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規模超千億!上海國投公司與科創集團聯合重組

一家資產管理規模超過千億元的科創投資平臺即將誕生。

據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國投公司”)官方信息,4月16日,上海國投公司與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科創集團”)實施聯合重組。重組後,袁國華任上海國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在聯合重組暨領導班子調整宣佈會議上,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爲表示,實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重要內容。

4月17日,根據上海科創集團消息,袁國華去往上海科創集團調研。袁國華表示,上海國投公司與上海科創集團實施聯合重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推進國資平臺和國資基金聯動改革的一項戰略性、基礎性、牽引性工作,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樹立大局意識,把握新定位、踐行新使命。

“雙方儘快成立聯合重組工作專班,形成‘施工圖’‘作戰圖’,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平穩運行,保證戰略意圖不斷不亂,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服務和融入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袁國華說。

根據上海臨港(600848)公告,袁國華,1966年生人,現年58歲,1986年參加工作,曾任職於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2015年9月至2023年12月擔任上海臨港董事長;調任前,擔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黨工委副書記,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我在工作中經常感受到‘二八法則’——部分效率高的投資,帶來可觀的稅收、產值、GDP;但大部分的投資都是很基礎的,屬於‘八’的那部分。”在3月兩會會場上,袁國華認爲,不能因爲基礎投資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就認爲它是低效的,因爲其往往起到“底板”的基礎作用。在袁國華看來,必須要避免的是過度投資、過剩投資,“很多新興產業發展,從不足到成長再到成熟,整個過程非常快,以至於很多人一哄而上,形成了很多無效投資,要因地制宜、有選擇地推動發展”。

澎湃新聞注意到,兩大國資集團聯合重組後,上海將誕生一家新的科創投資平臺,資本管理規模超過千億元。據證券時報,聯合重組後的公司名稱爲上海國投公司,科創投集團依然保留,由原來的上海市屬國資一級公司變爲二級公司。

官網資料顯示,上海國投公司是經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由上海市國資委出資並直接監管的大型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公司,註冊資本人民幣100億元。

上海國投公司立足於服務國家戰略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要經營業務包括:實施國有資本戰略性持股管理和資本運作,承擔市場競爭類重大產業項目投資,開展市場化、專業化股權投資基金運營。

2022年,上海國投公司發起成立上海國資母基金,並擔任管理人,基金目標總規模500億元,首期規模200億元,重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市重大任務,加快國資佈局優化和戰略性產業培育,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上海國投公司還與中國國新、誠通混改基金等多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了上海國資國企綜改試驗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上海綜改基金”),首期目標規模人民幣50億元。上海綜改基金服務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投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

上海科創集團成立於1992年,是上海國有獨資市屬一級企業。作爲上海唯一以早期創投爲主業的國有核心投資平臺,上海科創集團管理着上海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上海市融資擔保專項資金。

上海科創集團主要業務聚焦創投基金投資與管理、重大戰新項目投資與管理、市場化直接投資、融資擔保服務等領域,重點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領域,投資培育了中微公司、上海微電子裝備、盛美上海、中芯國際、南模生物、翱捷科技、安路科技、萬達信息、積塔半導體等一大批“卡脖子”領域硬核科創企業。

至2022年底,上海科創集團下屬上海科投、上海創投、浦東科創集團等6家2級公司及34家3級公司,集團總資產839億元,管理資本規模1200億元,參股創投基金162家,參股基金投資項目2000餘家,投資培育上市企業近200家,其中科創板上市企業88家(佔科創板上市總數17%),科技金融累計服務科創企業12000餘家。此外,成立市場化基金管理平臺—海望資本,管理規模1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