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家庭中爸爸竟然比媽媽更焦慮!背後的原因令人震驚……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被網上的一組數據震驚到。
最新發布的《2024家庭教育藍皮書》研究顯示:
焦慮問題在爸爸中更爲普遍。
最初看到這個結論時,整個一迷惑臉。
越往下看,越忍不住贊同。
有專家分析數據背後的原因:
爸爸在掌控孩子的教育方向,和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發展方面的控制慾,比媽媽更強。
簡單說,爸爸平時參與的養育活動較少,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夠了解。
導致對孩子的能力和未來,有了不切實際的認知。
想象中的認知和真實的現狀一對比,就容易有心理落差。
自己的娃,不但超越不了迷之自信的爹;
未來好像也大概率沒啥大出息,實現不了娃他爹“網文、遊戲之我生了個娃,一路逆襲,打臉升級,讓我做了個便宜老爹”的美夢。
於是,失控感就產生了,壓力和焦慮也來了。
用進行實驗調查的專家的話解說:
父親焦慮的背後,是由權威性帶來的更強的控制慾,更高的學業期望。
對於這種現狀和心理,@博主天賦一餅的總結非常到位:
爸爸們道理全懂,但做得太少,卻又想得太美。
李玫瑾教授曾說:“家庭教育中,教,在養之後。”
養的過程中,參與得多,教的結果中,失控和落差自然也會變更少。
你的孩子,不需要被“雲養大”
知乎上,一位爸爸向網友求助:
他說,兒子出生時,正逢他工作升遷調動,新的工作地離家開車兩小時左右。
但孩子太小,他捨不得離開。
可考慮到要爲孩子提供更好的經濟基礎,孩子才滿月,他就去了外地。
因爲工作忙,他平時只能從妻子發的視頻中瞭解孩子的成長。
工作太累,有時候甚至兩三個月才能回去看看兒子。
想兒子了,就看看照片。
而且因爲覺得妻子一個人帶孩子辛苦,他每次回家,不顧還有工作,都要主動抽出一點時間,幫妻子帶一會兒子。
可妻子和兒子都對他有怨言。
兒子上了初中後,他的工作調回家所在的城市。
他回去後,卻發現兒子變了很多。
因爲發現兒子成績不好,他經常苦口婆心地勸兒子好好學習,沒想到他兒子不但不聽他的,說得急了,還對他惡語相向,有次他氣急了打了兒子幾巴掌,兒子居然想還手。
雖然他知道,兒子之所以變成現在這樣,是因爲妻子對兒子太驕縱,但考慮到妻子帶娃多年的艱辛,也不忍責備。
但他很擔心,兒子繼續這樣下去,可能就廢了。
一想到自己這麼多年在外辛辛苦苦打拼,都是爲了給兒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兒子不但不感恩,還對他有敵意,他很痛心,只能向網友求助。
看完他的描述,我腦海中瞬間勾畫出一個爲了家庭在外艱難謀生,奔波多年,添了華髮,多了皺紋,佝了身軀的老父親形象。
直到看了評論區一位網友的回覆:
我也是一個爸爸,我們情況類似。
但我和孩子之間,沒有出現你們的問題,你可能覺得我在炫耀,那我告訴你:
首先,你去外地工作,並不是爲了孩子,只是源於你自己的職場追求。
請不要用都是爲了孩子好,進行情感綁架!
我在工作離家時,一直在告訴兒子,爸爸想追求更好的事業,我希望自己努力的樣子,可以成爲他的榜樣。
當然,這不是我單方面的決定,而是和妻子以及家人商量後的一致結果,而且我也在用真實的行動,表達對妻子的虧欠。
其次,即使回不了家,信息這麼發達,你完全可以用空閒時間給兒子發個語音,或聊會兒視頻。
而不是盯着孩子的照片,自己感動自己。
我在外工作時,每天都會和兒子視頻。
有時,看到公司樓下的花開了,和同事打球輸了,都會隨手分享給孩子,雖然我人沒有陪在兒子身邊,但我的愛和陪伴卻從未缺席。
再者,你不是幫妻子帶孩子,你只是在盡你自己的養育職責,關鍵還盡得不到位。
我每次回家,都會盡可能多分擔妻子的養育任務,而不是把我本該承擔的養育任務,說成是幫她帶孩子。
最後,你暗戳戳地,把兒子青春期出現的正常問題,和兒子不符合你想象和期待中的那個兒子形象的原因,歸咎到你妻子不會教孩子。
還要大度地表示,你不介意。
卻沒有想過,如果不是你的妻子,用心養育一個被父親“雲養大”的兒子,可能他會成長得更糟。
我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會提前學習和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身心發育問題,並和妻子及時探討,及時糾正。
我也很體諒妻子的艱辛,對她的關心和陪伴絕不少於孩子。
因爲我知道,她的付出雖然看不見,但她纔是我們這個家真正的功臣。
讀完評論,只想說,這個回覆太人間清醒了。
孩子不是突然出現問題的,是養育的人出了問題,孩子才一點點變成這樣的。
真正的養育,是父母同一步調,共同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
正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所說:“孩子的優秀,浸透着父母共同的汗水。”
不怕父親的缺失,怕的是父親養育的缺失。
養育孩子,不是父愛如山,像個符號一樣一動不動,而是參與到細水長流的養育中,一點點滋潤進孩子的成長和變化。
爸爸不擺爛,孩子更優秀
我的一個學生,小時候是留守兒童。
直到上了初中,父母才從外地回來。
一開始,他和父母的關係,尤其是父親的關係,非常糟糕。
後來有一次,學校組織了一場活動——請爸爸寫一封信給孩子。
那次之後,他們父子之間找到了一種新的、默契的溝通方式。
爸爸有想對兒子說的了,就寫信給孩子。
最開始的一學期,他兒子幾乎都不回覆。
但看到爸爸一直在堅持,孩子也繃不住了,偶爾也給爸爸回幾個字。
在爸爸的修復下,父子倆人的關係越來越緩和,孩子有話也開始和爸爸溝通了,隨之而來的青春期,也幾乎是安然度過。
