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臨安條約

1273年,5月6日,臨安,京東商城。

陳宜中扶了一下頭冠,走進了屋中。

如同他被告知的一樣,烏文成和魏萬程兩人正在屋內等着他。

當初東海軍攻城之時,他正在麗正門與魏萬程虛與委蛇,然後正好就被逮了個正着。所以他現在沒像其他賈黨那樣逃出生天,而是淪爲了階下囚——倒也不算階下,再怎麼說他也是著名文臣,而且又沒被起訴審判,只是軟禁在京東商城之中而已。

不過,生活上雖然沒被虐待,可精神上陳宜中幾乎已經死了——別的朝臣或許不會有什麼事,唯獨他陳宜中不一樣,當初他可是對着狄柳蔭和烏文成大大嘲諷了一通呢,他不做殺雞儆猴的那隻雞誰來做?

想明白這一點,陳宜中乾脆也豁達了,橫豎也是一死,不如留點風骨呢。

所以,他就這麼有風骨地走進了屋中,還輕鬆寫意地打招呼道:“喲,魏兄、烏兄,別來無恙啊。”

烏文成放下手中的茶杯,同樣輕鬆寫意地說道:“喲,與權來了啊,先坐吧。”

然後就拋出了一句讓他想都不敢想的話:“不知與權現在能爲我東海國效力了嗎?”

“什麼?爲東海國效力!”陳宜中差點一下子腿軟跪下去,震驚的聲音之中有掩飾不住的喜悅,倒不是真想跳槽,而是有招徠之意那麼就有生的希望啊!

“是啊,”烏文成玩味地看着他,“別的不說,至少與權是有能力的,我東海國最需要人才了,爲何要放過眼前這個呢?”

陳宜中仍未從驚喜中恢復過來,猶豫着問道:“可是,之前不是……烏公爲何要放過我呢?”

兩個“放過”顯然所指不同。烏文成輕輕笑了一下,說道:“我這人啊,最豁達不過了。別說你這只是說兩句狠話了,當年有人可是把我打了個鼻青臉腫,我照樣與他化敵爲友了呢,不信你問老魏。”

魏萬程早有準備,當即把當年導致了東海商社初露鋒芒的烏文成被俘事件娓娓道來:“……@*&¥%……如此這般……總之你可以去打聽一下,姜家如今已經成了愛國愛民的好士紳,家裡年年在幾個縣裡有議員,還開了銀行,興旺得很。秋後算賬可不是我們的做派。”

陳宜中聽得一楞楞的,仔細一想,當初東海人面對的局面好像跟上個月的事變有點像……豈止“有點”,完全是一模一樣吧!東海人還真是一出山就這麼硬啊!

但他來不及思考更多,聽完魏萬程的敘述後,立刻對烏文成行禮拍馬屁道:“烏公胸襟豁達,有如古之聖賢,實在令在下佩服!”

烏文成得意地捋了捋下巴:“如何,現在願意投靠我們了吧?”

“我……”陳宜中一開始的風骨早就拋到腦後了,臉上露出了明顯心動的表情,“不知烏公想讓在下做什麼事呢?”

烏文成點點頭:“這個好說。我軍在臨安眼看着就滿月了,總這麼呆着也不是個事,所以我們想着儘快簽了和約回家。你對朝政熟悉,那麼就幫我們拿到儘可能優厚的條款吧,事後少不了你的好處。嗯,一千萬之上,每多賠一萬元給你五十元提成好了。”

“噫!”陳宜中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意思就是讓他幫着賣國啊!

他的臉立刻漲紅了,嘴巴張了又閉,手指不斷顫動,陷入了明顯的猶豫之中。

一邊是榮華富貴,一邊是苦囚乃至末路的生涯,他該如何選擇呢?

