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7章 暗中操作

發展海運和跨國貿易到底可以給朝鮮國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李希目前其實還沒有一個特別確切的認知。不過從朝鮮國一路南下所停靠的各處港口都是處於海漢控制之下,在停泊補給期間他也算是見識了海漢所經營的跨國貿易規模有多麼驚人。

李希雖然內心也不太看得起商人,但對國與國之間的官方跨國貿易並無成見,如果能夠有機會讓朝鮮也擁有這樣的貿易量,他倒是很樂於促成其他國家的船隊前往朝鮮。只是朝鮮沒有對等的海上運力,建立起貿易關係之後必然只能依靠對方的船隊來完成運輸,那朝鮮所處的地位肯定會很被動了。

不過李希聽鄭柞的計劃中並沒有讓海漢直接參與進來的部分,這讓他有點擔憂這個計劃是否真的能夠得到海漢人的許可。他雖然不如這兩方那麼瞭解海漢,但通過近期的接觸也知道海漢人的控制慾相當強,特別是對貿易方面的掌控更無所不用其極,整個大明的出海貿易通道有一多半都被海漢所壟斷。安南人的計劃就是打算要繞開海漢自己幹,那海漢人會容忍這樣的行爲?

李希很婉轉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慮,鄭柞聽後笑道:“怪我沒說清楚,其實這個貿易計劃還有一個參與者……準確地說一羣參與者,李大人聽說過瓊聯發嗎?”

“那是什麼?在下未曾聽過。”李希搖頭應道。他的確對這個陌生的名字毫無印象,也不明白這個從未聽說的對象爲什麼能與安南、朝鮮和福建許氏這樣的角色平起平坐。

“所謂瓊聯發,全稱應該是瓊州聯合開發集團公司。”鄭柞向他解釋道:“這是以前由海漢牽頭組織的一個投資機構,專門負責對外招攬商家投資海南島,並處理相關的經營事務。南海這個地區的很多大商家都是這個機構的股東,當然了,也包括我們安南鄭氏和福建許氏在內。”

鄭柞一邊說一邊指向坐在對面的許裕拙道:“說起來我與許大人也算是瓊聯發的經營者,所以我們這個計劃,實際上運作的時候會對外打着瓊聯發的名號,這樣更便於跟海漢接洽。”

“所以小王爺的計劃,其實並未繞過海漢?”李希恍然大悟道:“只不過海漢沒有直接掛名參與,而是借了瓊聯發的名號!”

“沒錯。”旁邊的許裕拙接過話頭道:“瓊聯發的大型商業計劃,其實都要經過海漢商務部那位施耐德施首長的核準審批,所以這個計劃其實海漢仍然是有份參與。”

李希不清楚這所謂“大型商業計劃”的標準是什麼,但既然要由海漢高官審覈,那想必不會有什麼隱患纔對。不過他旋即又想起了另一樁事:“但小王爺的計劃是從海上連通安南與我國的航線,瓊州島在此中間可有收益?”

“當然有。”鄭柞應道:“瓊州島北邊的海峽,是未來這條航線的必經之路,島北的儋州港和海口港,也都是非常繁榮的商港,不管南下還是北上的船隊,都可以在這兩處地方停泊貿易。每年能多了幾支船隊到這兩處港口做買賣,對海漢來說自然是有益無害的好事。”

李希見這二人知無不言,索性便將自己的疑問一起拋出來:“海漢官方對商業的支持力度本就不小,爲何還要遮遮掩掩,用瓊聯發這種機構來當掩護?”

鄭柞搖搖頭道:“這不是遮遮掩掩,是爲了行事方便。你想想,海漢與大明建交還是去年的事,在此之前海漢要去大明做買賣,如果以官方名義出面肯定不妥,而且銀錢上的往來也會受到很多來自大明的限制,所以纔會牽頭成立瓊聯發,以商號的名義跟大明做買賣。有些不便交易的商品,瓊聯發還可以用內部調貨的名義,在大明與海漢之間運送。”

鄭柞的描述簡單易懂,但其實還並不全面。瓊聯發當初成立之時,除了引入大明的資源用於開發建設海南島之外,的確還有掩護海漢與大明之間貿易的功能。不過除此之外,通過各國大商人建立起商業渠道,形成一個國際商業聯盟的雛形,也是海漢當初設計這個機構的主要目的之一。之後海漢在安不納島組織各國成立南海商業聯盟,便是從瓊聯發的操作中吸取了經驗,將標準升級之後的一次操作。

時至今日,瓊聯發作爲由海漢官方組織成立的第一個跨國商業機構,其涵蓋的行業和地區都已今非昔比。而這個組織的投資和經營對象,也早就不再限於海南島一地了,凡處於海漢控制下的地區,特別是新近收入版圖內的海外殖民地,幾乎都會有瓊聯發的身影出現。

