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管理的學問

要認真說起來,陶東來所提出的這套所謂的“根系式”管理體系,其實也並沒有完全脫離後世村委會的影子,不過他根據這個時代的具體情況,對原本的村委會組織結構做了不少本土化的修改。而這些職能性的設置,正是之前的公社管委會在細節上所欠缺的部分。

正如陶東來先前所說的那樣,要解決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個完善有效的機制,讓各種民情都能找到合適的溝通渠道。而“根系式”管理體系對於職能的細化和深入,正好就可以達成這個目的。這些深入到民衆中間的“根系”涉及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在矛盾初顯的階段就有針對性地進行化解。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陶東來所提出的這套辦法看起來對於解決目前的問題的確很有針對性,但同時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寧崎對此就有擔憂的問題:“這樣的職能細化,哪怕是在公社這個層面可以靠社員成立半獨立的組織來進行操作,但我們還是得設立更高一級的管理單位來對這些細化之後的基層組織進行管理。”

陶東來回應道:“這恐怕暫時只能由現在的各個主管部門把責任擔起來,等我們幾個大的基建項目完成之後,就可以把人手更多的投入到管理崗位上去。我希望大家記住一件事,在這裡,在我們所控制的地區內,我們的角色是高級管理者,是制定遊戲規則的人,而不是事必躬親,什麼都要親自過問的保姆。”

“在穿越之前,我們的政府一直在說簡政放權,我想我們現在也可以借用一下這個概念,簡化我們作爲管理者的工作內容,把一些不那麼重要的權力逐漸下放。我們只有四百多個同伴,在未來我們需要管理的地域可能會有上百萬平方公里,數以百萬乃至千萬計的人口,權力下放只是時間問題。與其到力不從心的時候纔開始改變做法,倒不如從現在開始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起碼我們會有很充分的時間來慢慢找出漏洞,進行調整然後加以完善。”

陶東來說完這番話之後,會議室裡陷入了一片沉靜。大夥兒選擇穿越蟲洞來到這個世界,當然都想着要做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但如何能真正做好一個高級管理者,整個穿越集團中卻沒幾個人明白其中的道理。絕大多數的穿越衆都是專業性比較強的技術型人才,只有少數人在高級管理者或者是官僚系統中待過,就算在能力相對比較強一點的執委會裡,寧崎、顧凱、蒙賀等人也是毫無行政管理經驗的新手。

這麼一幫人在踏上管理職位之後,更多的都是在考慮如何能將自己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滴水不漏,但對於科學的管理制度卻並沒有太明確的認識和了解。直到陶東來此時說出了這番話,大家才似乎注意到了自己之前工作當中的誤區。

要說管理經驗,陶東來無疑算是穿越衆當中的佼佼者,他在穿越前的公司有正式員工兩百多人,這當然並不包括他公司名下開發的那些樓盤上的施工隊。如果連直接或間接爲他打工的人都算進去,那麼至少也有三四千人左右。而現在的執委會,其實在某種角度上來說也算是一個高級董事會,只不過董事們的身份不是來自股份多少,而是小股東的推選罷了。而在這個團隊中仍然在扮演領導者角色的陶東來,也很適時地給陷入迷途的同伴們指出了正確的道路。

“未來的土著幹部不太可能全部通過教育系統培養出來,大部分人還得從基層做起,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往上走。而這套基層組織結構體系除了可以輔助我們的行政機關履行管理職能之外,同時也可以逐步選拔出一批土著幹部的苗子。”陶東來沉默了片刻之後,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基層管理體系的建設,還是土著幹部的培訓選拔,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制定出規則,然後將其制度化,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精力和時間節約出來用到其他更重要的地方。”

“老陶,你今天這番話可真是振聾發聵啊!”顏楚傑聽完之後讚歎道:“我之前一心想在控制區推行軍事化管理,但今天聽了你說的這些東西,感覺自己之前的想法還是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地方。”

“軍事化管理本身並沒有問題,在我們對控制區的統治還不夠穩固的時候,一定程度的軍事化管理還是有必要的。”陶東來首先肯定了顏楚傑的觀點,但接下來話鋒一轉道:“不過我們也必須要考慮如何能讓其和民政管理順利銜接起來,我們可以有限度的訓練民兵,但老百姓畢竟不是軍人,不能以軍人的要求一概論之。適度的軍事化管理能加強內部凝聚力,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就容易讓民衆產生不滿情緒。”

“我看我們這裡大多數都還需要好好補補課才行。”寧崎苦笑着說道。他之前對於陶東來提出的很多方案都持有保留意見,最大的顧慮便在於穿越衆自身的人手有限,同時進行的項目過多就會面臨人力資源匱乏的限制。但今天聽了陶東來的一席話之後,寧崎也覺得自己的看法似乎要適時地進行轉變了,畢竟現在已經開始成批地引進外來移民,勞力上的缺口不像以前那麼大,隨着穿越衆從勞動力崗位上的逐步解放,如何對現有的人力資源作出調整安排也變成了擺在寧崎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陶東來見衆人都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便又提了一條建議:“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在閒暇時調閱大資料庫裡的一些管理學方面的書籍。這個類目的資料是我寫的書單,然後讓蒙賀蒐集的電子文檔,都是一些實用性比較強的管理學概論和實例,相信應該能夠幫助大家在實際工作中提升效率。”

