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1章 各有打算

安南和福建方面對於蒸汽機的渴求,陶東來能夠理解,畢竟在見識了海漢近年來將蒸汽機廣泛運用到社會生產和軍事領域的效果之後,恐怕很難有什麼人還能保持不動心的。而且這兩家盟友都是財大氣粗捨得花錢的主,如果只要花錢就能得到蒸汽機的製造技術,那麼他們肯定不吝在這個領域投入大把資金。

不過即便他們懷着十足的誠意提出這樣的要求,也依然沒法讓海漢這邊鬆口。畢竟這可不是貿易領域的討價還價,今年明年多賺點少賺點也死不了人,蒸汽機的應用關係到了海漢國在未來數十年乃至更長時間裡的發展前景和國際地位,其他國家掌握蒸汽機技術的時間越遲,海漢在工業化這條道路上的先發優勢就越大,與這種長遠國家利益相比,眼前的些許蠅頭小利就只能被忽略了。

這大概也是安南和福建作爲盟友極少沒能從海漢得到特殊待遇的狀況,對他們來說不免會有些挫敗感。不過他們也不是一無所獲,或許是被當做了拒絕這個要求的補償,施耐德表示將對兩地出口到海漢的農產品調低關稅,而這也正是海漢每年從兩地採購物資最主要的領域,相當於是變相讓利給他們了。

至於參與開發遼東的計劃,這兩家其實並沒有太強烈的慾望。安南是因爲距離太遠而有心無力,福建方面則是還得顧忌到大明朝廷的感受,畢竟許心素還掛着福建總兵的職務,要是把手伸到遼東跟着海漢一起搞事,終究瞞不過上面。雖說許心素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在意朝廷的旨意,但把手伸過界這種事還是很容易惹人忌憚,就連近在咫尺的廣東和浙江兩地,許心素也極爲剋制地沒有去爭奪當地的海貿份額。

如果要說派人去遼東,許心素在現階段更願意將麾下精銳派去那邊的戰場上錘鍊,而不是把商人派到當地去搶佔市場。福建許氏現在差的不是錢財,而是能夠讓許氏自立的武裝力量。這也不是許心素打算從大明分疆裂土自立爲王,但要想不受制於人,或者說能讓大明朝廷給予他和他的家族更多的特權,那麼強大的武裝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這就像在面對海漢的堅船利炮時,沒有人可以坦然地說“不”,跟海漢打了這麼些年交道,許心素早就明白了先得有實力,纔能有底氣的道理。

沒能從海漢這邊拿到購買蒸汽機的許可,許裕拙當然也很失望,不過這基本還在他的預料之中。這其實也不是福建方面第一次向海漢提出購買蒸汽機了,但基本上每次所得到的答覆都是一樣的,海漢也從來沒有在這方面鬆口的跡象。這次與鄭柞一起向海漢提出要求,其實多少隻是死馬當活馬醫的碰碰運氣而已,萬一運氣好真成了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與過往一樣被海漢嚴詞拒絕,那也不會太受傷。

除了蒸汽機這事之外,福建和安南所提出的其他貿易要求基本上都得到了應允,這也稍稍緩解了兩位使者心中的不快。他們並不知道海漢的長遠規劃,既然眼下能夠從海漢這邊得到其他方面的一些讓步,讓自己所在的陣營有利可圖,那再揪着蒸汽機的事情跟海漢糾纏下去就沒有必要了。

當然他們也明白,海漢在貿易領域雖然做出了些許讓步,但其主導地位卻不會因此而有任何的改變。實際上海漢在國際貿易中一直都表現得極爲強勢,就一如軍事一樣極具侵略性,也就只有少數資深合作伙伴能有跟海漢高官坐下來討價還價的資格。

這兩家提完條件之後,便輪到海漢提出自己的要求了。其實今年海漢的要求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新意,依然是兩件事:一、拓展海漢商品的分銷渠道;二、繼續擴大招募移民的規模。前一條主要是針對福建提出,後一條則是針對安南。

海漢所希望的分銷渠道不僅限於福建省內,更希望許氏能利用自己的商業機構,向內陸地區的江西、安慰、湖南、湖北等省鋪開,將海漢商品銷售到大明境內更多的地方。這不單是追求銷量的問題,同時也是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一步增大海漢在大明的影響力。

施耐德重點提出的商品並非利潤最高的日用品,而是文具和印刷品。傳統的拳頭商品玻璃文具和近年出版的各種書籍,是海漢希望現階段往大明境內大量銷售的商品,哪怕利潤薄一些,甚至是放棄一部分地區的銷售利潤,也要力求將銷路打開,佔領大明的文化市場。

