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導自演”博流量,要“制”更要“治”
□方海
近日,一男子在某社交平臺自稱開價5元出讓上海早高峰地鐵座位的消息引發關注。有媒體從上海軌交警方獲悉,“5元賣座”系該男子自編自演,目前該男子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家境貧寒的弟弟輟學賣蘋果供哥哥上大學”“被親生父母拋棄的農村女孩跟着養母艱難生活”“外地女攤主擺攤被本地人欺負無法做生意”……誰能想到,這些都是有“演員”、有“劇本”的虛假擺拍視頻。當流量與廣告收益掛鉤,“眼球情結”就與“營銷心態”結成了同盟,於是,原本記錄生活的視頻、原本只是“隨手一拍”的路人視角,也變成了唯“買家”需求“馬首是瞻”,怎麼離譜怎麼編,怎麼新奇怎麼來。假事件、假故事、假人設,什麼都是假的,只有流量是真的。一些人花樣出盡,把網友耍得團團轉,把網絡輿論攪得烏煙瘴氣,自己則賺得盆滿鉢滿。
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爲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自導自演式造假是整治重點之一。在這種高壓態勢下,仍有人頂風作案,可見態度之猖狂。網絡並非法外之地,流量能帶來利益,背後也有沉甸甸的社會責任,一味爲了吸引流量、“漲粉”而不擇手段,也必將受到流量的反噬、法律的嚴懲。
在流量爲王的互聯網經濟中,個別自媒體爲了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不惜犧牲內容的真實性。在平臺的推送上,成了“熱點”,而視頻拍得“有鼻子有眼”,使得公衆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僞。這一過程中,平臺必須負起責任。炮製吸睛的爆款短視頻,也命中平臺算法邏輯,什麼新奇推什麼,進而獲取巨大經濟利益,這是自導自演、擺拍造假的核心邏輯。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還在進行中,網絡平臺更要自查自糾,始終在健康的軌道上前行。
個別自媒體“魔高一尺”,那麼社交平臺就要“道高一丈”,不僅要以最新規則來規範自媒體內容創作,還要升級技術手段,對存疑有待覈實的視頻進行標記,對虛假內容進行標註,以防造成惡劣影響。同時對於那些未註明虛構又刻意利用虛假擺拍獲取流量的,要毫不手軟地給予封號處理,以防其繼續興風作浪。
不能網絡越發達,我們卻離真相越遠。“自導自演”博流量,要“制”更要“治”,讓流量生意的算盤永遠打不響。如此,我們的網絡空間方能愈加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