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發生率難再下探 專家建議「抹片、HPV檢測並行」

臺灣癌症基金會邀請專家共同討論,建議篩檢政策納入HPV檢測。(鄭鬱蓁攝)

子宮頸癌曾經是臺灣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推動抹片篩檢及風險族羣疫苗施打後,臺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每十萬人口7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降至每十萬人口4人仍有距離。專家表示,國內研究發現30歲以上女性仍有將近290萬人篩檢頻率不足,導致發生率難再下探,建議轉型爲「以HPV檢測爲主」,以提高整體的篩檢效率。

臺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賴基銘表示,基金會邀請公共衛生、婦女醫學、婦癌、病理與細胞學等領域專家集思廣益,與會專家認爲面對HPV疫苗接種逐漸普及,因HPV感染所引發之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將大幅下降,以子宮頸抹片爲主的篩檢策略也需要儘早調整,逐步轉型爲「以HPV檢測爲主」,以提高整體的篩檢效率。

臺灣臨牀細胞學會王業翰監事,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解剖病理科醫師表示,臺灣女性從35歲以後,子宮頸癌發生率會隨年齡逐步升高,建議每3年公費抹片篩檢一次,但是,國民健康署2021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36歲以上且超過6年未篩檢的女性接近290萬人;而依國健署政策3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抺片的30-69歲女性僅約5成左右,顯示抹片政策的保護網出現破口。

東亞婦癌研究團體賴瓊慧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2021年臺灣罹患子宮頸癌的20至29歲女性共41名,其中高達87.8%不曾接受抹片檢查,都是因症狀就醫後直接切片而確診,顯示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僅要關注目前公費補助的30歲以上女性,年輕女性的篩檢也值得重視。

臺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鵬惠說明,超過9成的子宮頸癌與HPV長期感染有關,正常細胞從感染到轉變爲癌細胞,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抹片主要檢查子宮頸細胞是否發生癌變;HPV檢測可以偵測婦女是否感染高致癌型HPV病毒,提早對癌前病變的高風險族羣發揮「吹哨」的警示作用。如果HPV檢測評估爲高風險族羣,特別是HPV 16、18、52、58、33型者,後續應強化追蹤與治療流程,避免等到抹片發現癌症才處理。

臺癌舉辦的專家會議參考澳洲與新加坡等國際成功經驗,提出臺灣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轉型的短期計劃建議:25-29歲予以抹片檢查;3年內有做過抹片檢查者,每3年一次HPV篩檢或抹片檢查;30歲以上未曾篩檢者,建議同時接受HPV篩檢與抹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