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芯片和投資“卡位” OpenAI硬件生態版圖加速擴張
本報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美國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凱(Alan Kay)在1971年提出“真正重視軟件的人應該自己製造硬件”。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憑藉軟硬一體化的策略逐漸構建起蘋果的生態“帝國”。而當下,硬件與生態的課題同樣擺在人工智能領域估值最高的明星公司OpenAI面前。
近日,據路透社報道,OpenAI與半導體廠商博通、半導體代工廠臺積電達成合作,共同打造其首款AI芯片。與此同時,除了使用英偉達GPU芯片之外,OpenAI還計劃使用AMD的MI300系列芯片。消息人士稱,OpenAI已研究了多種方式來實現芯片供應多元化並降低成本。
針對此消息,《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電子郵件向OpenAI及博通、臺積電方面分別進行求證覈實,截至發稿暫未得到迴應。
自研芯片 降低單一依賴
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OpenAI最初考慮建立自己的芯片製造代工廠,但受制於高昂的成本和漫長的時間週期,轉向外部合作——無論是與AMD的合作,還是與博通、臺積電的合作,都是爲了使芯片供應多樣化,減少對英偉達的單一依賴。需要指出的是,OpenAI繼續評估潛在的合作伙伴,以增加芯片設計中的其他組件,通過開放合作增強技術能力。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作者杜雨向記者指出,OpenAI研發涉足AI芯片領域具有三個方面的必要性:一是降本增效的需求。OpenAI業務的發展高度依賴算力,自研芯片雖然前期投入巨大,但成熟期可以大幅降低採購成本,形成成本優勢;此外,自研芯片也可以更好地適配自身業務需求,提供更高效的計算能力,爲OpenAI的業務帶來效率提升。二是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OpenAI幾乎完全依賴英偉達GPU進行訓練,一旦供應商出現問題,OpenAI的業務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就像20年前華爲成立海思一樣,就是爲了避免極端情況下,在底層芯片和技術環節被“卡脖子”。而蘋果在推出首款自研芯片A4之前也一度依賴高通的處理器,自2010年起蘋果開始逐步自研芯片,從而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控制硬件與軟件之間的協同,提升了iPhone的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三是保持技術領先定位。在人工智能領域,OpenAI需要維持住自己的技術領先地位,在模型層競爭日益激烈的局勢下,如果AI芯片領域能夠獲得重大突破,無疑會穩固OpenAI在技術競爭中的市場地位。
在杜雨看來,OpenAI涉足自研芯片的最大好處是保持戰略靈活性,在擁有自研芯片的知識產權情況下,能夠讓AI技術研發更少地受制於底層算力,還可以根據競爭態勢靈活調整芯片的生產和供應。
芯謀研究企業服務部負責人、研究總監王笑龍補充分析道,對於OpenAI來說,自研芯片能夠助力募資,對於博通、臺積電來說顯然是能夠培育潛在的客戶。就在今年9月中旬,OpenAI公佈了最新的大模型GPT-o1,相比GPT-4o推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而且在數學及編程問題解決方面表現突出。隨後在10月2日,OpenAI宣佈最新一輪融資中籌集到66億美元的資金,融資後估值高達1570億美元。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在一場直播活動中透露,OpenAI的下一代大模型GPT-5訓練不順利,主要原因在於10萬張(指英偉達H100 GPU)算力集羣遇到困難。由於融資需要,於是只好祭出了GPT-o1。OpenAI方面並未就此做任何迴應,但或許可以與此相印證的是,前不久OpenAI公司CEO山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OpenAI在今年內不會發布GPT-5,目前專注於GPT-o1的研發運營。
對外投資 搶佔硬件入口
如果自研芯片是爲了解決底層的算力需求、掌握戰略主動性,那麼對外投資AI硬件相關的初創型公司,則是OpenAI構建自身AI生態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已然成熟的智能手機,還是在探索中的各類新型設備,作爲終端入口,毫無疑問將是“兵家必爭之地”,OpenAI顯然也不會甘於人後。
自2022年起,OpenAI與微軟等合作伙伴成立了一隻創業基金OpenAI Startup Fund,主要目標是投資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初創公司。據DataLearner博客統計,該基金在2023年4月之前已投資了12家初創企業。記者注意到,這12家初創企業以各類工具開發爲主,如集成開發環境工具Cursor、Anysphere、法律助手Harvey、自動記賬簿Kick、語言助手Speak、視頻編輯器Descript等,其中還包括一家由Jim Keller創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Atomic Semi。Jim Keller曾先後在AMD、蘋果、特斯拉擔任要職,帶領蘋果走向使用自研芯片的道路,並負責特斯拉AI芯片研發。
另據記者綜合公開信息統計梳理,自ChatGPT在全球“走紅”以來,多家明星級創業公司的投資隊列中也出現了OpenAI的身影,相比之前,與硬件相關或者軟硬一體的初創企業明顯增多。比如,由蘋果前高管創立的Humane公司獲得了包括山姆·奧爾特曼、微軟等的投資。Humane公司推出的配備AI助手的首款可穿戴設備AI Pin在2024年拉斯拉維加CES(消費者電子展)期間聲名大噪。不過後續因市場表現不佳,彭博社5月時報道稱,Humane正在尋求出售。除了Humane之外,當下熱度不減的具身智能領域也有OpenAI的投資佈局。
人形機器人“明星”公司FigureAI創立於2022年,今年2月時獲得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微軟、英偉達、OpenAI等大型科技公司聯合投資的6.75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26億美元。今年8月,FigureAI公司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機器人產品Figure02,能夠與人類進行實時語音對話,自主執行各種複雜任務。在此之前,FigureAI公司還與寶馬達成合作,在汽車製造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
另一家來自挪威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1X Technologies,早在去年3月就獲得了由OpenAI領投的A2輪融資,今年1月完成1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其研發的NEO機器人支持語言大模型,面向家庭服務市場。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創始院長朱克力指出,圍繞AI大模型進行終端創新,不僅能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智能化需求,還將推動整個終端設備行業創新性發展。未來是手機繼續融合AI功能應用,還是AI新設備出現替代手機成爲新一代智能終端形態,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問題。未來智能終端形態將呈現多樣化趨勢,手機和AI新設備都可能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
毫無疑問,AI領域的硬件創新還剛剛開始。一方面,傳統終端廠商都在打造自身的AI手機、AI PC等,另一方面,AI新生的硬件創新形態及功能體驗也在持續探索中。在大語言模型佔據領先位置的OpenAI顯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通過無論是自研,還是投資,搶佔入口,而這也是OpenAI建設自身AI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謙詢智庫合夥人龔斌認爲,端側大模型具備三種可能性:一種是端側原生集成AI模型,幫助用戶調用其他軟件,從而可能成爲硬件新入口;一種是將大模型作爲獨立App;另一種,將大模型接入即時通信軟件作爲Chatbot。大模型向端側轉移呈現加速趨勢,AI推理將在手機、PC、耳機、音箱、XR、汽車、機器人,以及其他可穿戴式新型終端上運行。端側大模型優勢很多,比如本地數據處理效率更高,節省雲端服務器帶寬和算力成本,對用戶數據進行更好的隱私保護,開啓更多交互新方式、新體驗等。基於此,OpenAI在硬件及生態建設方面的動作值得行業持續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