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章 長遠眼光

但像王畿這樣滿腦子小算盤的人是否適合身居高位治理一省之地,石迪文倒也不好妄加評判,只是就兩人今天接觸下來的觀感而言,石迪文覺得此人精明有餘,大局觀卻稍差了一些,在乎的就是自己手底下可控的那些產業和利益,卻對於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方面的合作前景缺乏足夠的認識。兩人談了一天,幾乎很少談及即將到來的兩國建交事務,談話內容都是圍繞着糧食貿易進行,而這顯然不應該是兩國之間唯一的話題。

不過對海漢來說,只要王畿有所求,那事情就好辦,不管是糧食貿易還是其他產業,以海漢的財力來操作都不在話下,更何況從浙江大量購買糧食對海漢來說也是剛需,如今無非就是換個交易對象而已。只要三亞那邊對此不表示反對,那麼與王畿達成協議就沒有其他大的阻礙了。

至於目前與海漢有貿易往來的那些糧商,只要把布政使這個招牌搬出來,這些商人就算不服也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嚥了。之後王畿還會設法整合浙江的糧食行業,那個時候纔是這些糧商真正面臨考驗的時候。

石迪文發出電報之後僅過了三個小時,就收到了三亞那邊發回的批示。考慮到執委會可能爲此還專門召開了緊急會議,不得不說這辦事效率還是相當高的。執委會的意見很明確,就是以收買和控制王畿爲先決條件,其他的條件都可以由石迪文酌情決定。換句話說,浙江糧食市場的未來走向,其實也在石迪文的一念之間。

不過既然執委會已經明確了方向,要以拿下王畿爲首要目標,那麼石迪文就沒什麼好猶豫的了。翌日談判繼續,王畿在第一天所提出的要求基本都得到了石迪文的認可,這其中不僅僅是海漢糧食採購份額的問題,還有雙方在糧食運輸、結算方式、通商權限等方面的一系列協議,以確保海漢與浙江糧商之間的糧食貿易能夠安全穩定地進行下去。至於建築在糧食貿易基礎之上的利益輸送關係,這就是雙方默認的狀況,不需再另行說明了。

石迪文當然不會止步於此,他需要王畿作出進一步的承諾,即兩國建交之後,海漢在浙江地區所擁有的權益和所能得到的保障。

“舟山羣島、石浦港,這兩個地方必須劃歸給我國。勘界工作可以由兩國共同組織進行,但必須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石迪文開始拋出了海漢的條件:“海漢國籍人員在浙江境內進行正常商貿活動期間,人身和財產安全必須要得到官方的保障。”

按照兩國在遼東所議定的建交內容,其實對存在主權爭議的領土依然沒有達成一個明確的結論,大明立國以來一向是寸土不讓,雖然這種所謂的“不讓”只是單方面的堅持,但在與外邦的交往中的確沒有割讓領土以求和平的先例。所以對於海漢實際佔領而原屬大明的地區,兩國的建交協議中也儘量模糊了這些區域的領土主權問題。不過在具體到地方上執行的時候,海漢都會明確地向當地官府提出領土要求,在浙江這邊也不例外。

石迪文所提出這兩個地方的主權要求,其實先前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向王畿這邊吹過風了,所以也說不上是什麼突然襲擊。但王畿顯然認爲此事或許還有協商的餘地,對於石迪文的條件仍然試圖採取拖延戰術:“石將軍說的這兩處地方,皆是浙江的海上門戶,不可輕易予以外人。本官會將此事上奏朝廷,由皇上來作決斷。”

石迪文心道你拉崇禎出來也沒用啊,他是你大明皇帝又不是海漢皇帝,難道還能嚇得住我不成。當下語氣便有些不滿地迴應道:“王大人,等這麼一來一去折騰完,只怕又是一兩個月過去了。我們海漢有句俗語,叫做時間就是金錢,能今天辦成的事,我們不會拖到兩個月之後再辦。再說貴國皇帝日理萬機,哪有閒工夫管這一縣之地的小事情!”

王畿道:“石將軍此言差矣,此等大事若不上報朝廷,豈不是本官失職?”

石迪文搖頭道:“不用報了,貴國朝廷又不是不知道這些事,不然遼東金州現在被我國佔着,貴國皇帝爲什麼還是同意了跟我國建交?還不就是指望着我國軍隊能在北方替貴國擋住金人南下的鐵騎嘛!北方連州府都快保不住了,你還在南方跟我們爭這一縣之地,你覺得皇帝陛下知道這消息會開心嗎?”