“不賺錢……那做這買賣意義何在?”許裕拙終究是一名武將,對於海漢經營這些文化用品的目的看得並不透徹,當下便提出了疑問。

海漢打算在這個領域賠本賺吆喝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想增大在大明文人圈子裡的名氣,進而對統治階級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是希望藉此手段來吸引更多的大明文人以移民的方式投效海漢,提升國民的平均文化水平。

通過這樣的方式真的能吸引到文人投效嗎?答案其實是肯定的,海漢這些年從大明招募的移民爲數不少,其中但凡是能識文斷字的,都會被問及投效海漢的主要原因。爲了生存下去混口飯吃,或是想到富庶的海漢國發財都是常見的理由,但其中也不乏有因爲海漢出產的文化用品而對這個國家產生好感的人士。

海漢一向極其重視宣傳手段,以文化用品爲橋樑向大明輸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比較不易受到大明文人的抵制。而這些使用海漢文化用品的大明文人,在社會中所能起到的示範作用,也正是海漢想要追求的宣傳效果之一。

不過類似這些盤算,施耐德是不會向許裕拙和盤托出的,這種事做可以做,但如果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今後福建方面也未必樂意再消耗資源幫海漢推廣這些利潤沒那麼高的買賣。

所以施耐德當下另外換了一種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說法:“我們知道貴國的讀書人往往因爲家境貧寒而無法購買書籍和文房四寶,所以我們很樂意削減這些文化用品的價格,讓更多的大明讀書人能夠買得起,用得起。當然我們也希望這樣的善意在日後能夠收到回報,今後這些文人中了功名做了官,也能記得當初在苦讀路上得過海漢國的恩惠。”

許裕拙一時也分辨不出施耐德這是由衷之言還是商業託辭,但聽起來還是有些道理,畢竟這種措施對大明讀書人的好處的確是顯而易見的,當下抱拳道:“那許某就先替大明的讀書人謝過貴國的善舉了!”

陶東來聽到施耐德冠冕堂皇的說法也是心頭暗暗好笑,不過表情還是繃得十分嚴肅,替施耐德幫腔道:“我國與大明之間是互補的關係,只要大明太平昌盛,我國也能有更多的商機。”

旁邊的鄭柞對此倒沒有太多特別的感受,海漢在安南經營的生意極多,文化產業也是其中之一,不僅出售文化用品,甚至已經在安南的殖民地開設學校,招收安南學齡兒童入學唸書,成績優良的學生還有機會到三亞留學。至於這樣做在長遠來看會不會對安南有負面影響,執政的鄭梉並沒有考慮那麼多,在他看來這對於安南並非壞事,多一些國民能接受教育終歸是有好處的。而鄭柞也受此影響,對於這種文化滲透並沒有什麼警惕心。

鄭柞所關心的還是海漢提出的第二條要求,即擴大移民規模。早些年用人口換武器,安南正好要處理大量的戰爭難民和戰俘,便以此向海漢提供了大量的移民,也是樂得輕鬆。不過近幾年安南國內的政治局勢已經趨於穩定,而且安南與西邊的暹羅國三不五時地會有一些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對兵源的要求也在逐年地轉增。

如今自願投效轉籍是被官方允許的,但安南已經不會再主動向海漢提供大批移民了,海漢要擴大移民規模,這是要怎麼個擴大法?

陶東來給出了鄭柞所關心的答案:“戰俘,貴國西線戰場上所有的戰俘,只要身體健全能勞動,我們都可以有償接收。”

海漢海外移民有過兩波人口爆炸,第一波主要來自安南內戰前後,第二波則是開通了大明北方航線之後。這兩波移民潮爲海漢帶來了數以萬計的人口,而其中最主要的構成便是戰爭難民和戰俘。但近兩年由於北方的狀況趨於穩定,來自山東和遼東的移民數量也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海漢雖然佔了金州,但當地的漢人早就被清空,雖然吸納了皮島的東江鎮軍民,但這些人在近期仍然會保留大明國籍——這也是大明與海漢建交的條件之一。而且東江鎮的人口暫時不會輸送到南方,所以對於海南島發展工業所需的勞動人口依然起不到彌補缺口的作用。

在馬尼拉的戰事倒是俘虜了不少西班牙人,不過海漢還寄希望於能從他們身上榨出豐厚的贖身費,而且考慮到管理上的安全問題,即便是確定沒油水判了苦役的戰俘,也不會將其全部押送到海南島這邊服刑,而是分散到各處海外殖民地充當勞動力使用。

