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做樣子的淨零路徑 看看就好

(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發會於日昨公佈臺灣溫室氣體(GHG)總排放量於2050達淨零路徑,淨零表示屆時臺灣來自各管道GHG排放量正負抵銷後需爲零;既是如此,GHG排放量如何由當前開始、逐年、階段性至2050、正負抵銷後邁向目標年爲零?進而,2050後如何持續維持正負抵銷爲零之GHG總排放量?

然GHG階段性達淨零目標卻需至今年底方能公佈,國發會既無法掌握處於起步階段負碳技術之進展、亦無法確保風電再生能源設置及供電的穩健,更未見任何可行減碳政策規畫,引導各管道有效降低GHG排放,沒有GHG階段性排放目標又無政策引導,僅隨機列舉運具電動化、鍋爐汰換、資源循環及電網與儲能等手段及預算,國發會真以爲只要洋洋灑灑將看不見盡頭時間點的能源配比列出,屆時淨零就會自動達成?

2050達淨零並非臺灣自我要求,而是國際潮流下不得不爲,因此方向是國際壓力下的產物。既然臺灣接受此一方向,就要爲如何就此方向制訂明確年度或階段性GHG減量目標,經由相關政策之制訂,針對GHG排放個人及農工住商等部門,鼓勵減排及採行低碳作爲或處罰排放行爲,各部門在相關政策引導下方得以呈現有效減量作爲。國發會尚需評估每一項作爲可能的GHG減量成效,如此纔是由方向、目標、政策而至措施、由上至下首尾一貫的完整規畫。

以運具電動化爲例,預計至2030年花費1683億元補助轉換,姑且不討論採補助(而非強制要求)之合理性,國發會可有掌握此一作爲下GHG排放將降低多少?鍋爐汰換亦然,否則怎知8年花1280億元是合理?這些花費並非3、5萬元,8年要投入的是9000億元,卻都是想當然爾的作法、不用評估、不用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國發會顧名思義是規畫國家發展的部會,公佈影響國家未來近一個世代的重大能源走向及影響經濟發展的重大方針,但卻完全未見專業的呈現。此一路徑預估臺灣未來每年電力需求成長約爲2%,而國際能源署則預估全球至2050則是減少4%,國發會也大膽設定了與國際能源署相同之電力來源,凸顯至2050電力有高達60%-70%來自靠天吃飯的光電與風力再生能源,不知臺灣有何先天優勢,電力需求的增加可在不用核能之情況下,將2/3比例投注於再生能源上?

政府早於2016已宣示至2025的能源配比中的再生能源要達20%,眼見再3年就到期,目前再生能源勉強僅達6%:當前再宣示一個更遙遠未來的能源配比目標,且告知「下一任政府來做比較合適」,這一任都不須爲2025未達標負責,下一任哪須執行2050目標!國發會其實已清楚告訴大家,此一路徑是順應時勢要求、做做樣子、大家看看就好、不用當一回事!

(作者爲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