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北方航線(六)

對於兄長這封簡短到極致的回覆,何禮也很難推斷出對方在接到自己的電報之後具體有些什麼想法,但既然何肖說好,那就表示贊同何禮的意見,後續的事情可以立刻開始分頭實施了。

何禮當即便向商務部的官員表示了自己有在馬家莊興建一處商棧的意願,不過因爲行程安排,何禮即將隨船隊啓程前往遼東,所以這選址購地、僱人開工之類的事宜,也只有等他從遼東返程的時候再來一趟福山縣親自操作了。但何禮還是留下了一名親信在這邊,由其先將此事跟進。

當然了,這種在異地修建商棧的操作必然費用高昂,加之馬家莊的繁榮程度日漸增長,何禮估計這個計劃得準備個三四千兩銀子才能辦下來。但若是能以此在北方航線承運商的隊伍中佔得一絲先機,何禮認爲那樣的結果還是划算的,這種環境肯定是先下手爲強,後下手就只能喝湯了。以當下所見的馬家莊狀況,等商棧建起來之後,只消一年半載就能回收成本了。

何禮對留在山東的親信匆匆交代完工作,便趕緊登船出發了。這支船隊所運的貨物大部分都是軍需物資,而且還有軍方戰船隨行,這出發時間可沒法由自己決定,何禮也不敢因爲自己的私人事務而耽擱了船期。

從芝罘島到遼東的航程就是承運商船隊此行的最後一段路了,芝罘港與旅順港之間這七八十海里的距離只需一天時間便可抵達,而已經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的商人們紛紛提前來到甲板上,等待遠方海平面上將會出現的陸地輪廓。

但他們的情緒顯然來得早了一點,事實上船隊抵達當地已經是夜幕降臨許久之後的事,如果不是遠處海面上燈塔發出的光芒,他們甚至很難確認前方就是遼東大陸了。而這個時候絕大多數失去耐心的海商都已經回到了船艙裡,畢竟在甲板上吹了一天的海風並不是什麼好受的事情。

何禮倒是比較剋制,他提前就研究過軍方提供的簡略海圖,大致算過航程時間,所以白天一直在休養精神,直到吃過晚飯之後,纔來到甲板上,等待這趟旅程終點的到來。在看到遠處的燈塔光線之後,他立刻向船上的押運員確認了那便是旅順港外的老虎尾燈塔,也是目前遼東大陸海岸線上唯一的一處燈塔,只要見到這處燈塔散發出的光芒,便可以確認已經抵達遼東海岸了。

從浙江到旅順,在海上一路奔波兩千餘里,十餘日的航程,終於是要迎來終點了。何禮倒是沒有多少激動的情緒,因爲此時海上的能見度並不好,除了那一點若隱若現的亮光之外,其實根本就看不到遼東大陸的輪廓,眼前只有黑乎乎的一片。而且就算已經看到了旅順港外的燈塔,以海上能見度來推算距離,起碼也還得一個時辰左右才能到達燈塔所在的位置。

事實上距離燈塔還有幾裡水路的時候,領航的船隻便已經打出燈號,讓船隊整體減速。這是因爲旅順港入口航道較爲狹窄,要是船隊這幾十艘船一擁而入,在夜間肯定難以保障通航安全,只能減速緩行。好在旅順港這邊已經得到山東發來的電報通知,所以提前在航道兩側的陸地上點燃了許多篝火,這也大大提高了船隊在進入港灣時的安全性。

饒是如此,也一直折騰到了午夜時分,整支船隊才陸續駛入了旅順口港灣內。在繞過老虎尾半島之後,便能看到岸邊仍然燈火通明的旅順港碼頭了。何禮此時卻沒有再在甲板上繼續觀望,而是悠哉遊哉地回船艙歇着去了。

按照出發前軍方告知的行程安排,凡是夜間抵達的港口,船上人員都必須等待第二天天明之後再登陸上岸。這遼東地區是海漢軍治下區域,自然也是這個規矩。何禮知道這是海漢人擔心有身份不明的奸細混進來,既然要明早才能下船,這個時候待在甲板上也看不到清周遭的環境,倒不如早些歇了。

當然像何禮這般冷靜的人始終還是少數,其他船上原本已經歇下的人聽說到了旅順,還紛紛跑到甲板上來看稀奇。不過這碼頭上被燈籠火把照亮的區域有限,能看到的場景也少得可憐。衆人興奮一番之後,最終還是各自回去睡覺了。

