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老街屋」特展 手繪圖看百年建築特色
老鬆國小學童參觀展覽,共同完成木製街屋模型。(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提供/張芷瑜臺北傳真)
一探街屋建築風貌,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4日起至明年1月8日舉辦「走進老街屋」特展,現場以展板與縮小模型,介紹從清代、日本時代、戰後到現代的街屋演變史,鄉土教育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現場還設置動手體驗區,可讓小朋友親手搭建街屋模型。
張欽鵬表示,「走進老街屋」特展分爲六大項,以展板與縮小模型爲主,藉由手繪建築作品,介紹「清代的街屋與河港聚落」、「多元的街屋空間」、「街屋的外觀-亭仔腳、騎樓、牌樓厝」、「日本時代的洋樓型街屋」、「日本時代的木造街屋」、「日本時代的轉角型街屋」,讓民衆進一步認識各時代不同種類的「街屋」型態。
現場也難得展示臺北城內衡陽路(日本時代的榮町)三葉莊模型、大稻埕迪化街乾元行模型,萬華剝皮寮長壽號紅磚街屋模型,以及艋舺日式街屋模型等,其中雖然有些街屋已不存在,但透過模型與建築空間繪製圖,重現當時建築的風貌。
張欽鵬表示,爲加強學生對在地歷史建築的認識,此次與「木也建築學堂」共同策畫「走進老街屋」特展,藉由親手繪製的各式臺灣街屋建築透視圖,讓民衆瞭解街屋建築自清代至日本時代,在街道、聚落與都市中的發展,展覽自12月24日起至明年1月8日止,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現場還設置動手體驗區,可讓小朋友親手搭建街屋模型。
策展人「木也建築學堂」徐逸鴻說明,街屋就是與街道相鄰的建築,以往利用街屋組成商店街,併兼有居住、作坊、倉儲等功能,多功能的街屋充分展現傳統建築智慧,從清代到日本時代、戰後以至於現代,各有不同風貌,延續百年的建築與空間傳統,如今仍影響着許多臺灣人的生活。
徐逸鴻也說,街屋前方所附帶的亭仔腳空間,在日本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搭配日本建築師的牌樓厝巧思,將臺灣的街屋建築藝術推向新高度,當時牌樓厝所形成的新型態街道與現代化都市景觀,也成爲臺灣文化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