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除了玩弄弱勢的農民 農業部還有啥花招?
依據臺紐經濟合作協定規定,自2025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將「零關稅」,立即衝擊國內酪農產業發展。本報資料照片
依據《臺紐經濟合作協定》規定,自2025年起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將「零關稅」,立即衝擊國內酪農產業發展。在輿論壓力下,農業部提出多項方案,惟選後酪農始驚覺,多數政見均未落實,將使臺灣酪農業陷入發展危機。
去(2023)年,農業部被砲轟對紐奶零關稅無所作爲後,在選舉考量下,快速發出一篇《農業部與酪農攜手共同因應貿易自由化》新聞稿,稱已持續至各地與廠農溝通,並決議於合理生乳收購價格前提下,保障酪農收益,後續將依據市場需求,與乳廠研議乳量調整計劃,並持續穩定廠農雙方收乳合約。另外將透過部會間合作,持續推廣國產鮮乳,於技術面與標示面,強化鮮乳標章區隔力道並杜絕仿冒摻僞,同時將協同相關部會共同與通路商及乳廠溝通乳品合理通路上架費用。
1月23日中華民國乳業協會在柳營區農會舉辦「113年養牛產業升級轉型座談會」,上百位酪農參與,並邀請農業部官員與專家學者與會,討論臺灣牛乳產業發展。根據媒體報導,該會似乎成爲酪農抱怨大會,配合政府淘汰部分乳牛,至今卻還沒收到補償金;大型乳品廠收購酪農生乳量萎縮、或要求扣除獎勵金,拒絕配合酪農將不再續約等。
總統大選底定後,在場的農業部官員,重提相關政策宣示,但達成的項目似乎只有生乳量減產。去年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即表示,今年的生乳產量生產目標將由公會預估的49萬公噸,下降至46.5萬公噸,預估淘汰1.2萬頭乳牛。生乳量產量大減,即可大幅降低明年紐奶零關稅的影響,其他的因應措施也就不需要大力推動了。
不少酪農聽信農業部的政策,淘汰了許多乳牛後,農業部所提的每頭新臺幣1-2萬元補貼支票卻落空,讓酪農大幅減少生乳銷售收入,難以維持牧場支出。就有酪農指出,恐怕還沒等到明年低價紐奶來襲,牧場就已經倒閉。
本文以爲,解決紐奶叩關問題,不是隻有減少國產鮮奶供給一途,還可擴大國產奶需求。論其實際,我國鮮奶消費量極低,查閱農業部糧食供需年報,臺灣2022年每人每年鮮奶的供給僅有22.21公斤,位居爲世界糧農組織(FAO)國際牛奶消費分類中,年均消費量30公斤以下最低的等級,可見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特別是,國產鮮奶品質極佳,完全不遜於先進國家,我們還有產地優勢,新鮮度爲長期海運進口的外國鮮奶難以比擬。可惜的是,還有不少國人誤以爲「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偏愛外國鮮奶。
此外,過去多數咖啡店或便利商店的咖啡,多選用國產鮮奶做爲拿鐵等飲品的原料。但根據筆者觀察,近年來已逐漸由營養較低的廉價進口「冰磚奶」取而代之,並以「業務用奶」、「自然牛乳」、「特級牛奶」等名稱混淆消費者,包含國內乳品大廠集團旗下企業經營的咖啡,也採用冰磚奶,亦是國產鮮奶消費量不振的主因之一。
包含筆者在內的專家,持續呼籲政府修改「鮮奶」定義,限定保鮮期短纔可冠上鮮奶,而進口效期長達90日以上的進口奶,不應使用鮮奶名稱;還原奶也應明確標示,禁止使用混淆消費者的名稱。然農業部等部會只想在現行標章上,增加「臺灣」二字,識別效果極爲有限。
一個負責任的執政黨,不是僅會在選前亂開支票,選後更應全力落實競選政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