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糧食危機

1262年,6月11日,芒種30日,濟南。

城西的主帥營地中,“史”字大旗高高飄揚着。與一般的將旗不同,這面旗用了綢布爲底,亮彩色繪面,邊緣上多處綬帶隨風飛舞,展示着主人不同凡響的身份。

這面大旗之下便是史天澤的帥帳,佔地面積巨大,幾乎可比擬一般富戶的大院了。此帳同樣製作精良,以珍貴的南洋檀木爲骨,精選羊毛氈爲皮,邊緣處還用絲綢縫製了花邊,內部用波斯地毯鋪地,還分成了好幾個帳室,實在可謂奢華之至。

現在天熱,大帳的大部分氈布都掀了起來,好通風散熱。張弘範坐在前帳的一把椅子上,一邊扇着摺扇,一邊飲着茶水,等待史天澤接見。

他今天來史天澤帳中,自然是來報功的。昨夜他在寨前大破益都軍,怎麼說也是大功一件,是得報上去好好慶賀一下,順便也傳回朝廷讓他在父親那裡長長臉。不過史天澤正在內帳與東平萬戶嚴忠範談話,似乎很忙的樣子,他這個小輩就只能先在外面等着了。現在他帶來的首級和俘獲就放在門外,史天澤的手下正在清點,也不知道是外面先點完還是裡面先談完。

他喝了一會兒茶,還是坐不住,站起身來活動腿腳,又瞄到屏風另一邊有幾個書架,便走過去翻閱了起來。

書架最頂上是些經書,中間放了一排《資治通鑑》,他都沒什麼興趣,倒是中下層有幾本裝幀與其他書完全不同的書,一眼就被他相中。他抽出一本看了起來,很快就發現了裡面的內容不比尋常:“咦,這是什麼書,《小學數學》?……呃,講算術的?怎麼裡面的字奇奇怪怪的?”

旁邊的一個侍從很快解答了他的疑惑:“回將軍,這是東海賊的書,據說印製了不少,是給當地小賊子開蒙用的,在濟南地界上也傳過來了一些,不少讀書人都藏了幾本。這些是丞相着人尋來的,不過沒幾人能看懂,就這麼擱着了。本來比這還多些呢,不過之前朝廷裡有一個姓郭的先生來這裡拜訪過丞相,走時借走了不少,現在就剩這些了。”

嗯……這些書其實大部分是東海商社的小學教材,還有一些是科普讀本,都很淺顯也不涉及什麼關鍵知識,所以商社對此並不保密,還對外公開發售,或許還存着一分主動向外傳播東海特色文化的心思。其中有一部分,就傳播到了濟南這裡,被史天澤的幕僚偶然看到之後,覺得是個瞭解敵人的好機會,就獻了上去。史天澤對此也很重視,命人在鄰近蒐集這類書籍,最終還收上來不少。不過上面的知識體系和傳統完全不同,還用的是簡體字和橫排排版,能看懂的人不多,就這麼閒置下來了。

張弘範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把手中的數學課本塞了回去,又拿出一本《初識中國地理》翻了起來。這本書圖文並茂,而且內容易讀,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捧着坐回椅子中,認真地讀了起來。

正當他讀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內帳的方向卻突然傳來一聲暴喝:“四十三萬七千四百錠?!你們嚴家好大的手筆啊!”

張弘範一下子豎起了耳朵,但是之後卻沒更多的細節傳來,只聽見細碎的交談聲,撓得他心裡直癢癢。等了許久之後,才見到嚴忠範從內帳中氣呼呼地走了出來,張弘範趕緊起身行禮,嚴忠範朝他隨意點了個頭,便出門帶着自己的隨從揚長而去了。

片刻之後,史天澤的親兵便來傳他進去了。他一頭霧水地走了進去,見史天澤沒有坐在主位上,而是揹着手站在地圖邊沉思着,地毯上還有碎瓷片和一灘水漬,頓時感覺不妙,只得恭敬地行了個禮,說道:“小侄弘範,拜見丞相。”

“是賢侄啊。”史天澤聽到聲音,轉過身來,換上一副和善的表情,坐回太師椅中,然後指着左側的椅子說道:“快坐吧。哈,你的事我已經知道了,幹得好,狠狠挫了一下李逆的銳氣!果然虎父無犬子,等德剛兄知道了,必然也會欣喜的。”

史天澤年紀比張柔只小了一輪,雙方又同爲朝廷肱骨,所以是平輩論交,那麼他和張弘範自然就是叔侄關係。以往兩家出於避嫌的考慮,交往得並不十分密切,但是見人說人話,現在私下見面,自然要熱絡一下。

張弘範並不居功自傲:“哪裡,主要還是丞相和合必赤大王調度有方,哦,還有陛下和朝廷的支持!”

看到他裝模作樣對北方行禮的樣子,史天澤禁不住笑了出來:“賢侄也不必謙虛了,這次你是首功,等着吧,朝廷一定會大作表彰的!”

張弘範畢竟年輕,還是露出了得意的表情,謙虛了一會兒之後,又想起之前嚴忠範的事情,壓抑不住好奇心,趁機問道:“剛纔我見嚴萬戶急匆匆地走了,可是出了什麼事?”

