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大小腦”,新款“成都造”人形機器人預計年底發佈

10月8日,在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具身科技”)實驗室內,一款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智能避障、智能感知等仿真實驗測試。目前,這款人形機器人的原型機已在實驗室研發成功,預計今年年底正式發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國慶黃金週期間,多款“成都造”機器人亮相寬窄巷子、春熙路、東郊記憶等熱門景區。其中,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四足機器人產品“靈瞳”,戴上了熊貓造型頭套,與遊客們現場互動,深受好評與歡迎。據悉,這款“機器狗”上市不到1個月,目前已接到來自學校、水電站、社區等多方的預購訂單,預計近期將完成相關產品交付。

▲“機器狗”與市民互動

新技術國內領先

計劃打造“成都造”人形機器人

時至今日,機器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廣泛滲透,從商場中常見的大型清潔機器人,到物流生產線上的自動化機器人,它們的身影無處不在。爲何要追求“人形”設計呢?原因在於,人形機器人因其與人類形態的高度相似性,完美適配以人爲中心的物理世界,是被視爲最接近“全能型機器人”的潛在形態。

“近幾年,沿海地區在智能機器人研發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我們的團隊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已深耕10餘年,有經驗、技術、資源等優勢,爲什麼不造一款‘成都造’人形機器人呢?”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宣傳部部長程卿苗介紹,基於上述原因,公司於今年9月成立,依託電子科技大學和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支持與孵化,“我們要造一款依託本地產業鏈的‘成都造’人形機器人,並讓它從創新走向普及。”

程卿苗指着實驗室裡一款正在進行作業的人形機器人介紹,目前已完成涵蓋六維力反饋一體化關節、人形機器人力控制“小腦”、純視覺空間智能技術,以及“小模型+大模型”通用智能“大腦”等領域的技術積累,“這些技術都擁有國內領先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原型機已在實驗室研發成功,預計今年底正式發佈。”

“通俗來講,這些技術的疊加能讓機器人更加聰明。比如更智能,平衡感和自我感知能力更強。”程卿苗介紹,當前,儘管高性能機器人關節在工業機械臂等應用已展現一定實力,但其能量密度和力反饋等關鍵技術仍有待突破。“要實現與人類尺寸相當且動作靈活的機器人,這些核心組件的技術突破與優化仍是亟待解決的關鍵。”

▲人形機器人概念圖

以上樓梯爲例,通過上述提到的四種自主研發技術加持,讓這款機器人能清晰辨別樓梯高度,自適應完成本體運動規劃,最終做到平穩起落。程卿苗認爲,人形機器人區別於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就是通用性。“現在我們只讓它上樓梯,或者只讓它搬運、打螺絲等,但是本質上是可以一臺機器實現多種功能,適應不同的場景需求,並且越養(喂數據)越聰明。”

如何讓人工智能機器人變得更聰明?大模型帶來的變化其一是交互能力很明顯,其二則是任務拆解。程卿苗解釋,原先沒有大模型的時代,機器人每一步做什麼都需要預編程,但現在的大模型相當於機器人大腦的角色,做任務的拆解,與人進行交互。人形機器人智能水平的發展,將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術發展同步前進,這兩個技術是強相關的。

▲“機器狗”與市民互動

全新升級“機器狗”已上市

獲得學校、社區、水電站等多方訂單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不斷融入各類新興場景之中,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愈發強烈的“未來感”體驗。具身科技除了研發核心產品人形機器人外,也在研發“機器狗”。

“這是今年全新升級的一款產品,它對專業複雜地形的適應力更強了,而且擁有豐富的拓展接口。”程卿苗指着一個外形酷似“機器狗”的四足機器人介紹稱,這款名爲“靈瞳”的機器人可以搭載機械臂、通訊設備、負載裝置等,“一款機器人能滿足多應用場景需求。比如它可以負載超過20千克,升級了他的攀爬高度,讓它的山地越野能力更強。”

▲“靈瞳”

據悉,國慶黃金週期間,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兩款“機器狗”現身熱門景區,與遊客互動,備受好評。程卿苗表示,兩款“機器狗”分別是“靈瞳”和“靈瞳plus”,“我們這款小的‘靈瞳’偏向於中小學生的科創教育,可實現操控、編程、組裝等能力,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應用;‘靈瞳plus’則在工業場景使用比較多,在工業自動化中的精準操控和數據採集、應急救援中的複雜地形行走等方面展現出極高的場景適應性,可代替人類完成危險的重複性工作。”

“兩款‘機器狗’上市不到一個月,目前已接到來自學校、水電站、社區等多方的預購訂單,預計近期將完成相關產品交付。”程卿苗表示,下一步,具身科技將加快研發進度,帶領成都自研的人形機器人走進景區、園區、學校、社區、家庭等,探索公司機器人產品與廣闊城市場景的融合互動,“讓更多‘成都造’機器人走向國際化、市場化,走入尋常百姓家中。”

據悉,早在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今年,四川把人工智能作爲“1號創新工程”。程卿苗表示,“成都優質的營商環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相關產業的不斷完善,整個創新資源的整合,將開闢新的萬億級賽道。”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