海漢與大明的建交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場交易,大明希望海漢能替自己擋住後金南下入侵的腳步,而海漢需要大明打開國門,讓自己獲得所需的資源和市場,同時承認那些已經被海漢據爲己有的土地更換了新主人。雙方在這場交易中各取所需,從長遠來看其實都有好處。大明能夠保住自己的國體免於覆滅,而海漢也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土地、原材料、人力和市場。最重要的是,兩國都能從中得到和平。

兩國高層的有識之士自然都能計算到這種局面,也明白建立外交關係給自家能夠帶來的好處,所以纔會在遼東會談之後很快就確定了兩國建交的事宜。海漢出錢出兵在北方拖住後金,然後在南方用通商的手段把費用再賺回來,而大明要做事情則更爲簡單,只需全程對海漢的行爲保持裝聾作啞就行了。

像王畿這種要半道跳出來扮演聰明人的傢伙,自然不太可能得到朝廷和崇禎皇帝的認可。他這種自作聰明要上奏朝廷的打算,其實無異於是把朝廷的遮羞布撕下來,上面怎麼可能容忍他這樣的行爲。如果不是他表現出了與海漢合作的誠意,石迪文大可不用提點他,就讓他寫奏摺上奏,然後被朝廷隨便弄個由頭把這布政使的帽子給取了,換個更懂事的官員來浙江主持大局。

王畿聽了石迪文這番告誡仍有點將信將疑,他知道海漢對其控制下的土地有吞併的慾望,但對於朝廷的態度卻不甚明確,這事如果真如石迪文所說的那樣,朝廷其實早就知情而故作不知,那他跳出來就真的在作死了。可如此大事他又不敢草率處理,否則到時候朝廷判他一個失土之責,這官位一樣是保不住的。

石迪文見他臉色猶豫不決,便已猜到他心頭所想,當下便繼續勸道:“王大人,我知道你是害怕擔責任,其實你只要打聽打聽山東的情況,就知道我沒有騙你。朝廷就算要追究失土之責,那肯定也是先處理離京城更近的山東。”

石迪文這話的確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海漢在山東搞出來的陣仗更大,那追責肯定也是先拿山東開刀,但到目前爲止可沒聽說山東巡撫朱大典有什麼被朝廷責罰的消息。海漢人在山東建了軍事基地,把當地當作進軍遼東的跳板,迄今已經有兩年時間了,朝廷都沒有作出激烈的反應,那相比山東,浙江這邊的狀況還真算不了什麼。也就只有一次海漢海軍封鎖錢塘江鬧得大點,但最後也還是沒有動武。

朝廷爲什麼會對山東形勢一直持觀望狀態,官場上自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有說海漢人跟朝廷早就談好了條件,所以雙方纔會保持着一種古怪的默契。也有說皇上對朱大典信任有加,並不相信海漢人能在山東折騰出什麼大的陣仗。還有說朝廷其實一直都在準備開戰,怎奈中原農民軍鬧得太厲害,抽不出足夠的軍隊到登州去剿滅海漢人。

不管真實的原因是什麼,最終朝廷還是沒有對盤踞在登州的海漢人動武,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之後還放任海漢人派出軍隊進入遼東,然後坐視海漢軍從後金手中奪取了原本屬於大明的金州地區。

如果把這些事情按照時間軸連起來看,王畿甚至有點懷疑朝廷是有意放海漢人北上,利用他們的軍事力量來介入遼東,從而形成坐山觀虎鬥的局面。海漢跟後金打得越厲害,大明從中獲益就越多,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這種理論上的驅虎吞狼計劃也有相當大的風險性,假如海漢到了山東之後不是選擇往遼東去,而是就地發展,搶佔山東半島的土地,那大明可就麻煩大了。

所以王畿也不太相信朝廷會冒這麼大的風險,這更像是一種無奈之下的選擇——真要打也未必打得過海漢軍,既然海漢人沒有表現出大肆入侵的意圖,那乾脆就睜隻眼閉隻眼,先看看海漢到底要在山東干嘛再說。而之後海漢直接跨海去了遼東,這隻能說朝廷的這種縮頭烏龜策略是賭對了,海漢人並不想跟大明開戰,他們寧可去跟北方的金人作戰,也不想與大明撕破臉皮。

或許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之後海漢邀大明派使臣在遼東會晤,大明方面纔會半推半就地答應了海漢的一系列外交要求,並且在領土問題上專門網開一面。而被石迪文評價爲“目光短淺”的浙江布政使王畿,對於這種國際形勢觀察和了解顯然是不夠的。

不過現在既然有海漢的正主就在面前,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解就容易多了,石迪文深入淺出的幾句話便點醒了王畿,讓他意識到了自己想法的偏頗。

