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參選人皆承諾提高醫療支出 專家嘆:錢從哪裡來

前健保局總經理、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今發表新書《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邀請各領域專家參與座談會。(林周義攝)

總統大選在即,藍白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柯文哲本月接連提出醫療政見,承諾增加健康投資,要將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例提升至8%。臺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連賢明今分析,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約4600億,但錢從哪裡來?沒人願意講,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喊。臺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老人繳的保費少,使用的健保資源卻多,要如何解決結構問題,同時維持財務成長,是健保接下來較大的挑戰。

前健保局總經理、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今發表新書《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邀請各領域專家參與座談會。張鴻仁指出,數十年前,癌症是絕症、沒有心臟支架、沒有人工水晶體,民衆出現健康問題,很快就會病逝,因此即便活到90歲也花不了多少錢。如今的健保總額規模已達到8500億,健保是幾千億的問題,真正的改革,需要的是全新的思維。

面對健保危機,侯友宜、柯文哲本月接連拋出政見,承諾當選後要增加健康投資,將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例提升至8%。連賢明指出,過去光是要調高健保費,增加幾百億健保財源,各界就已吵翻天,而提高醫療保健支出至8%,需要的是高達4600億的規模,參選人現在都只是在喊,沒人說這筆錢要從哪裡來。

資深財經媒體人林宏文今拋出調整補充保費收取上限的想法,他以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爲例,因補充保費的收取設有上限,超過1000萬的收入,也只以1000萬去算,即便鴻海股息高達92億,郭臺銘的補充保費也只需繳約21萬。交通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普誠科技董事長姜長安認爲,若要從富人身上提高健保的收入,很重要的關鍵在信任,這前提必須知道政府要怎麼花錢;連賢明則認爲,光靠補充保費的收取恐怕也並不足夠。

連賢明指出,以現在的結構而言,臺灣已邁入老人社會,有工作的人口比例下降,老人則增加。然而,老人繳的保費較少,使用的醫療服務卻最多。要如何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讓結構上不要差那麼多,同時維持健保的財務成長,將是健保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

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暨醫務管理學系教授盧瑞芬表示,健保面臨的挑戰是經濟問題,「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在財務衝擊之下,疾病往往是保小不保大,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潘怡伶是乳癌患者,標靶治療費用要價超過100萬元,因自身有保險,纔有辦法治療,其他沒有保險的人,只能變賣房子、貸款來救命。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爲,健保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總額成長率不夠、總額不足,醫療服務提供者本業多在虧損,只能靠業外收入維持敬一個,也難以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即便政府推動部分負擔,也無法解決財務問題,要回歸本質,就需要增加健保的收入,提高保費。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北榮副院長李偉強直言,健保危機已經不只是健保危機,而是醫療危機,要讓執政黨認爲健保制度非改不可,這前提是要讓民衆有感。張鴻仁也向民衆喊話,任何候選人前來拉票時,建議告訴對方「你支持擴大投資健康(健保),我才投你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