說到這個,史天澤的臉色一下子沉了下來:“唉……說起來不是他的錯,是他兄長嚴紫芝(嚴忠濟)做的荒謬事。紫芝治東平之時,每遇徵稅不足額,便向民間商人借貸……這倒也不算什麼,你我二家也不是沒做過,但他借的也太多了點!累年下來,都四十多萬錠了!

嚴紫芝在時,商人們迫於他的威勢,不敢公然追討,可是當他卸任之後,便無顧忌了。這本來也沒什麼,可是這些日子北路斷絕,糧草只能從西邊東平過來,嚴萬戶徵收急了些,民間便不滿了,拾掇着那些商人們去討債,還鬧到了我這邊來!”

嚴忠範堂堂一個東平軍民萬戶,割據一方的大諸侯,居然被一幫子商人給逼債了!

這事聽着真有些玄幻啊,不是隻有春秋戰國或者封建割據的歐洲纔會發生這種事嗎?換了中央集權強大的明清時期或者毫無秩序的藩鎮亂戰時期,要是有商人敢這麼做,早就被當權者當肥豬給宰了……但是在這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偏偏就發生了!

實際上,蒙古人治下這事還真不少,他們不斷的征服行動要耗費大量的物資,而他們派駐各征服區的封建領主卻往往沒有足夠的治理能力,無法向上提供足額的稅收,只能找商人借高利貸。這便是著名的“羊羔錢”,因爲利息極高,一年即可翻番甚至更多,就像羊羔下崽一樣快而得名,不少領主甚至有因利滾利滾得太多而破產的……

當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不是說真是因爲蒙古人有什麼保護商業或者尊重私有財產的精神。一開始他們也是說搶就搶說賴賬就賴賬的,但是後來發現,你搶,他們會跑,你賴賬,下次他們就不會借給你,於是就只能這樣了。除非你能把商人全變成依賴於官僚體系的官商,纔能有隨時殺肥豬的能力。

張弘範聽到這麼大的債務數額,也有些吃驚,說道:“那怎麼辦?糧草又不能不徵……”

史天澤嘆了口氣,說道:“如今北清河被東夷截斷了,東平的糧草是不能不徵的,不然大軍堅持不了幾日,最多讓權兒和你兄長在河南多徵一點,幫他擔待一些。至於嚴家那筆債務,也不能放着不管,我還是給陛下報一下,減免東平未來幾年的錢糧,讓嚴萬戶用省下來的錢去還債吧,也算是給他點甜頭,不然……”

他的弦外之音沒說出來。史天澤自己都收到了好幾封李璮的勸降信,他不信嚴忠範就沒收到過。嚴家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牆頭草,若是把他家逼急了,既讓他們出兵出糧又沒好處可拿,那萬一叛變到宋朝那邊去怎麼辦?

說到這糧草的事,他就一陣頭疼,最近這些日子,他收到的壞消息是接連不斷。

上個月,河北諸地鬧完蝗災,又遭了雨雹和霜害,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的收成至少得減半不可。他老家就是真定(石家莊),於公於私都因此損失慘重。然後到了月底,東海軍突然打進了北清河,河北的糧食更是半點也運不來了——好嘛,這下他倒也不用擔心老家的問題了。

濟南這邊已經很緊張了,可他又不光這一張嘴要供應。按脫大王久攻徐州不下,接連向他這邊催促糧草供應,讓他更加捉襟見肘。

這幾天,東平、濱棣等地方又出現了旱災,下一季糧食肯定又要減產。不過他也顧不了那麼遠了,這旱災某種程度上反而是件好事,周邊幾條河的水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限制了東海艦船的活動範圍,使得他們無法深入梁山泊和濼水這等緊要之地,不然連現在的糧路也保證不了。

說起來,李璮相比歷史上提前行動了兩個月,影響是非常大的。雖說最終仍然是被圍困濟南,但他成功將時日拖延到了夏收之後,如此一來,各地的麥子便有時間收割入城,既增加了己方的儲備,又減少了蒙軍能徵收的數量,一增一減差距可就大了。蒙軍將濟南周邊存糧劫掠並消耗一空之後,就只能依賴於外部運輸的糧草了,而這就成了他們的軟肋。

但史天澤也不好跟張弘範說太多糧草短缺的事,以免傳出去亂了軍心,而外面一時又清點不完,就和他隨意聊了些雜事。正當他們聊到東海人的地理知識的時候,帳外卻突然傳來了急報,一名傳騎急匆匆地行了禮,便將一份書信放到了史天澤的書案上。

見此場景,張弘範知趣地起身告辭。

“賢侄且在外稍待。”史天澤口上隨意應了一下,手上覈對了印鑑之後緊接着就把密信拆了開來,然後失聲叫了出來:“奉符陷落了?!”

張弘範剛要走出帳門,聽到這句話之後忍不住回頭叫了起來:“奉符陷落了?!”