腦中不知天人交戰了多少次,最終陳宜中還是臉色平靜下來,又恢復了剛進門時的樣子,深深朝烏文成鞠了一躬,說道:“烏公的好意在下心領了。但是,宜中終究是宋人、是宋臣、受恩於宋,雖然貪生怕死、狂妄無知,但也不能做如此背主之事。烏公和魏公還是另請高明吧,這事陳宜中做不得。如果烏公還願意放在下一馬,那在下便就此告老還鄉了卻餘生了;不然,就請烏公給個痛快吧。”

出乎他的預料,在做出明確的拒絕之後,兩個東海人並未發出什麼惱怒的話語,反而烏文成調侃地說道:“怎麼一個個都要告老還鄉,是不是你也要開個私塾啊?”

陳宜中驚訝地擡起頭來,發現兩人都平靜地看着他。

魏萬程側頭對着烏文成說道:“怎樣,我說他不行吧?”

烏文成無奈地聳聳肩:“總歸還有點骨氣,但也只有這一點了。”

陳宜中這人雖然貪戀權位又無能,在歷史上拖了文天祥等人不少後腿,可以稱作典型的豬隊友,但終究是陪着南宋走到了最後,寧願遠避占城也沒有投元。現在讓他背宋投東,也是不用想的,不過在現在的背景下,這反倒有一定的利用價值。

當然,這也是因爲之前烏文成給他打了個埋伏,讓他知道了自己沒有生命危險,不然真的以死相逼的話,他也未必就能硬到最後。但現在兩人也不打算考驗他到那一步,有這樣的成果就夠了。

在陳宜中驚訝的目光中,烏文成慢慢說道:“與權,你想做丞相嗎?”

“什麼?”陳宜中嘴巴大張着,“丞相?”

烏文成點點頭:“是啊,丞相。你也知道,現在左丞相的位子空着,也沒什麼合適的人選,你若想當就去當吧。哦,一上來就讓你去當丞相可能不能服衆,先做個丞相代理、首席秘書或者權丞相之類的也行。”

什麼,自己這就要當丞相了,這是不是有點……

陳宜中幾乎被喜悅衝昏了頭腦,這可是左丞相啊,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做夢都想做啊!

“但是,爲什麼是我?……”陳宜中剛這麼問出來,自己就想明白了。

由於賈似道多年的專擅朝政,現在朝臣有點青黃不接的味道。

有能力的大臣如果不依附於賈似道,那麼根本沒法上位,而依附於賈似道的多半又跟他跑了出去,就算是留下來的也大多不放心用。

剩下的既非賈黨而又有足夠資歷和品階的,基本都是“有德老臣”,特點是年紀大卻又沒什麼雄心壯志,不然早被賈似道鬥下去了。這些有德老臣基本是不可能與東海人合作的,他們已經一隻腳踏進了棺材裡,現在所追求的是身後名了,若是臨去前又簽了什麼喪權辱國的條約,那豈不是一輩子清名盡付東流?所以,他們寧肯陪着朝堂政局一起爛下去,也不可能給東海國割地賠款然後收拾局面。

而陳宜中就不一樣了,一方面他現在還年輕,還有上進的空間,有進取心,所以是願意爲上進而付出一定的代價的;另一方面他也有足夠的能力(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爲的),能夠收拾這個殘局;還有一方面是他怎麼說和東海人也有些交情(雖然不是好交情),總能說上話。所以,選他登場也是情理之中了。

像文天祥那樣油鹽不進的硬骨頭畢竟是少數,陳宜中你讓他明着投敵叛國肯定是不會幹的,但是以權位爲誘惑,讓他在不轉變陣營的前提下讓渡一些利益,他就未必能不爲所動了。

說起來,不就是賣國求和嘛,我大宋自立國以來,這種事乾的還少嗎?那些名臣名相,他們就那麼幹淨嗎?他們做得,怎麼我陳宜中就做不得了?

陳宜中再度露出了明顯的心動表情,不過仍然故作姿態道:“即便是二位用宰執之位誘惑我,我也不可能賣國求榮的!”

