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齊魯風雲之一:錯綜複雜

山東。

李自成大軍進入京畿之後,很快便攻佔了北京,之後又派遣制將軍劉西堯督領右翼營三萬人攻佔天津-滄州一帶(河間府),並相機協助趙應元攻佔山東。

趙應元,山東青州人,原本是賀一龍手下的將領,在各路義軍在中原一帶攪得天翻地覆時,趙應元所部與主力失去了聯繫,於是便蟄伏於沂蒙山區。

李自成北上時,趙應元主動派人聯繫,李自成便任命他爲青州守將,會同在陝西投降大順軍的潼關兵備道楊玉林一統管轄青州。

不過此時,大順軍委派的將領、守備姚應鳳已經佔據了青州,但是好景不長,姚應鳳被明國青州守備李士元殺死,由於青州知府等官員早已逃走,城裡便只剩下守備李士元以及衡王朱由棷。

在原本的歷史上,姚應鳳、李士元、清國委任的山東巡撫王鰲永、趙應元之間的反覆廝殺,在明末短短一年時間裡,青州城頭不斷變換大王旗,端地精彩,不過此時,趙應元尚沒有抵達青州,也沒有清國委任的山東巡撫駕臨青州。

依舊是李士元與衡王朱由棷兩人盤踞在青州城。

而在濟南,在原本的歷史上,由於清兵最後一次入關時攻克了濟南,導致巡撫顏繼祖被崇禎帝殺死,在這個時空,清兵並沒有攻克濟南,只攻佔了魯王所在的兗州,身在濟南的德王朱由樞、巡撫顏繼祖、總兵劉澤清都活得好好的。

但當大順軍北上狂飆突進時,山東總兵劉澤清當即放棄了濟南,帶着大軍退到了徐州附近,李自成委任的濟南防禦使也被留在濟南的顏繼祖斬殺,此時,濟南附近還有副將倪寵,顏繼祖便將倪寵招到濟南協助他的標營鎮守城池。

登萊方面,巡撫楊文嶽、總兵楊國柱都活得好好的,也與歷史上大不相同,有這兩人在,李自成委任的防禦使肯定進不了城池。

於是,與歷史上完全不同,整個山東還在明國的掌控之下——除了剛從沂蒙山區出來,蒙擦擦開向青州的趙應元以及還在半路喬裝打扮準備赴青州赴任的原潼關兵備道楊玉林。

當然了,盤踞在膠州一帶的副將鄭森依然還在。

故此,雖然尼堪放過了李自成,不過想要拿下山東之地,還需要自己動手方可。

時值五月初的時分,登州巡撫衙門。

氣溫漸漸升起來了,對於登州來說,五月份是一個氣候宜人的月份。

“賊軍”北上併成功佔領北京的消息自然已經傳到這裡了,不過皇帝是被殺千刀的賊軍殺了還是俘虜了依舊不知,作爲大明來說,當大夏國攻佔整個遼東之後,大明在山東設置登萊巡撫的意義就完全變了,若不是李自成突然北上,估計崇禎帝依舊會保留登萊巡撫,不過其意義將由防備滿清變成防備大夏了。

由於尼堪與大明的淵源,身在登州的楊文嶽對於臥榻之側的強大敵人倒是沒有過多擔心——尼堪自從與明國發生聯繫以後,所作所爲幾乎都是協助彼等來着,在登州與孔有德叛軍大戰,在天津與清兵大戰,完全盡到了當時一個“臣子”的本分,何況在天津一帶差一點被皇太極抓住,就憑這一點,尼堪對於大明來說完全是仁至義盡。

對於這樣的一個人物,對於整個山東官場來說,雖略有防備,不過比起滿清、大順軍來說,那就不是一個檔次了。

不過眼下的楊文嶽可是從孫傳庭那裡聽說過,“只要崇禎帝在位一日,瀚海軍便一日不會南下”,眼下無論皇帝是健在還是殯天,他這個承諾都已經過期了。

這也是楊文嶽擔心的地方。

不過楊文嶽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憑。

太子朱慈烺已經在南境監國了,若是皇帝不幸殯天的消息一旦傳出來,其肯定會馬上登基。

“太子在,國祚就在”