“關於公社基層組織細化的詳細安排,各個部門下來再進行內部討論吧,不過實施細則最好能快一點拿出來,時間不等人啊!”陶東來輕輕敲了敲桌面:“進行下一個議題吧。”

“我代表工業部反映一個情況。”白克思擡起一隻手示意自己有話要講:“目前冶金車間這邊的生產狀況有點問題。”

“哦?問題是出在哪個環節?原材料供應還是加工工藝?”陶東來順口問道。

“原材料。現有的狀況已經很難維持冶金車間的連續生產了。”白克思特別強調道:“實際上從昨天開始,我們就不得不對生產計劃作出了調整,減少了15%的生鐵產量。”

寧崎愕然道:“鐵礦的開採不是挺順利嗎?昨晚吃飯的時候我還聽說冶金車間準備造一臺蒸汽氣錘,用來打造鐵軌,給礦上修一條簡易軌道。”

“造軌道的計劃是有的,不過可能沒有充足的鐵來打造軌道,估計得先上馬鐵皮包木的軌道暫時頂着用。”白克思提高了聲調:“我必須提醒各位,雖然田獨鐵礦已經投入了開採,但我們的生鐵儲量並沒有各位想象的那麼大。到目前爲止,我們的庫房裡也只有十幾噸生鐵,並且都已經明確了用途。如果現在炊事班的樊大廚需要打造一把菜刀,他恐怕得等到兩週以後才能拿到手裡。”

“難道是開礦的人力不夠?如果有必要,可以把崖州送來那批人先抽調一半到礦上去做事。我們現在最需要保證的兩個產業就是糧食和鐵礦,不管怎樣都不能讓冶金車間停下來。”陶東來斬釘截鐵地說道。

“不是人力的問題。”白克思搖搖頭道:“是燃料問題。木炭的產量跟不上消耗,而煤炭和焦炭的進口量實在太少,遠遠不夠用來進行大規模冶煉。”

白克思見在座的人有差不多一半仍然是一副不明所以的神情,只好先就目前的生鐵生產狀況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

眼下冶金車間的鐵礦冶煉還是依靠木炭作爲主要燃料,木炭雖然取材容易,整個三亞地區滿山遍野有砍不完的樹木可用,但生產起來卻是個費時費力的活。而冶金車間的鍊鐵作業對於木炭的消耗卻是非常之大,每煉出一噸生鐵,平均只需消耗兩到三噸鐵礦石,但需要消耗的木炭卻達七噸以上。由於木炭的製造速度跟不上,冶金車間原本打算修建二號鍊鐵爐的計劃也一直因此而延誤。

雖然商務部門一直在努力從崖州搜刮煤炭和焦炭送來大本營,但崖州本身也不產煤,市面上能搜刮到的那點煤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用來確保生產是遠遠不夠的。而執委會現在要造槍造炮造蒸汽機,對於生鐵的需求量猛增,這就造成了眼下生鐵產量供不應求的局面。

第1946章2740.第2740章2662.第2662章2466.第2466章第141章 組織難民第267章 軍援協議達成第355章 攻打爭江第八百七十六章 舟山招商會(一)2768.第2768章2566.第2566章第七百八十八章 年終總結2985.第2985章第336章 王湯姆的真實目的第2028章第2317章第2219章第2215章第六百五十九章 輿論導向第1637章 戰略與戰術第1715章 掩護身份第1964章第1057章 應對乏術第2162章2882.第2882章第100章 庭審2674.第2674章3260.第3260章2659.第2659章2941.第2941章第2017章第35章 鹽田(二)第七百九十四章 艱難的選擇第四百零二章 新移民2670.第2670章第398章 善後事宜2835.第2835章第1088章 福山縣城2486.第2486章第六百七十章 使團抵達2699.第2699章第五百七十章 來龍去脈第2230章第248章 海漢民團的新動向第2314章第91章 錦衣衛(二)第六百五十五章 進退維谷2383.第2383章第340章 攻佔擔杆島2864.第2864章3072.第3072章3215.第3215章第95章 貨幣(一)第1324章 在劫難逃2705.第2705章第六百八十四章 等待集結第九百八十三章 隨機抽查第1839章 戰義州第2245章第1944章第六百二十四章 利益相關第160章 海漢民團的戰鬥力2428.第2428章第1291章 軍演第二天第七百七十九章 公捕公判第1289章 不一樣的軍演第1391章 真相如此簡單第2266章第206章 第二梯隊2522.第2522章第1542章 財主們的小算盤第355章 攻打爭江第七百零二章 驅虎吞狼第2049章第九百五十八章 蛛絲馬跡第九百八十七章 職業培訓2709.第2709章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張旗鼓2973.第2973章第311章 合股造船2929.第2929章第394章 受降第1065章 面對面第五百八十七章 接管港島3334.第3334章第1313章 勝利堡的真面目第六百二十六章 天降橫財3196.第3196章第128章 華夷之辨2705.第2705章第2221章第六百四十七章 重返南日島3107.第3107章第379章 攻守之間2535.第2535章3087.第3087章2499.第2499章第1971章2731.第2731章第1009章 開國慶典(九)第220章 越南之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