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者:林樵鬆到死才知道,魏若來和他水火不容,另有隱情

《追風者》是由姚曉峰導演, 翁良平編劇,王一博、李沁、王陽、張天陽、高露、王學圻、楊昆、蘭西雅等人主演的電視劇。

在劇中,林樵鬆到死才知道,魏若來和他水火不容,另有隱情。

劇中有三個人物耐人尋味。

論聰明才智,三人各有千秋,都是業界的翹楚人物。康爺不算,這是個十足的小人,虞世清、孔夫人不算,這種人越聰明,越善於巧取豪奪,古話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意思是不除掉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指得就是康、虞、孔這類人。

這三人是誰呢?

第一個是沈圖南。沈近真勸沈圖南與她一道投奔蘇區,沈圖南說,“不,我對國民政府仍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國家會好起來的。”事實是隻要裙帶關係嚴重,有法不依,結果便事與願違。比如虞世清、孔夫人之流無法無天,沈圖南有辦法嗎?沒有。

沈圖南的說法有點自欺欺人,或者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沈圖南是大才。處事公正,爲官清廉,人品沒得說。

第二個是林樵鬆。

如果說沈圖南是濁世的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林樵鬆則是不黑不白,又黑又白。

林樵鬆不貪財,有抱負,也想通過自身的努力使國家變得更好,自許是個愛國者,可是他委身於康爺,爲虎作杖,卻口口聲聲說是爲了國家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那麼,爲什麼說林樵鬆到死才知道,魏若來和他水火不容,另有隱情呢?

第三個便是魏若來。

三人有一個共同點,都說爲國家好,但在本質上有區別。

林樵鬆的所謂“愛國”,心中沒裝過老百姓。老百姓過得好,國家必然好。老百姓過得不好,民怨如沸,國家又怎麼好得了?

沈圖南心中有百姓。但是他是有條件的,當廣大老百姓的利益與權貴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沈圖南就妥協於後者,置老百姓的利益於不顧。比如在“僞幣”、“發國債”這兩件事情上,眼見無數百姓因孔夫人暗箱操作而傾家蕩產,他選擇了沉默,並找人背鍋。

魏若來則與兩人截然不同。他堅持以老百姓的利益爲依歸,認定老百姓的利益與國家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沈圖南也好,林樵鬆也罷,他們所說的“國家利益”並不是真正的國家利益。

老百姓是國家的主體,絕不是孔夫人虞世清康爺這些達官貴人。

一位歷史學者說,“春秋時期,齊桓公欲圖霸業,問謀士該怎麼做才能實現。管仲說,讓齊國的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人盡其才。當別國的百姓都羨慕齊國的百姓,天下人都願以做齊國人爲榮時,霸業可成。”

果不其然,別國的百姓不遠千里,拖家帶口地遷往齊國,爭做齊國人,齊國人才薈萃,上下一心,齊桓公最終成就霸業,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魏若來和林樵鬆水火不容的分歧就在這裡,林樵鬆從來沒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眼裡,裝在心上,他是假愛國,而魏若來是真愛國。

林樵鬆到死才知道,醒悟嗎?

林樵鬆對魏若來說過這麼一席話,“你聰明,有才華,沈圖南器重你,你一心一意地跟着沈圖南在國府央行工作,事業可期,前途一片大好,你幹嘛要做地下黨,要投奔蘇區。”

於此可見,林樵鬆的思想認識還是過去的那一套“學而優則仕”、“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爲老百姓謀幸福的念頭都沒起過,他怎麼可能醒悟呢?

有一句話說“不要因爲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爲什麼出發”,沈圖南因爲走得太遠而忘掉了一些初衷,林憔鬆則從出發起就沒想過要爲老百姓謀幸福,而魏若來念念不忘的是老百姓,爲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殫精竭智,不遺餘力。

而這便是魏若來與林樵鬆水火不容的隱情吧?

國民政府最終敗亡,林樵鬆與其同沉沒,不正是心中沒有老百姓,民心向背的結果嗎?

以上是筆者根據劇情的分析。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