奉符是泰安州的州治所在,位於泰山腳下,在和平時期是個旅遊勝地。不過他們兩人之所以這麼驚訝,卻不是因爲泰山的經濟價值或政治地位,而是因爲奉符縣緊鄰着東平-濟南之間的運輸通路,若是被敵軍奪取了,那麼這條生命線就隨時有可能被掐斷了!

確實是生命線沒錯。現在往濟南運糧的主要渠道就兩條,一條是沿北清河送到長清縣,再轉陸路送去濟南,但這條水路受東海軍戰艦威脅,朝不保夕;另一條是從東平出發,向東北走康王河水路到達辛鎮寨(後世肥城縣),再走陸路穿越山脈送往濟南,若是這裡再被切斷,那濟南城外的蒙軍可真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信中對於奉符是如何陷落的語焉不詳,史天澤又對傳騎問了兩句,還是沒得到太多的信息,不由得心生疑慮起來。

奉符的重要蒙軍早就知道,所以他指令嚴忠範在城裡駐紮了不少軍隊加強城防。前陣子東海軍也試圖攻過那裡,但是無功而返,只能在城外劫掠……既然如此,那麼宋軍到底來了多少人,才能把這處守備充分的重鎮攻陷?

“速速傳令給嚴東平,讓他立刻出兵收復……”史天澤正要寫下軍令,突然一猶豫,奉符沒什麼消息就突然陷落了,這事不會有什麼內情吧?嚴忠範還可靠嗎?

想到這裡,他忍不住站起身來,走到地圖上比劃了一下,思考了片刻,就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按脫在徐州積日無功,徒費糧草,也無須在那裡逗留了,讓他帶大軍去東平,匯合嚴萬戶的部將,收復奉符!”

按脫部雖然在徐州城下空耗攻不進去,但野戰實力仍不可小覷,而且其中國族頗多,很是可靠。有他們入東平裹挾着嚴忠範的兵力,那麼即使嚴家人有些小心思也不用怕了。嗯,有了按脫和嚴忠範,雖然兵力足夠了,但最好還能從濟南這邊派些人過去,減少糧草壓力……

這時,他看到了仍未離開的張弘範,心裡一動,將他喊住,慈眉善目地說道:“仲疇,你可願意去泰安州一探?”

第31章 起點號第401章 真正的立國第355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下第108章 義勇旅第633章 鐵血強宋 六 水陸並進第612章 共克時堅 一 大烤大考第717章 火線救援第271章 護衛 下第419章 東進:白銀貿易流第696章 親善第649章 後方緊吃(加更2/2)第407章 東海關稅同盟 上第772章 四、政體爲……第133章 傀儡第539章 出海第593章 四面漢歌第858章 鑿空 十四 三千漢甲可滅國第176章 東海法系(加更)第796章 旱地行舟第290章 亳州第801章 求和第104章 戰時經濟 二第375章 刺王第735章 敵後第74章 金口鐵廠第177章 新型火槍第702章 孤城第10章 海岸血戰第838章 江南第427章 西南駐屯軍第528章 船用蒸汽機第537章 貧民窟第602章 進擊的滕國 四第77章 即墨商路第909章 一路向南(大結局)第151章 黎明之戰 四(第二更)第532章 黑箱第681章 輿論洪流第615章 共克時堅 四 自衛反擊第801章 求和第616章 共克時堅 五 偃旗息鼓第114章 山河防線 三 75mm炮族第691章 兩廣第75章 獅吼炮第655章 童年的終結第449章 另一個世界:解放羅衛(七月快樂,求月票:)第111章 外交攻勢 下第218章 賣官 下第507章 列車第114章 山河防線 三 75mm炮族第434章 南下:貿易後21章 決戰海角天涯 下第582章 黑龍江上 完 黑龍江上第362章 收穫第820章 貪婪第440章 朝貢體系的受益者第635章 鐵血強宋 完 直搗升龍第749章 再鑄鼎第214章 車間第719章 報應不爽第7章 即墨城第803章 真金西奔第747章 啊,東京開封第101章 全面動員 一後22章  追擊英格蘭號第805章 背叛第516章 文化場所第727章 窮則戰術突破第605章 李氏朝鮮 二第369章 角色反了第173章 田頃法(補上加更)第171章 走進歷史 下(感謝七月寒冰~的打賞,加更2/2)第736章 步兵炮第477章 新星級(加更)第857章 鑿空 十三 決戰(祝大家2862年快樂!)第874章 被偷家了第48章 開拓隊第429章 北上:韶窯第815章 新航路 四 海角郡 (加更)第345章 千里路第485章 反封建對策第831章 熱那亞的崛起 三 羅薩第695章 匡扶宋室第451章 北印度洋環流第18章 秋季第556章 沙漠風暴 四 澳門第618章 共克時堅 七 自力更生第830章 熱那亞的崛起 二 吉伯林第894章 內鬼後3章 干涉第196章 是時候結束這場鬧劇了第294章 無邊無際第555章 沙漠風暴 三 小試牛刀第50章 城陽工業區 上第640章 大戰第892章 遲疑第604章 李氏朝鮮 一第426章 野戰合成營第215章 鍛造第15章 海洋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