翌日天明,駐軍和海運部、商務部都來了人,開始交接船上的貨物。而清點工作依然是將所有民間承運商及手下排除在外,以免裝運的貨物數量信息外泄。

何禮跟其他承運商被請到了碼頭上的一間小茶鋪裡,這裡供應的免費茶水就沒先前在馬家莊時那麼講究了,何禮嚐了一口,估計也就是兩枚銅板一盞茶的水準了。當然了,這種開在碼頭上專門針對力工之類的消費羣體,用更好的茶葉也不太實際。

這一等便又是許久,期間海漢各部門的人陸續來與他們會面,完成貨物交接和運費結算手續。何禮這趟差事下來賺肯定是有得賺,但也遠遠不夠支撐他在北方的投資計劃,甚至連山東那邊的商棧建設都不夠,接下來肯定還得填一大筆錢進去才行。

快到中午的時候,碼頭上的警備忽然加強了不少,何禮等人也不是新手,知道這可能是有大人物要來,趕緊各自整理衣着,以免失了禮數。不多時一輛黑色馬車從官道上駛來,停在了這間小茶鋪外。從馬車上下來一名中年男子,衆人看其衣着打扮,便知此人必是海漢高官,連忙上前見禮。旁邊自有海漢官員向他們介紹,來人乃是海漢駐遼東地區行政長官沙喜。

“草民叩見沙大人!”何禮連忙依足禮數,跟着其他人一起往地上跪。雖然他也知道海漢人並不興跪禮這一套,但既然是首次跟這位沙大人、沙首長打交道,而且以後可能還會有業務上的往來,那就很有必要給對方留下一個謙卑懂禮的好印象才行,此時跪這一下,日後說不定就少了很多麻煩。

沙喜連忙將衆人一一扶起,口中連道辛苦,然後與衆人一起落座,隨意問了一些北上途中的境況。衆人見他似乎極好說話,原本有些不安的心情也平和了許多。

沙喜道:“遼東這地方,衆所周知,是我們漢人的土地,前些年被金賊佔了,把這地方掏得一乾二淨不說,連人都全給擄走了。我們出兵把這地方搶下來,爲的就是要替我們漢人把這些土地奪回來,順便多殺些金賊給死難的人們報仇雪恨!不過各位也知道,這地方距離我海漢國實在太遠了,很多物資從南方運過來就得要一個月的工夫,所以必須要得到像各位這樣深明大義的士紳商賈支持,我們才能在遼東維持住現在的局面。對我海漢國來說,各位不但是我們的生意合作伙伴,同時也是一起作戰的盟友,我沙喜在這裡代表海漢國,多謝各位這一路勞頓,費心費力!”

見沙喜起身作揖,衆人又連忙跟着站起來還禮。何禮暗道這海漢大官倒是好口才,說了這麼一番話,聽着似乎很讓人舒心,但細細一品,又覺得有些不對勁,他話裡話外沒有一次提到過“大明”,口口聲聲只說這遼東是漢人的土地,而海漢奪回這土地之後,卻似乎並沒有打算要歸還大明。

當然了,這其實也在衆人的意料之中,否則海漢何必要大費周章搞什麼民間承運商,往遼東這邊大量輸送物資。只是沒想到這海漢高官竟然連場面話都不提及大明,這綿裡藏針的態度可以說相當堅定了。

沙喜繼續說道:“據我瞭解,各位都是第一次來到遼東,對這邊的狀況可能也不是太熟悉,那就由本人先給各位簡單介紹一下這邊的情況。”

沙喜其實比這幫南方商人也沒早來多久,不過由於他所接觸到的信息層面不一樣,對於這一地區的瞭解程度自然遠非這些商人可比。而沙喜向他們所介紹的情況中,主要的內容便是海漢軍如何英勇作戰,驅走了佔領這一地區的後金軍隊,着重強調了海漢在奪回這一區域控制權過程中的作用。

這些商人雖然不通軍事,但聽說海漢在與敵交戰過程中消滅敵人數以千計,都還是有些不太相信。因爲按照近年來的戰報,大明對上金人是負多勝少,而且大多隻能據城而守,根本不敢出城與敵軍騎兵野戰。這海漢由海向陸發動攻勢,竟然還能擊潰金人的騎兵部隊,這樣的戰果着實讓他們有些難以接受。

沙喜彷彿猜到這些人心中所想,笑了笑道:“在作戰過程中,原屬東江鎮的明軍部隊也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所以戰後爲了表示我們的謝意,就把這份戰功贈予他們,讓他們砍了敵軍的首級去向朝廷報功了。如果諸位願意在遼東逗留一段時日,或許就能等到朝廷派過來驗證戰果的官員。”

沙喜這話倒是讓衆人心頭一驚,明軍部隊在遼東參戰一事,他們在抵達這裡之前並不知情,但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支部隊要報功的對象顯然不是海漢這個朝廷,而是大明朝廷。但如果沙喜對戰果沒有吹牛,而東江鎮將這軍功報上去了,朝廷肯定會認爲這地方是大明軍隊搶回來的,那又如何能容得海漢這個外人鵲巢鳩佔?再說到時候朝廷真派官員到這邊來檢視戰果,那還不是一眼就能戳穿真相了?