哪有無可救藥的孩子?不過是我們作爲父母的,沒有教會他怎麼去表達和溝通愛。
很喜歡武志紅的那句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
想要收穫美好的親子關係,就先和孩子持續地建立深度關係。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也寫道,父親廣泛地參與孩子的生活,比如孩子成長中的各種活動,並對孩子的教育有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中會更成功。
但在真實的生活中,源於父權社會和大家族的傳統固化思想和社會模式,父親在親子互動和親子教育中的參與度很低。
有數據研究顯示,父親陪伴孩子30分鐘以內的,達46.28%。
而母親陪伴孩子30分鐘以上的,佔比有91.91%。
有心理學家認爲,孩子的成長要經歷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
在孩子的成長初期,心理胚胎的發育生長更多源自母親的照料。
但當孩子成長到某一階段,比如需要培養自我認同的時期,就需要通過父親的養育,幫助孩子在心理上脫離母親。
也就是說,孩子的真正長大,需要父親幫助減掉“臍帶”。
而爸爸多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會有哪些好處,文章《親子互動中父親功能的社會學分析》中總結過:
1、父親更多參與養育中,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父親作爲模範和榜樣,可以讓孩子進行觀察和模仿。
2、父親在兒童情感培育中的依託功能
父親作爲情感中更堅強和堅定的力量,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情感社會化輔助,也能讓孩子在長大後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3、父親在兒童意志發展中的強化功能
意志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父親性格中的堅強,可以幫助孩子形成經歷挫折和失敗時的強大意志。
總之,爸爸這一角色,讓孩子的養育中,不止出現媽媽一種聲音。
像培養孩子一樣,培養孩子爸爸
既然爸爸參與養育的好處這麼多,那怎麼能鼓勵爸爸們行動起來呢?
這不得不提到網上看到的一個很有趣的討論。
有網友問:爲什麼沒有男性心理學?
有網友笑答:據說男性心理學屬於兒童心理學,他們的要求只是哄一鬨。
評論區有很多網友表示贊同:
你拿出哄兒子的1/2,他都能帶娃到腳底冒煙;
把給孩子的甜言蜜語分一點邊角料給孩子爸,他比孩子還相信你誇他的是真的;
我一般都用那句“算你厲害”拿捏娃他爸,一拿捏一個準;
親身體驗過了,是真的好哄。
看完這些評論,只想說:以前我不屑一顧,現在我逐幀記錄。
雖然是玩笑,但仔細一想,好像確實如此。
就像最強大腦科學評審員Dr.魏所說的,培養爸爸和培養孩子是一個道理。
他認爲很多母親容易陷入“守門效應”,守着養育孩子的門,不讓孩子爸爸碰。
這倒不是說,當媽媽的太過強勢。
而是在普遍生活中,很多爸爸的笨手笨腳、毛手毛腳,不但沒有在媽媽養育孩子時提供更多幫助,反而拖了不少隱形的後腿。
但其實,有些爸爸就像大孩子一樣,你越嫌棄他做得不好,越不給他機會練習,他就會越來越擺爛,最後,要麼成爲“消失的爸爸”,要麼突然“詐屍型育兒”。
然後,在某個午夜夢迴,孩子長大,突然發現孩子怎麼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樣,出現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研究中出現的失控、焦慮、壓力。
所以媽媽們,對爸爸帶娃,可以多鼓勵,多支持,多嘗試,少指責,低期待。
當然,媽媽還可以把這兩件事也“丟”給爸爸:
1、讓爸爸陪孩子玩一玩
從養育角度來看,母親的互動,一般圍繞照料,而父親的互動一般涉及玩耍。
那媽媽們就可以讓爸爸們多陪孩子運動、玩樂。
不僅可以增加親子互動,爸爸的運動和玩樂時的專注、粗線條,還能幫助孩子減壓、培養韌性。
2、讓爸爸陪孩子聊一聊
網上有一個段子。
一個媽媽因爲孩子寫作業不專心,向大師求助。
大師建議她在孩子寫作業時念經文。
經文太長,一念三個小時,唸完就不想說話。
堅持了一段時間,孩子寫作業也專心了,考試成績都提高不少。
媽媽覺得果然心誠則靈。
但網友們的火眼金睛卻發現:真相其實是,媽媽在孩子寫作業時,閉上了嘮叨的嘴。
孩子的養育中,有時候說得越多,錯得越多。
所以對於孩子,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建議可以讓爸爸多陪聊。
有時候適可而止的溝通,反而能起到恰到好處的效果。
作家餘華說:“一個人成長的經歷,會決定其一生的方向。一個人長大後的所作所爲,都只是對這個最基本圖像的局部修改,而圖像的整體,是不會改變的。”
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共同養育,就是在形成孩子生命的初始圖像。
育兒是一條修煉之路,道阻且長。
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推出的《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認證培訓》課程,一直致力於給父母提供更好地養育指導。
希望所有的爸爸和媽媽,都能和孩子雙向奔赴,共同成長,讓養育成爲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