楊文嶽心裡隱隱安定了一些,不過自從太子監國之後,圍繞從龍之事也是鬧得不可開交,爲了穩定與大順國有着密切聯繫的孫傳庭,其隱隱有了從龍高官之首的地位,將史可法、馬士英等人都甩在了後面,當然了,親自護送太子南下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年已七十的老臣李邦華也是不遑多讓,隱隱與孫傳庭有並駕齊驅之勢。

沒有大的意外,孫傳庭、李邦華將是新帝內閣排名前兩位的成員,至於誰來擔任首輔,就要看年僅十五歲的少帝朱慈烺的意思了。

在這個關口,若是孫傳庭真像傳說中的那樣與大夏國的皇帝關係密切的話,大夏國一定不會進攻大明的,因爲,若是那樣的話,就會將孫傳庭推上火山口,屆時,不但他不會入閣,罷黜不用、圈禁起來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了,眼下孫傳庭正在九江就任提督操江,統管夷陵以下整個長江流域的兵馬,想要輕易動他也是不容易的。

在楊文嶽的書房裡,與他對坐的正是登萊總兵楊國柱,這兩位由於尼堪的介入,如今都是好端端的,還在登萊這是非之地穩穩地坐了好幾年,這與歷史上登萊巡撫位子就像走馬燈一樣變換不停的景象大相徑庭。

兩人正在商議登萊的防務,聽着楊文嶽的絮絮叨叨,楊國柱卻有些心不在焉,他暗忖:“北京都沒了,皇帝又下落不明,加強防務?兵力最強大的劉澤清都跑了,濟南、德州一帶加起來也有隻有副將倪寵的三千兵馬,無論是大順軍還是瀚海軍打過來都抵擋不住,自己這邊,整個登萊也只有三千精銳,你巡撫大人手下只有五百標營,拿什麼來抵擋?”

又想到:“膠州的鄭森那裡倒是有較爲強勁的兵馬,雖然在上一次進兵旅順港的時候又大敗虧輸,不過他在福建總兵鄭芝龍的支持下又拉起了上萬的馬步軍以及大小戰船上百艘”

“看來山東的大小官員都要依靠這位小將軍了”

鄭森來到膠州後,對於軍政事務都很盡心盡力,還在濟南、登州等地上下奔走聯絡,在山東的官場倒是落下了一個“小將軍”的雅稱。

話說楊文嶽此時說着說着也有些倦怠了。

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今年年近七十,若是沒有甲申之變,他肯定會上書告老還鄉的,不過在發生那件大事後,他當即向南京方面也遞上了辭呈,口稱:“微臣年紀老邁,登萊,邊境衝要之地,非得年富力強之人來運籌鎮守不可”,在他的辭呈裡,他強烈建議讓孫傳庭前來接任,按照他的想法,以孫傳庭與尼堪的關係,尼堪就算想打登萊的主意,考慮到孫傳庭的存在,多少也會照拂一下,只要給朝廷騰出時間來考慮、安排整個山東的鎮守事宜就行了。

何況,從蘭州、大同傳出來的消息,與滿清、流賊都不同,這大夏國對於明國宗室以及文武官員並沒有一味殺戮,蘭州的肅王、大同的代王還通過大夏的國境安安穩穩回到了南京,看來,以前的情分還在啊。

故此,在恍惚中,身經百戰、老成持重的楊文嶽也有些懈怠了,他將楊國柱招過來也就是例行公事罷了,言語中,對於大順的防備要遠遠多於大夏。

“篤篤篤……”

外面響起了敲門的聲音,楊文嶽從倦怠中一下清醒過來了,在楊國柱進來後,他已經讓管家將附近的下人都支走了,並告訴他沒有什麼大事不要打擾他,如今有人敲門,多半是有大事發生了。

當門打開後,進來的竟然是他的標營將領蔡九儀。

說起這蔡九儀,原本是洪承疇手下的旗鼓,洪承疇松山大敗後,此人倒是單槍匹馬逃回了關內,路過山東時被楊文嶽留住了,剛好他身邊缺乏一個有實戰經驗的人統管標營,便勸他加入到了登萊巡撫衙門。

蔡九儀,廣東人,出身於南少林,武舉出身,松山大敗後他就熄滅了繼續爲官的想法,原本是一門心思回到家鄉肇慶建館授徒了此一生的,沒想到碰到了楊文嶽,這也算是尼堪這隻蝴蝶扇起的小小風暴吧。

沒了蔡九儀,自然也不會有武學大師洪熙官了,後世叱吒嶺南的洪拳還有可能創造出來嗎?