“王大人,我們選擇找你商談合作,不是因爲你掌控了浙江的糧食市場,也不是我們找不到浙江官場上的其他合作伙伴,是因爲我們認爲你的情況最適合作爲我們的合作對象。”石迪文繼續勸說道:“如果閣下連這種最基本的合作都做不到,那恐怕我們也要重新考慮這個合作關係的可靠性了。”

石迪文已經可以確認,這個布政使的政治敏感度和眼光可能還不如曲餘同、何冠之這樣的知府,以他的官位對於當下的形勢還判斷不清,足見其能力也比較有限了。不過這對海漢來說倒也未必是壞事,至少這樣的官員會比較容易對付一點。石迪文覺得根本不需要三亞那邊再派人過來,靠自己就能搞定這個王畿了。

石迪文一番勸說果然是起到了作用,王畿的態度明顯產生了動搖,當即便表示萬事好商量。正如石迪文所說的那樣,海漢要找合作伙伴也不見得一定要找他,這平級的三司除了承宣布政使司,還有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司兩個衙門,那兩個衙門的掌權人雖然是分別主管軍事和刑名,但品級可是跟他一樣同秩同階的從二品,在浙江官場上說話也同樣管用。

如果海漢放棄他,去找另外兩個衙門合作,雖然可能要走一些彎路,但最終也還是能達成同樣的效果。但海漢有選擇的餘地,王畿可沒有,如果沒了海漢這個合作伙伴,他想整合浙江的糧食市場,只怕等到任期滿的那天都還是沒法完成。而王畿對於此事又極爲執着,甚至不屑於石迪文向他推薦的其他合作項目,哪怕就是爲了這份執念,他也得先保全與海漢的合作關係。

石迪文這次也算是開了眼界,才知道大明官場上原來還真有這種能力跟職務完全不匹配的“庸才”存在。當然說庸才其實也稍微誇張了一點,至少王畿在操控本地糧食市場這件事情上,所取得的成績已經遠遠超過了海漢,甚至已經達到了讓海漢今後的糧食採購無法繞過他的程度。這雖然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政績,但起碼證明王畿也有其擅長的本事。施政能力不行,可經營貿易方面卻也算得上是好手了。

王畿除了咬牙答應石迪文的要求就別無選擇了,反正京城發出來的建交公文應該已經在途中了,過不了兩天就知道朝廷對海漢的真正態度是什麼。如果實在不行,到時候再反悔也是來得及的。

2518.第2518章第七百五十章 前進的方向第1621章 瞭解加深第1411章 雪原遊弋2454.第2454章3381.第3381章2402.第2402章第四百八十二章 升職之路第2207章第1738章 國際地位第八百二十九章 石迪文訪舊第1789章 大軍過境2954.第2954章2732.第2732章第八百二十九章 石迪文訪舊第1354章 不得不防3017.第3017章2525.第2525章第318章 募股第1420章 談判砝碼第61章 大步前進第3433章第2314章3389.第3389章第七百八十六章 官商一體第1556章 建交之後第1367章 佯攻第2015章第2189章第2128章第82章 生活問題第八百九十二章 合作套路3024.第3024章3217.第3217章第1719章 糧食貿易第1549章 合作形式3325.第3325章第四百九十一章 討價還價第1580章 久等的機會第九百六十一章 追查2414.第2414章第1406章 冬季偵察第3476章第185章 生產與銷售的合作第44章 談條件(一)第1441章 陸戰隊的威力第2278章第2229章第2250章第1596章 真正意圖第2212章第1353章 內部溝通第2178章第321章 試乘火車2885.第2885章第四百三十三章 當面試探第2203章第2330章3342.第3342章第62章 火炮(一)3374.第3374章第1862章 前程似錦第2212章2746.第2746章2533.第2533章第2143章第2290章第1098章 迎頭痛擊第2237章第1472章 北方航線(五)第350章 洗劫會安2997.第2997章第1463章 信息的價值第2053章第1248章 翻身當家做主人第1921章第1007章 開國慶典(七)第2154章第1412章 深入敵佔區2385.第2385章第1244章 前堵後抄2677.第2677章第218章 越南之行(一)第1867章 項目拖延第233章 拓殖鐵爐港第1765章 不服不行第1889章 長遠規劃第九百五十八章 蛛絲馬跡第2106章3389.第3389章第347章 恩裡克的見聞第301章 利益相關2433.第2433章第四百六十九章 脣槍舌劍第五百三十五章 變相封鎖第五百章 亮出利齒2855.第2855章第1865章 合適人選第1965章2966.第296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