,李淏便繼任成爲了李氏朝鮮的第十七代君主,史稱孝宗。

但在這個時空當中,所謂的丙子胡亂延遲了半年多才發生,而且清軍並未像歷史記載那樣贏得戰爭勝利,而是到大同江就被海漢爲首的聯軍擊潰,根本連漢城的邊都沒摸着就撤軍了。朝鮮作爲戰勝方,自然也不會再有世子被擄走當人質這樣的狀況發生,更不會去瀋陽與清人同吃同住數年之久。

在這個時空中,李溰、李淏,甚至是那個在歷史資料中被一筆帶過的老三李濬,其實都有成爲繼任者的可能。當然了,這其中李溰的機會是最大的,畢竟他纔是名正言順早就得到冊封的世子,而他的兩個弟弟只不過是候補選手罷了。

第1581章 騙局第1798章 壓迫式偵察第1567章 受到牽連2895.第2895章第1448章 伏擊第243章 紡織產業規劃2423.第2423章第1047章 特別行動2774.第2774章第1915章 安全漏洞3372.第3372章3198.第3198章2689.第2689章3394.第3394章第1550章 糧食行業第1535章 寧波商界2969.第2969章3002.第3002章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千智2529.第2529章第1413章 歸途2838.第2838章第2126章第2000章2407.第2407章第1932章第2115章第1011章 開國慶典(十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外界觀感第1082章 懷疑對象第八百七十七章 舟山招商會(二)第七百六十二章 示威3374.第3374章3071.第3071章2541.第2541章第1062章 順水推舟第1957章第1213章 向南再向南2430.第2430章第六百零四章 刺殺第1424章 獅子搏兔第1134章 激戰磁山第一千章 接待工作2572.第2572章第四百六十六章 戰船與戰略2545.第2545章第五百二十七章 學員兵第六百三十四章 交手(三)2709.第2709章第1333章 隱患人物第2138章2631.第2631章第74章 收買第1978章第2124章第1232章 形勢所迫第2064章第1868章 留學安排第215章 交換情報第235章 附加條件2433.第2433章第四百四十三章 由擴軍所引出的問題第147章 黑土港的發展前景3236.第3236章第67章 試炮2983.第2983章第五百八十八章 軍港建設2640.第2640章2404.第2404章第1581章 騙局第1053章 老闆駕到第八百九十二章 合作套路第1666章 攻打馬尼拉(十六)第1871章 見世面第365章 參觀陳列室2834.第2834章第65章 火炮(四)第1554章 小人物大生意第2266章第五百七十三章 佈網第138章 進入倒計時第3422章第1564章 馬打藍人的考量2864.第2864章第1617章 收集情報第1169章 各有打算第六百二十七章 荷蘭人的打算2877.第2877章2737.第2737章第1825章 冤家路窄第1321章 正式遭遇第1543章 看你骨頭有多硬3118.第3118章第203章 安西教練的野望第1173章 輿論陣地第2327章第九百七十七章 昌化見聞第2305章2550.第2550章第1305章 儋州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