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聾人騎手的世界,大學師生聯動各方爲他們拍了一部紀錄片

在中國,有1300萬註冊外賣騎手,其中有5到8萬是聾人,他們穿梭在城市,每天近百次與商家和消費者接觸、在線交流,由於聽不見、說不出,他們無法通話交流。

這週末,以四位聾人外賣騎手爲主線的紀錄片《請勿來電》上線微博、B站、抖音等平臺,這個特殊羣體的工作生活真實地向公衆敞開。

與絕大多數影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紀錄片誕生於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師生的學術研究過程,並且吸引了全國21所大學上百位師生和社會志願者,無償協助拍攝、製作。

紀錄片《請勿來電》總共分爲4集,總時長約1小時,預告片和正片正在陸續上線。

濤濤,一位從小失聰的聾人騎手,卻是排名第一的外賣單王……網絡上,現實中,不信,是濤濤見過最多的一種聲音……第一集《單王》,主角濤濤一亮相,打破了公衆對聾啞羣體的刻板印象。

隨後的幾天,曾參演舞蹈《千手觀音》的女騎手婷寶,師徒關係的魏哥、徐叔,小情侶阿保、阿鳳,他們的故事將陸續跟公衆見面。

影片表達質樸,卻能引起很強的共鳴,有人爲他們不平,有人受到了激勵,也有人憂心他們的未來。

觀衆 莊女士:我也收到過聾人外賣騎手的短信,但我可能都會比較理解,但沒有想到,可能還會有一些刁難呀,或者是說(記者:替他們感到委屈)對!

觀衆 周同學:其實我之前並沒有意識到,外賣騎手裡有一部分聾啞人,通過這個影片也發現,這些騎手他們都在很努力地生活。他們活出了非常精彩的自我。

觀衆 曹先生:外賣員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的生活可能通過這樣的影片,更深層次地瞭解。這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也會老,他們老了以後怎麼辦,確實應該關注。

其實,這部紀錄片《請勿來電》是學術研究的“周邊產品”。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孫金雲帶領研究團隊,在全國進行了大範圍的聾人騎手研究,一對一線下采訪了40多人,並對300多位聾人外賣騎手進行了連續三輪的問卷調查,目前正在對數據進行分析。

“這個研究關注的是,在互聯網平臺出現以後,靈活用工這樣一種組織形式,對於那些少數羣體帶來的職業公平究竟是怎樣的。”

孫老師說,“簡單一點講,什麼情況下面,對於聾人,包括更大範圍的殘障人士,纔是真正的公平?”

紀錄片製作同步開展,多所院校的手語翻譯志願者參與對話,上海戲劇學院的志願者支持了影片製作,上海音樂學院師生擔任聲音指導……21所大學的上百名師生和社會志願者接力,各顯神通。

爲主題曲填詞的“外賣詩人”王計兵,就是其中一員。

王計兵說,聾啞人也是外賣員羣體的一員,得知有這樣一個團隊在關注他們,他特別感動。

“咱們這個團隊就像一個雪球,剛好滾到了我,我就變成其中的一片。但滾上來之後,立刻自我產生懷疑,我想我可能是一粒鹽。寫歌詞和寫詩歌真的不一樣,也是我寫的最艱難的一首詩歌。”

首映當天,有人提問主創團隊:紀錄片發佈之後,還有什麼?

作爲製片人,復旦大學的留煜棋同學這樣回答:“更多時候,不是追求‘接下來還要做什麼’,而是共同的使命感召下,一個靈魂點燃另外一個靈魂的過程。像接力棒一樣,你把這個棒交到別人手上,我們希望是,這個棒,能交給更多的人。”

(原標題爲《21所大學100+志願者接力協作,聾人騎手紀錄片<請勿來電>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