對於瓊聯發的股東們來說,在這些年的經營中已經逐步總結出了一整套能帶來豐厚盈利的海外殖民地投資方案。他們很清楚應該如何與海漢官方保持溝通,以便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到海漢在經貿方面的新政策,以及海外殖民地擴張的最新動向。

這些信息對他們而言無異於真金白銀,搶佔到先機就意味着最低的運作成本和高昂的回報,而這種機會可不是外界商人所能夠得到的。只有最早入股瓊聯發這十幾家股東,利益已經與海漢牢牢捆綁在了一起,纔有資格得到海漢的青睞,參與到各地的基礎建設和農業開發項目當中。

安南鄭氏和福建許氏這兩個家族都是入股了瓊聯發的大股東之一,對於瓊聯發的運作方式早就瞭然於胸。雖然這個計劃尚未在海漢商務部這邊備案,但鄭柞在構想的時候就已經把海漢的部分計算進去,保證了海漢從中獲利的比例,李希所擔心的這些問題,在他們看來並不會成爲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阻礙。而且安南與福建方面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雙方已經在長期合作中培養出了一定的默契,在這個項目的操作上不會有太大的分歧。

鄭柞真正所擔心的問題,是能不能說動朝鮮人,讓他加入到這個計劃當中來。根據他所掌握的信息,朝鮮在過去一直是大明的藩屬國,可以說是大明的頭號擁躉,雖然已經與海漢建立起了外交關係,但卻未必願意參與到海漢組織構建的貿易體系當中。更何況這次是安南出面牽頭,要論權威性自然還不如海漢,朝鮮那邊必然會有所顧忌。

所以這次他特地拉了許裕拙過來,便是要給自己這邊增加砝碼,讓朝鮮人看明白,這事除了安南和海漢兩國參與之外,大明軍方也會提供保障。當然了,福建這邊的水師部隊目前效忠的對象其實已經不是大明朝廷,而是福建許氏家族,只是繼續掛着明軍的旗號方便行事而已。

不過鄭柞其實有些多慮了,李希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海漢點頭,那麼這個貿易計劃對朝鮮而言有益無害,自然可以推動實施。至於大明會不會在得知此事之後責備朝鮮自行其是,李希已經不是太在乎了,不久之前他才親眼目睹了海漢高官是怎樣在衆目睽睽之下羞辱了大明使節,可以說大明的威嚴已在他心目中一落千丈,不再有以前那麼多的忌憚了。

美酒佳餚加上鄭柞不斷拋出的優厚條件,甚至表示可以在事成之後給予李希一些特別的“回報”,李希終於是招架不住鬆了口,答應會盡快撰寫一份奏摺送回國內,勸說國王李倧接受來自安南國的貿易申請。

“在下與李大人一見如故,今日相談甚歡,這裡是些許心意,李大人可不要跟在下推辭。”

鄭柞是個辦事很痛快的人,李希這邊鬆了口,他立刻便兌現了自己所提及的一部分好處,命人向李希送上了一個小木匣子。

李希從托盤中拿起這個木匣感覺手感頗重,輕輕推開蓋子一看,裡邊竟然是掌心大小的一塊金磚,這出手也的確算是闊綽了。

李希合上木匣子,口中嘆道:“小王爺這可太客氣了,在下這還什麼都沒做,無功不受祿,豈能收下如此大禮!”

鄭柞道:“李大人不用客氣,這點小東西,就當是你我約定的憑證好了。待事成之後,在下另有重謝!”

李希應道:“那萬一在下力有不逮,沒能說服我國國王,還望小王爺莫要怪罪!我看小王爺還是先收回此物,待事成之後再說。”

“盡力就好,實在不能成事,那也是兩國緣分未到。不過送給李大人的東西,那就不用再收回了,成與不成,我都願與李大人交個朋友。”鄭柞眼見李希要將這禮物退回,連忙拿話堵了對方的嘴。這點花銷對他而言的確只是小數目,日後若是能夠順利開通兩國貿易,那隻消派出船隊去朝鮮跑一趟就能百倍千倍地賺回來了。

就算沒能辦成此事,花這點錢跟朝鮮駐三亞的使者打好關係,今後說不定也還有能派上用場的地方。更何況這李希還是朝鮮王室成員,如今搭上了海漢這條大船,未來說不定還能借着海漢的助力在朝鮮國內混到更高的地位。

這套社交手段,鄭柞其實也是在與海漢人接觸的過程中慢慢學來的。海漢人在與其他國家的官員結交時,出手闊綽程度往往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鄭柞不清楚海漢是否給過李希什麼實際的好處,所以便索性出手大方一些,先博個好印象再說。