閒話少說,那蔡九儀是一個嶺南少見的彪形大漢,不到三十歲,走起路來虎虎生威,他見過兩位上官後,面上略略猶豫了一下,便將接下來的話說出來了,這一說,無異於石破天驚。

蔡九儀,作爲少林子弟,與他一同北上的人還有不少,有的還在遼東,有的則在京城,可以說,楊文嶽想要得到他想要的消息,除了眼前這位蔡九儀當不作第二人想。

“軍門、總鎮,北面的消息職部已經有了”

“哦?”,這下楊文嶽、楊國柱都精神一振。

“有好幾個消息,這……”

“揀重要的說!”,楊文嶽心急火燎地,趕緊叱道。

“是,軍門。這第一件要事,那便是……皇上已在一個多月前殯天了!”

“啊?!”,楊國柱還好說,楊文嶽卻大聲大哭起來。

“是這樣的,職部的一個師弟正好在京城,李賊攻佔北京後不久,皇帝他……他就在萬歲山投繯了,身邊還有太監王承恩,同樣投繯自盡”

“皇上!”

一想到皇帝做到了“天子守國門”的承諾,楊文嶽更是老淚縱橫,哭得稀里嘩啦的。

一旁的楊國柱也是頗有感觸,也哽咽起來。

等着兩人稍稍平歇了一些,蔡九儀繼續說道:“這第二件事就是,那李賊由於對山海關總兵府邸進行了追逼錢糧之事,惹惱了吳三桂,吳三桂反出山海關,並在那裡與李賊大軍大戰”

“結果如何?”,楊文嶽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雙眼也冒出了精光。

“吳三桂大敗,東走寧遠”

楊文嶽跌坐在椅子上,“那就是投了那大夏國嘍”,聲音裡透露出來的失望意味滿滿的。

“此時大夏國突然出現,其一部分從喜峰口、潘家口入關,一部分從寧遠那邊過來,將李賊的大軍夾在山海關”

“啊?!”

這時,一直沉默着的楊國柱卻忍不住大叫起來,不過他一看到楊文嶽又恢復到面色如常的神情,趕緊按下了自己躁動的心思。

“李賊大敗,西走碣石山,在那裡,大夏國皇帝尼堪親自帶着五萬精騎在那裡候着,再次大敗李賊”

這下楊文嶽、楊國柱兩人都不說話了,作爲北境之王,在短短一個多月滅了壓在大明心口上二十餘年的建奴的大夏國,自然不會是來幫助大明收服北京的。

果然,蔡九儀繼續說道:“令人想不到的是,那李賊命不該絕,竟然逃脫了瀚海軍的圍困,如今從河間府、大名府、保定府、山西都傳來消息”

“如何?”,楊文嶽的精神頭又提上來了。

“瀚海軍追着李賊佈置在這幾個地方的營頭打,短短十幾日,李賊的大軍全部退出了這些地方,如今大河以北,除了山東,都已經成了大夏國的領土!”

“……”

“還有”

這時楊文嶽反應過來了,他冷笑道:“莫非尼堪那廝盡起大軍前來攻打山東了?”

蔡九儀點點頭,“剛剛接到芝罘島奇山千戶所飛馬遞過來的消息,就在昨日,瀚海軍從海上開來一支大軍,人數在萬人上下,還有一整支艦隊,彼等在芝罘島略事休整後,大軍正在向北邊移動,若是末將所料不差的話,彼等的目標……”