終於有人大着膽子問道:“大人,草民斗膽問一句,若是朝廷派來的官員不認可貴國在此地的權力,那又當如何?”

沙喜故作爲難之色道:“我國當然是想和大明和平解決遼東的歸屬問題,但具體怎麼做,也要看大明朝廷表現出來的誠意而定,如果京城裡的大人物們不願意要和平,那也只能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了。”

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聽起來似乎是很無奈的一句話,但對於這些商人們來說,卻無異於雷聲貫耳。他們雖然當下在替海漢人辦事,但說起來也都還是明人,自然不希望兩國開戰。而且以海漢在南方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以及可怕的武裝艦隊,讓人很難寄希望於朝廷能夠使用武力奪回遼東的歸屬權——這可能要比從金人手中搶回遼東還要困難得多。

何禮想的要更多一些,他覺得這姓沙的就是在提前甩鍋,先將萬一談判不成要開打的責任推到大明頭上,說得好像海漢在其中是被動的一方。但實際上主導局面的卻是海漢一方,而且真要打起來,海漢軍的表現絕對不會像沙喜形容的這麼無奈。一支能夠將後金武裝逐出這一地區的軍隊,又豈會害怕連其手下敗將都打不過的明軍?

何禮以前從未聽說過海漢有沙喜這號人物,但就這麼短短一會的接觸,何禮便發現此人城府極深,而且說話又很圓滑,的確是一號厲害人物,今後與其打交道一定要小心一些才行。

便聽沙喜繼續說道:“其實我也只是個文官,能管的也就只有遼東這片地,跟誰打,什麼時候開打,這種事輪不到我來做主,頂多也就是戰時幫軍隊把後勤問題處理好。所以關於開戰的事,各位就不用浪費口水和時間在我這裡打聽消息了。我想告訴各位的是,不管今後遼東是否還會有戰事爆發,我海漢國所建立的北方航線都肯定會越來越忙碌,各位現在進入這個市場,今後一定會很慶幸自己的決定,因爲你們就是最早把握住機會的一批人!”

沙喜的講話很有說服力,但何禮還是想再瞭解一下自己感興趣的事,所以在沙喜示意可以提問之後,何禮便主動問道:“沙大人,草民想了解一下,我等承運商可否在本地做買賣?官府可有什麼推薦?”

3391.第3391章3112.第3112章第100章 庭審3046.第3046章第211章 最惠價格待遇3246.第3246章3230.第3230章第2147章第八百一十六章 下一個目標第九百零四章 北上考察(六)2891.第2891章第241章 魏平的作用第1627章 自1627年以來第3420章第1809章 人口輸送第1258章 市場競爭第1679章 打探消息第1127章 互不相讓第四百六十三章 債券第2039章第2171章第1408章 苦寒之地第351章 戰亂之後2754.第2754章3155.第3155章2615.第2615章第1160章 保護傘第九百七十章 苛刻的交換條件第1806章 據江而守第142章 轉運策略3150.第3150章第2021章第1835章 難以脫身2494.第2494章3192.第3192章第2278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婚姻大事第1559章 排查線索3037.第3037章第2173章第八百四十二章 帶路黨2982.第2982章第153章 關於新航路的意見分歧第1245章 切斷退路第1404章 去遼東第2066章2450.第2450章第1348章 動手3130.第3130章2809.第2809章第六百零九章 刺殺案的影響第五百二十四章 加大移民規模的方法第1373章 作戰計劃第1544章 無力抵抗第五百三十四章 刷新三觀2985.第2985章3167.第3167章第179章 公心與私心第1463章 信息的價值3071.第3071章2474.第2474章第2085章第3435章第六百一十章 聯合軍演第八百五十四章 雙嶼水道第五百四十六章 威懾作用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網打盡第1139章 滲透與控制第九百六十三章 告破2883.第2883章第49章 海漢第2182章3050.第3050章2471.第2471章第1329章 戰俘口供2782.第2782章第六百零八章 兩路並進第1426章 一觸即發第1583章 佔據主動第四百四十五章 交換條件第2226章3319.第3319章2794.第2794章2826.第2826章第1562章 軍購競爭第1374章 北上幹部第九百四十章 戰略要地第2003章第八百二十四章 金礦第1977章第289章 重大決定第1846章 交換條件第1376章 工作交接第257章 執委會工作報告2950.第2950章3040.第3040章2697.第2697章3080.第3080章第123章 大本營的準備工作第1553章 官商與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