“知道,知道。”烏文成不耐煩地擺擺手,“不用你賣國,你隨便怎麼強硬都行,不用對我們客氣。”

“啊?”陳宜中又吃了一驚,不用客氣?那你們幹嘛要扶我上去?

魏萬程適時微笑着說了一句:“縱使你當了丞相,不得不做出什麼讓步,那也是形勢所迫,非你本願。”

對啊!

陳宜中突然明白了過來。東海軍都佔住臨安了,想要多少錢,大可以自己去國庫和封樁庫裡挖,想要什麼地,大可以自己去佔,現在想談個條約,無非是給朝廷留個面子而已。在這樣的狀況下,誰當丞相不是予取予求,就算送出去再多的利益,都不是自己的錯啊!

想到這裡,陳宜中立刻背過手去,做出一副憂國憂民的表情:“如今,我大宋已經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局勢之中,主少臣疑,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奸相亂國。如果無有人撐起這局面,恐怕皇宋便又要重蹈漢唐覆轍了。宜中本只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事到如今,也只能勉強撐起這局面,爲這座大廈裱糊窗戶了。”

烏文成忍住笑:“嗯,好,那麼這個位子就非你莫屬了。”

……

時間進入了五月份之後,臨安方面的熱度再度提升。

臨安朝臣、諸外藩及皇太后謝道清共同擁立皇長子趙昰登基爲帝,尊謝太后爲太皇太后,新帝生母楊淑妃爲聖母皇太后,全皇后爲後母皇太后,三太后共同垂簾聽政,明年改元“景炎”。

新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任命葉夢鼎爲右丞相,又命陳宜中“權攝理左丞相事”。葉夢鼎春秋已高,只掛名,不幹事,朝政基本由陳宜中獨攬。

而陳宜中獨攬大權後,幹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清理賈黨餘毒(雖然他自己就是賈黨出身),轟轟烈烈地藉此剷除異己;第二件是撥亂反正,宣佈廢除《公田法》等諸“惡政”,並將陸續還田於民,以博取士大夫階層的支持;第三件就是與東海國展開談判,以“賠償損失”爲條件,換取他們退出臨安並恢復“正常邦交”狀態。

談判過程並不漫長,因爲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另一方手裡,能談出什麼條件完全看他們心情。最終,在六月一日,雙方正式簽訂了舉世聞名的《臨安條約》。

《臨安條約》重申了東海公民及國民在南宋控制區內享有的國民待遇,確保了東海人仍能在宋國如常活動和經商。在此基礎上,本條約第一次將東海國與宋國雙方視作對等的兩個實體進行定義,使得東海國的法理地位有了一次躍升——當然,現在這也只是個小小的面子問題了。

除此之外,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堪稱天文數字的鉅額賠款,總額高達兩千萬東海銀元!

當年給遼金的歲幣相比這個數字可真是九牛一毛了,不過相對於南宋每年五千萬的財政收入,仍然是一個能夠承擔的數字。只是,朝廷的支出同樣巨大,一次想騰挪出來也不算容易。但東海人貼心地爲陳宜中設計了一套“國債”方案,讓他可以把負擔攤派出去,減少了財政壓力。順理成章的,這筆鉅額國債以市舶司關稅進行了擔保,同時貪婪的東海金融體系也趁這個機會更加滲入到了江南地區。

在前兩項主要內容得到滿足之後,東海人並未進一步提出領土要求,這讓宋人多少有些欣慰。但實際上東海人已經把整個華夏視作了囊中之物,也不在乎一時的領土割佔了。

不過,雖然沒有關係到主權的領土要求,卻有關係到財產權的土地要求。東海商社新設了一家“江南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從朝廷所有的公田中索要了一大堆星星點點的小塊土地,如果把這些土地在地圖上標註出來,就會發現它們從建康到上海又到臨安,幾乎連成了一條線。