“登州!”,這下楊文嶽、楊國柱兩人都站了起來。

第九章 秋之行(9)達契亞與阿爾根第八章 換了人間之一:降將們(5)會操第二十三章 諜影重重(上)盛京的柳郎第六十章 風光舊曾諳(2)暗黑者與奮發者(上)第二十七章 尼布楚大會(上)第二章 東曉元年的三院會議(中)第六十四章 川藏風雲(8)風雲變幻第二十四章 木.野狐.禪之三:第二手(下)第六十章 明斯克大公國(2)第十六章 東方已曉(十)大夏帝國的第一次“殿試”第二十六章 暴風驟雨之一:土地啊土地(4)第二十四章 東方欲曉(中)第十四章 風雪古道(下)第二十章 狂飆(3)奪關第四十五章 山海關之十一:新一片石之戰(6)第六十九 世紀謀劃之六:塞萬提斯私生子第七章 換了人間之一:降將們(4)推演第四十九章 山海之約第八十二章 落基山(4) 寧波四友第十九章 這個冬天很關鍵(下)第十九章 兩個景教部落第十五章 赤塔(上)第六十八章 明斯克大公國(10)第三十一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二:伊斯坦布爾(下)第十五章 羅佳,羅佳第十章 猛虎騎的重生(下)第六十二章 風光舊曾諳(2)暗黑者與奮發者(下)第二十章 孫秀寧在旅途之五:尼布楚運河第十四章 東歐大草原風雲之一:克里米亞的百姓們(4)第六章 索倫羣像之宿:老孫頭與孫老頭第二十章 意外的敵人第四十六章 小玉茲風雲(2)夕照奧倫堡第十二章 東方已曉(六)尼布楚大會Ⅱ:博格達車臣汗第四十一章 雨季來臨,尾聲開始之一:黃得功的突圍第九章 亞速(下)第三十三章 白山黑水(四)迷霧第六十六章 巴巴里之三:休達之戰(6)第一章 邊荒傳說(上)第二章月朗星稀第三十章 遠洋艦隊(上)第六十二章 巴巴里之三:休達之戰(2)第十二章 大夏監國(8)葉尼塞第三十一章 木.野狐.禪之九:名單初現第三十五章 江淮風雲(四)第三十五章 夕照旅順灣(二)石明雄與宋國輔第三十七章 都在下一盤大棋(下)第二十章 孤星傳之五:草原的夜(上)消失的玉印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北京,北京(5)卡塔麗娜的新生活(上)第五十九章 川藏風雲(5)安曲之戰(下)第十八章 南邊的消息第十章 北緯42度(四)天地之怒第二十四章 屠殺與偶遇第八十四章 川藏決戰(8)成.都,成.都!(下)第二十四章 日落紫禁城之一:暗黑者(下)第十三章 東歐大草原風雲之一:克里米亞的百姓們(3)第二十六章 木.野狐.禪之四:第四手第四章 秋之行(4)風浪起(中)第四十九章 北京,北京(4)詔對(下)第五十二章 春之祭(六)聖者的光環第七十四章 風光舊曾諳(4)孤舟蓑笠翁⑤第二十一章 冰火島(一)遠方來客第十七章 鉅變開始(3)柱石之將辛思忠第十三章 別爾非列夫,我們又見面了第五章 上師東行漫記(上)第三十六章 半島之殤(1)驚濤駭浪裡的奴隸船第四十七章 小玉茲風雲(3)雨打哲德烏第八十六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8)第十六章 範家商隊的秘密(三)傻韃子的秘密第四十三章 山海關之九:新一片石之戰(4)第五章 總攻前夕(四)那一炮的風情第四十二章 少年天皇之六:京都皇宮第十九章 阿巴坎(六)阿欽條約第七章 東興元年的臨潢府(下)第七十六章 川藏決戰(5)一堵牆第二十八章 木.野狐.禪之六:死亡阿拉善(上)第三十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二:伊斯坦布爾(中)第二十三章 烏爾查第三十二章 秋風秋雨愁煞人第三十四章 少年天皇之三:高知堡之戰(中)第八章 換了人間之一:降將們(5)會操第二十三章 奇怪的突圍第四十四章 中東歐紀行之六:華沙的奏鳴尾聲第四十就章 少年天皇之八:凜凜冬日(5)刃之舞(上)第十章 東歐大草原風雲(1)新克里米亞總督轄區第六十四章 明斯克大公國(6)第十七章 金不換的夢想第三章 寧北將軍第二章 索倫羣像之夏:葉雷與巴爾虎第二十八章 代號“加里波利”之一:蘇丹裡耶要塞(下)第八章 遷徙之戰第三十五章 大對決(六)決戰時刻第六十二章 明斯克大公國(4)第六十二章 暴風驟雨Ⅱ之二:新江南(中)第十九章 加勒比之二:移民的歷程(2)先遣隊④第四章 庫呼轍爾戰役第二十八章 秘密協議第四十九章 半島之殤(6)瓦拉幾亞救援戰(下)Ⅰ第五十五章 川藏風雲(4)當雄八旗(中)第十二章 奧拉號上的人們(二)瑪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