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習近平訪歐 — 塞匈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布達佩斯總統府同匈牙利總統舒尤克舉行會談。圖/新華社

繼法國之後,習近平訪問了塞爾維亞與匈牙利兩國。

早在1999年,由於南斯拉夫內戰,北約在美國的領導下,未經聯合國授權,持續轟炸了塞爾維亞78天,造成了重大的傷亡。同時中國駐塞國大使館也被殃及,還造成了三名中國記者身亡。今年5月7日又剛好是此一事件的25週年,這也是習近平到訪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塞國對於上述轟炸事件難以釋懷,因而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關係都格格不入,故相對與中俄兩國日益親近。故早在2013年就接受中了中方的「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了從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到塞國首都貝爾格勒的高速匈塞鐵路,全長352公里,時速將達每小時200公里。

這是一項極爲成功的旗艦項目,自2022年起,塞國境內路段已大致完工,之後還要南延經過北馬其頓直至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出海,由於匈、塞兩國以及北馬其頓都是內陸國,其意義重大。

再加上,在新冠疫情期間,塞國缺乏醫療資源,因而向北京求助,獲得中方提供大量呼吸機與疫苗等支援,讓塞國安全度過難關,因而對於中方感激涕零。以至於此次在習近平到訪時,塞方以最高規格迎接,除塞國戰機升空護航之外,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親自率政要前往機場接機,陣容極爲龐大,首都貝爾格勒佈滿了中國國旗,真誠歡迎之意,溢於言表。總統武契奇還曾多次聲稱「臺灣是中國的」,而習近平則以不承認科索沃來回報,因塞方視科索沃爲其自治省。

在匈牙利方面,由於匈國有過半民衆信奉羅馬天主教,因而生性趨於保守,自2004年加入歐盟之後,使得大量年輕精英份子出走,導致匈牙利總理奧爾班 (Viktor Orbán)曾公開表示,要走向「非自由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才能發揮治理效能與促進經濟發展。

最近匈國政府通過法律,限縮公民的自由,比如對於LGBTQ等族羣的行爲加以限制,還有司法體系與媒體等。儘管匈國舉辦公開選舉,但由於執政者的作爲不透明,被歐盟視爲不符民主原則,雙方屢屢產生齟齬。

因而匈牙利轉向中俄兩國,匈國乃首個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盟國家,以至於中國投資大量涌入。2023年,中國已成爲匈牙利最大的單一投資國,投資金額爲107億歐元。到今年夏天,布達佩斯和中國城市之間每週有17班航班,兩國關係極爲熱絡。

由此可見,由於塞國與美國以及西方國家關係不睦,匈牙利更是與歐盟爭議不斷,再加上成功的匈塞鐵路項目,以及兩國都與俄國關係不差,這自然提供了中方在歐洲一個極爲有利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