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 役期9至12個月最理想

爲強化後備戰力,國防部推動14天新制教育召集,首梯次受召集人員5日8時起自行前往戰術位置(山腳國小)報到,受召員報到須由醫檢人員檢視活動力項目。(陳怡誠攝)

14天教育召集新制首梯昨日入營,國防部主張此舉能強化後備戰力。民衆黨立委邱臣遠質疑,教育召集雖然時間拉長、強度提高,但技能真的能樣樣具備嗎?國民黨立委吳斯懷更直言,恢復徵兵是藍綠都有共識的議題,國防部也在研究,延長役期纔是根本之道。軍事專家也認爲,義務役應拉長9至12個月纔是理想值,一方面滿足國安需求,對役男的生涯規畫影響也會較少。

兩岸近年來關係緊張,中共軍機擾臺頻率屢創新高,相關軍事動作也不斷,國防部爲提升後備戰力,今年起教召天數爲14天,每天訓練10小時,在射擊及戰鬥訓練的課程內容更是操好操滿,展現強化後備戰力的決心。

但邱臣遠質疑,目前後備軍人名單共238萬人,新式教召一年卻僅召訓1.5萬人,對比我國2300多萬的人口,在比例上恐難達到強化後備軍戰力的目標。

邱臣遠認爲,許多歐美國家的槍枝管制較爲寬鬆,平民也能攜帶槍枝,訓練射擊的目的除了自保,同時也是一種主流的競技運動。相較之下,臺灣民衆大部分都不懂用槍,就算在街上「撿到槍」,也無法用槍來自保或保護他人,建議國防部研擬針對主動想接受槍械使用訓練的國人,提供管道及訓練課程,作爲另種強化戰力的途徑。

國民黨軍系立委吳斯懷則表示,訓練不夠是沒有戰力的,要經過嚴格訓練才能上戰場,且目前大家對於恢復徵兵是有共識,應該是要延長軍事訓練役的役期。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認爲,義務役的役期應要拉長9個月到12個月會是理想值,同時滿足國防安全需求,又可兼顧個人生涯規畫,對於役男不論是就學或就業的影響會比較少。

蘇紫雲分析,基本步兵訓練要10到18周,下部隊銜接訓練2個月,實際服役3到6個月,而未來臺灣人口出生率男性大概維持一年平均只有9萬人,所以如果服役9個月到1年之間,這樣基本的戰鬥單位就能維持9萬的戰鬥人力,纔會讓作戰單位編現比(實際現職人數/編列員額人數)比較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