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10年翻倍 她抗癌成功3年迎來2新生命

奇美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康介乙指出,10年來子宮內膜癌增加1倍。(曹婷婷攝)

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對於預後至關重要,最常見症狀是異常陰道出血,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增多、骨盆腔疼痛、異常的宮頸抹片檢查或腹部不適。圖爲示意圖,非新聞人物。(曹婷婷攝)

臺灣過去10年子宮內膜癌病例增加1倍,成爲女性健康隱憂。臺南1名37歲女子結婚多年不孕,透過人工生殖想求子,檢查才發現罹子宮內膜癌第1期,懷抱求子夢的她不願摘除子宮,接受高劑量口服黃體素治療及子宮內膜搔刮術,確定沒癌細胞後,2020年底植入胚胎懷孕,3年後又自然懷孕,今年初全子宮摘除避免復發。

奇美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康介乙指出,由於晚婚趨勢和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增加,未生育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機會顯著上升,臨牀結果證實保守治療保留生育能力,在完成生兒育女後再做更積極的治療,預防復發是可行的 。

他說,子宮內膜癌目前患者年紀以50至59歲佔大宗,約3成左右,至於40至50歲以及50至60歲比例各約在1、2成,但門診遇過最年輕的是20幾歲女性,月經沒來不以爲意,檢查發現內膜已異常變厚。

他說,子宮內膜癌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女性,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也會使得子宮內膜癌罹病率上升,此外,賀爾蒙失調、遺傳基因、多囊卵巢綜合症、早來初經、太晚停經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康介乙說,由於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生活方式(如晚婚、晚育)改變,罹患子宮內膜癌病例上升在過去10年尤其明顯,預計到2044年,病例數量將增加約50%。他說,因爲子宮頸癌抹片長期推動有成,這幾年反而很少看到子宮頸癌患者,而子宮內膜癌部段攀升,但卻被忽略,值得重視。

他呼籲,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對於預後至關重要,最常見症狀是異常陰道出血,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增多、骨盆腔疼痛、異常的宮頸抹片檢查或腹部不適。

他說,停經後的異常出血是一個指標,通常一有症狀,檢查多爲子宮內膜癌第一期,預後成效佳;但對於還有月經的女性,他說,如果經期有異常都要多留意,像是突然量增加、月經量來很久,或是兩次月經中間突然異常出血,他也建議,月經乾淨後可到婦科檢查,這時候檢視內膜厚度最準確。

康介乙指出,去年國際婦產科聯合會(FIGO)對子宮內膜癌的病理分期較以往更精細,特別是將分子檢測納入分期中,能更精確制定每一分期和不同細胞類型治療方案。從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根據病人病況更精確預測預後,助病人選擇適合輔助治療,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