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館辦錫克教慈善廚房 席地而坐享用聖餐

第三屆錫克教「慈善廚房」(Langar),數百名參加者不分種族、宗教、性別、地位與國籍,輪流席地而坐,享用免費的聖餐。(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李奇叡新北傳真)

錫克教包頭巾文化體驗,相當受到歡迎。(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李奇叡新北傳真)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聯合印度國際文化交流單位,今天在生命和平多元空間舉辦第三屆錫克教「慈善廚房」(Langar),數百名參加者不分種族、宗教、性別、地位與國籍,輪流席地而坐,享用免費聖餐,實踐錫克教義講求的「平等」,更突顯博物館尊重、包容、博愛的創館理念。

世界宗教博物館是一個跨宗教交流平臺,11月9日世界宗教和諧日,適逢創館21週年,規劃國際、跨宗教系列活動,包括:2日回佛20論壇,6日第三屆錫克教慈善廚房,11日第七屆和平詩歌大滿貫,中旬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受邀以利亞跨信仰會議。

策劃活動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國際事務副主任陳瑞琳說,「慈善廚房」是錫克教實踐平等及博愛的一種方式,這個傳統已經有550年以上的歷史,不分宗教、種姓、性別、地位與國籍,平等的提供免費素食供大家享用,人們會整齊坐在地板上一起用餐。

陳瑞琳表示,對錫克教徒來說,服務(Sewa)是一種榮譽。從廚房到外場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志工服務,分梯輪流用完餐後,多會留下來幫忙,或協助分菜、接待、整理環境等,實踐無私奉獻的教義。

館方指出,參與這場盛會的貴賓,都一起席地用餐,彰顯平等的真義,印度臺北協會(India Taipei Association)副會長卡莫•庫拉那(Kamal Khurana)更主動打飯、分菜給天主教主教團宗教交談委員會執行秘書林之鼎(Raphael Ling)神父。

因參加慈善廚房需有頭巾或是布遮蓋住頭髮,館方準備400條包頭的三角巾讓參加者使用,並安排錫克教包頭巾文化體驗。陳瑞琳解釋,錫克教徒相信造物主創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不因世俗看法改變身體的任何部位,蓄髮、蓄鬍不但是爲了敬神,也成爲教徒的信念及身分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