之前管委會討論到了江南新經濟開發的議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鐵路問題。江南雖然水網密佈,但這隻能解決運量,不能解決時效問題。若是能修建一條貫通江南主要城市的鐵路,用迅捷的列車和電報將這片潛力無限的地區聯繫起來,無疑更能促進當地的發展,也更有助於東海影響力的滲透。但是,在江南修鐵路可不像在北地那麼容易,需要架設大量的橋樑倒是其次,關鍵是徵地難度高上了天——土地既分散又昂貴,若是沿線一家一戶談過去,恐怕再過幾十年也修不起來。

但這個時候,賈似道之前推行的公田法出乎意料地緩解了這個問題。他將大量的土地收歸朝廷所有集中起來,別的影響暫時不去評價,但至少現在使得事情清晰了很多,東海人只要把其中能連成線的要過來,就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徵地問題。雖然江南鐵路只是個設想,距離真正實施還遙遙無期,但既然現在就有這個機會,那乾脆就在臨安條約裡順便解決了,省得以後再煩。

於是,這個在後世被評價爲“《臨安條約》中影響最深遠”的條款,就這麼確定了。

第555章 沙漠風暴 三 小試牛刀第885章 最後的選擇第348章 剃髮易服第860章 節日第496章 上洛第740章 山河變色第60章 北地貿易 一第102章 全面動員 二第419章 東進:白銀貿易流第564章 贖金第78章 第三產業第509章 天塹變通途第821章 征戰第367章 神槍 上第35章 登州與旅順(百票加更)第214章 車間第605章 李氏朝鮮 二第487章 烏合對烏合,大保原合戰第843章 星星峽第702章 孤城第241章 技術驗證船 一第104章 戰時經濟 二第716章 絕世火力!第801章 求和第850章 鑿空 六 怛邏斯之戰第473章 日本病了,其名爲錢第136章 遠程通信 上第748章 黃河大決第793章 氣吞萬里(加更)第893章 出臨安第724章 第三野戰旅第877章 水城,火城第621章 共克時堅 完 砥礪前行第909章 一路向南(大結局)第50章 城陽工業區 上第412章 東進:高麗外交第340章 艦炮支援第541章 覺醒第762章 冬狼第236章 朝野震撼第678章 錢多了也頭疼第169章 走進歷史 上第474章 國使第874章 被偷家了第431章 北上:北方伐木第124章 蝴蝶翅膀扇起來了第233章 膽大包天第668章 臨安事變 十 傻子才……第582章 黑龍江上 完 黑龍江上第813章 新航路 二 香蕉島(加更)第474章 國使第582章 黑龍江上 完 黑龍江上第549章 火油貿易第281章 營救第209章 京東商城第70章 對日貿易 二 謝國明(第七更)第453章 另一個世界:古裡第250章 大巡禮 三 檢閱(感謝林宇的打賞)第476章 鮭魚杯帆船賽第142章 不動如山第130章 行軍第236章 朝野震撼第532章 黑箱第756章 大定府第773章 決議:重建華夏!第442章 龍牙半島第78章 第三產業第224章 崇明第551章 同行第751章 科爾沁大草原第178章 火炮設計第492章 惡黨們正在沿澱川前進第386章 烈焰級第196章 是時候結束這場鬧劇了第413章 東進:等待第699章 前哨戰第619章 共克時堅 八 量化寬鬆第11章 闊馬戰役第297章 徐州危急(今日四更)第668章 臨安事變 十 傻子才……第667章 臨安事變 九 轉角第681章 輿論洪流第333章 泰山之戰 八 山動第476章 鮭魚杯帆船賽第422章 西拓:連雲郡 下第707章 黃州大撤退第722章 小試牛刀第560章 沙漠風暴 八 一艦當千第368章 神槍 下(加更)第567章 通商 二第163章 擴張(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九次加更)第241章 技術驗證船 一第909章 一路向南(大結局)第715章 十萬青年十萬兵第95章 七艦戰歌 上第872章 逆十字軍 一第559章 沙漠風暴 七 文明之歌第474章 國使第546章 坤甸第597章 擴張吧,東海關稅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