送走賓客之後,鄭柞與一直在旁邊聽完會談全程的鄭廷探討了一下剛纔的應對,確定沒出現什麼漏洞,便收拾洗漱休息了。與朝鮮人的交易雖然重要,但接下來這幾天的各種外事活動更加緊要,鄭柞可不想因爲精神不佳而影響到自己的決策。特別是今年能夠從海漢購入的武器裝備,將直接影響到安南對暹羅的戰事走向,必須得認真處理才行。

而今天收穫最大的人其實還是李希,宴會期間見識了各國的外交手段,特別是海漢高官的一連串操作,讓他真正意識到了海漢在國際交往中的強勢。而大明使節所表現出的敢怒不敢言,更是讓他肯定了大明目前的狀況已經非常吃緊,對海漢只能是忍氣吞聲不敢得罪。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應該選擇哪一邊站隊,李希覺得自己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不過國內的掌權者對這樣的國際形勢無法感同身受,李希認爲他們多半還會延續對大明的敬畏,而不能意識到遠東地區的第一強國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

李希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送回國內的奏摺可以讓掌權者大致瞭解外部世界的變化,特別是大明的衰落和海漢的崛起,需要朝鮮重新調整與這兩國的關係。如果這個階段處理得不好,那朝鮮未來一段時期的國際地位恐怕也會跟着大明一起沉淪下去。

對於安南小王爺表現出來的拉攏之意,李希也並不排斥,兩國相隔實在太遠,秉承遠交近攻的外交原則,李希會認真替朝鮮處理好與安南建交的事宜。

至於收受他國送到手上的好處,李希可沒有費策賢那麼多的顧忌。他手頭所掌握的資金十分有限,再扣去修建使館的預算,其實並沒有多少錢財可供他自由支配。如今有鄭柞這種送財童子主動奉上好處,所提的要求又是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那這遞到手裡的錢財當然就卻之不恭了。

不過鄭柞送的這小塊金磚顯然不便在市面上流通,回頭還得拿到海漢銀行去兌換成本地貨幣才行。李希知道海漢有官方發行的紙質貨幣,這塊金磚所能兌換的錢財應該夠自己在三亞瀟灑一段時日了。

時間一晃而過,已經是來到了三月底的最後一天。按照海漢官方的安排,今天將會有好幾場貿易洽談活動在三亞舉辦。各國外交使節和商人都早已經研究過了海漢商務部發放的資料,定好了自己要在活動中爭取的目標。

第1841章 改變命運的機會第1676章 秩序恢復2825.第2825章3126.第3126章第3424章2398.第2398章第2153章第六百八十一章 解圍第2061章第299章 武裝押運的背後第八百六十一章 佔領六橫島第1268章 入籍手續第186章 關於開設青樓的種種麻煩第150章 災後重建2887.第2887章3257.第3257章2591.第2591章第五百七十章 來龍去脈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第181章 一語滅國第1594章 張金寶的打算第七百三十五章 城破第七百九十二 尋找新目標第2171章3364.第3364章第2064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接管防務第2062章第1643章 天公不作美第1936章第四百六十二章 官方套路2985.第2985章3003.第3003章第1647章 胡安的決定第五百六十二章 走訪民情第3445章2378.第2378章第六百零一章 摩根的提議2377.第2377章第390章 交戰2922.第2922章3405.第3405章3341.第3341章3283.第3283章第193章 駐崖辦的不和諧因素2610.第2610章第2355章2782.第2782章第1848章 深入合作第228章 越南之行(十一)第六百一十四章 南日島之戰(一)3339.第3339章第六百二十五章 福建攻略第1912章 行程安排第1120章 現實的差距第168章 海漢人的民政管理第1434章 全面壓制第1995章第2002章第2237章第1318章 全力備戰第1503章 城外江畔第1457章 回遷遼東第四百九十五章 工程衆多第五百四十七章 候補官員第1327章 不識時務第八百六十七章 轉移焦點第1492章 差異巨大第1090章 利益衝突第四百七十六章 實力說話第2159章3406.第3406章第九百零二章 北上考察(四)第1991章第1529章 真假錦衣衛2916.第2916章第四百四十四章 主動催促第九百七十二章 範迪門的三亞見聞第117章 海外考察(四)第1076章 膠州灣第五百四十一章 探子黎大貴2799.第2799章2382.第2382章第1067章 束手就擒第1403章 臨時調令第1488章 還手之力第261章 採取軍事手段的可行性第1688章 換湯不換藥第120章 海外考察(七)3124.第3124章第247章 貨幣兌換第六百五十七章 弱肉強食第1926章3047.第3047章3027.第3027章第八百五十四章 雙嶼水道3188.第3188章2506.第2506章第1853章 長遠眼光2398.第239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