僅僅只靠海漢自己發動的對外戰爭,所獲得的戰俘已經不足以滿足海漢的發展需求,所以現在執委會將主意打到了盟友身上。許心素那邊除非造反,否則也沒什麼大仗可打,平時都是派小股部隊跟着海漢混混經驗,也指望不了福建能提供大量戰俘。倒是安南近兩年一直與暹羅國不太對付,這兩國間的戰事被執委會視爲了一個可能的人口來源。

根據海漢所掌握的情況,安南對戰俘的處置要嘛是直接處死,要嘛也是充作苦役往死裡壓榨,總之是不會養閒人的。而如果以有償的方式讓安南出讓這些戰俘,執委會相信這是很容易達成的目標,畢竟早些年與就曾與安南有過類似的操作。如今名聲響亮的海軍將官武森,當初就是安南交給海漢處置的一名南越戰俘。

鄭柞聽了陶東來的解釋,懸在心口的一塊石頭纔算是落了地。他着實有些擔心海漢又要求安南向其大量提供平民人口,這可不再是一項容易完成的差事了。但如果只是想要索取暹羅戰俘,那倒是稍稍容易一點,更何況顏楚傑把條件說得很清楚,不會讓安南白忙活,是有償接收這些俘虜。就算安南方面不想直接要錢,那也可以參照以前的操作,用這些戰俘折價去換海漢產的武器裝備。

鄭柞想了想才應道:“不過目前的戰俘也不是太多,就三千多不到四千吧,不知貴國對數量有什麼要求?”

“數量自然是多多益善。”陶東來一聽這還真有幾千人,當下立刻便要敲定此事:“小王爺回國之後,不妨儘快安排戰俘的交接運輸,至於費用,可以比照早年我們兩國的戰俘移交標準來辦理。”

鄭柞道:“那如果貴國對戰俘需求的數量大,要是實現了,總該有些額外獎勵吧?”

陶東來道:“這個好說,不如這樣,每滿千人,我國再額外贈送五十支步槍吧?”

五十支步槍雖然不是什麼大數目,但也好過沒有,鄭柞本來只是隨口一問,並沒有對此真的抱有必得之心,沒想到陶東來這麼好說話,立刻就答應下來,也算是一樁意外收穫了。

旁邊許裕拙聽得心動,不由得問道:“那福建這邊若是能提供移民,可否也用於兌換武器裝備?”

“可以當然是可以,不過你們最好不要因爲這個條件就去擄掠平民百姓來充數啊!”陶東來提醒道。這種事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對於手握軍權的地方軍閥來說,爲了利益肯定是做得出來的。

第1818章 構築基地3057.第3057章3084.第3084章第1632章 馬尼拉警報2808.第2808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探訪昌化第333章 水陸並進第1054章 試千戶大人2977.第2977章第73章 辯論第1580章 久等的機會3060.第3060章3181.第3181章第四百三十九章 昌化城外2690.第2690章2455.第2455章第1266章 半推半就第1712章 特殊招募2705.第2705章第1941章2650.第2650章第2034章第六百六十八章 戰爭利弊第384章 海軍動手第六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1422章 大軍到來第六百三十四章 交手(三)第2188章第2095章2491.第2491章3400.第3400章第1957章第六百四十九章 不合情理的手段2741.第2741章第1195章 苦役營的規則第1141章 勘探銅礦第62章 火炮(一)2876.第2876章3368.第3368章3370.第3370章第五百八十九章 舉手之勞第七百五十六章 濁水溪畔2640.第2640章第1201章 入職培訓第1472章 北方航線(五)2731.第2731章2993.第2993章2530.第2530章第六百七十六章 艱苦的談判2726.第2726章第1313章 勝利堡的真面目第四百零九章 入職經歷第332章 肥肉與陷阱第1221章 抵達星島第五百一十三章 行動開始2660.第2660章第九百七十二章 範迪門的三亞見聞第1073章 打探口風第八百六十七章 轉移焦點2605.第2605章第九百零二章 北上考察(四)第八百零六章 炮擊3228.第3228章第1982章第2008章第2008章第1395章 收網日3361.第3361章3344.第3344章2468.第2468章第1941章第1564章 馬打藍人的考量第2120章第1155章 掃蕩金州灣第四百六十三章 債券第九百二十七章 南下爪哇2977.第2977章第1284章 參觀石碌鐵礦第1693章 商界新貴2806.第2806章2699.第2699章第2227章第1570章 指點迷津第五百零四章 瓊州府城第281章 打頭陣2542.第2542章3296.第3296章第七百章 聯合行動第370章 開闢新鹽場第208章 新來的小夥伴們第2062章2651.第2651章第341章 試射新槍第1866章 落後就要捱打第1068章 後續影響第2146章2679.第2679章第1976章第1746章 想買未必能買第1521章 利益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