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是上海還是臺北的「繁花」?

王家衛執導的「繁花」,以1990年代上海商人逐利爲主題,集結唐嫣(後左起)、辛芷蕾、胡歌、馬伊琍(中左)等大咖演員主演。(取材自微博)

香港知名導演王家衛首部轉戰電視的《繁花》一劇,以1990年代上海商人逐利爲主題,播出後,引起熱烈討論。戲裡的美食、衣着、馬路、上海話等等,凡與生活相關的種種,皆爲人津津樂道。其中相當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大量流行老歌,且多半來自臺北。

據說,光爲了取得流行老歌的播放或翻唱權,就花了至少一千萬人民幣。即使拍電影,也不見得有人敢下此重本,更何況是小螢幕的電視劇?臺灣鄉土劇每集的成本約130萬元,上述權利金就可拍約 400集鄉土劇,但《繁花》卻只有30集,可見王導多麼精益求精。

「重金禮聘」而來的歌曲,最直接的功能是烘托劇情。像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烘托民衆瘋狂投資股票的發財夢;高凌風的《冬天裡的一把火》,伴隨着自創服裝品牌如火如荼的熱銷;男配陶陶出軌時,背景是鄧麗君的《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比起烘托劇情,流行老歌在這齣戲裡更重要的作用,是喚起90年代的回憶。相信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某段時間常聽的音樂,日後再重聽,就會想起那段時間的一切。戲裡的老歌,必然曾經風靡過90年代上海大街小巷,人人琅琅上口,進而刻在心靈深處。

或許因爲上海在改革開放之前,市容改變不大,所以《繁花》在視覺上,往往讓外人難以判斷它的年代。每集片頭的老電梯以及老照片的色調,甚至予人回到租界時期的感覺。假使播的不是諸如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王傑的《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等上世紀末的流行歌,而是姚莉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或周璇的《鳳凰于飛》等這些1940年代在上海創作的老歌,那麼就與「老上海」相差無幾了。

《繁花》電視劇裡,頻繁出現上海各大飯店的燈紅酒綠,暴富的男男女女們穿金戴銀,追求時尚與精緻的美食。他們努力自創品牌外銷,但詭異的是,90年代並沒有上海出產的代表性流行歌。經濟起飛再現了租界時期上海的各式風光,卻缺了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創作,不只需要安定繁榮的生活,還需要自由開放的社會。比起影視產業,唱片業的成本較低,很適合在臺灣這樣以中小企業爲主的環境發展。這就是爲什麼臺北堪稱繼老上海之後,華人流行歌曲的中心,時間超過半世紀,且沒有任何城市能取代。儘管如今上海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臺北,但只要大陸官方的思想控制一天不解除,就不可能孕育出優於臺北的流行音樂環境。何況自從進入數位時代後,唱片業受到重創,流行音樂的創作力是否比得上20世紀,都還是個問題。

臺北的流行歌曲如此強勢,儼然已成爲華人的共同記憶。它們本與上世紀臺北的榮景密不可分,只可惜沒有大導演拍出屬於臺北的「繁花」。

十幾年前,曾告訴杭州一位朋友,《但願人長久》的原唱是鄧麗君,對方壓根不信,堅稱是王菲的歌。倘使有一天,《繁花》引用的臺北流行歌被誤以爲出自上海,我們是不是隻能感嘆自己的影視產業不夠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