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軍彈道飛彈實射 未展現高效飽和攻擊能力

大陸軍演首日共發射了11枚導彈,發射時間從4日下午1點多到4點爲止。(圖/共軍東部戰區)

爲對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進行「強有力的迴應」,共軍在8月4日下午,對臺灣周邊的演習區發射11枚彈道飛彈。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共軍飛彈部隊在這次備受國際矚目的實彈射擊中,呈現二個缺失,似乎未展現出非常高效的飽和攻擊能力,與共軍所想達到的戰術水準,還有不小的差距。

根據日本防衛省在8月4日晚間所公佈的資訊,可看出其中9枚飛彈大致是分成臺北時間13時56分、14時14分、14時57分與15時5分到15時8分等四波進行射擊。揭仲說,第一個缺失是共軍每波飛彈發射的間隔都不算短,最短爲第三波與第四波之間的8分鐘,最長爲第二波與第三波之間的43分鐘;這不可能是共軍爲了讓在不同地點所發射的飛彈,能在同一時間抵達目標區,以稀釋國軍防衛能量所做的安排。在實戰中,共軍這種發射間隔過長,形同逐次、零星使用火力的情形,只會讓國軍在遭到前波攻擊後,獲得從震盪中恢復與重整的時間;這種各波次發射間隔過長的現象,在戰術上應該算是頗爲嚴重的錯誤。

揭仲又說,日本防衛省所公佈的這9枚飛彈,落點分佈在4個演習區,且除了第四波從福建發射、後來通過臺灣上空的4枚有產生接近「同時彈着」的效果,其他5枚都沒有,這是第二個缺失。例如以臺灣西南方海面的演習區爲目標區的2枚飛彈,發射間隔達17分鐘,表示飛彈命中目標區的時間也相差許久;以臺灣東方海面的演習區爲目標區的5枚飛彈,命中目標區的時間看似比較密集,但實際上從浙江沿海發射的飛彈在命中目標區時,另外4枚預定從福建發射的飛彈,應該都還在發射架上等了幾分鐘後,纔開始升空。

他強調,在實戰狀態下,爲了最大程度分散、稀釋國軍彈道飛彈防禦的資源與效能,共軍每一波所發射的飛彈,要儘量具備可以在「不同的地點」,於「不同的時間」發射,然後在幾乎相同的時間點抵達臺灣及周邊的各目標區、「同時彈着」的能力,才能對國軍達到最大程度的「飽和攻擊」效果。但8月4日共軍飛彈部隊實彈射擊的情形,似乎未能滿足這些條件。

揭仲也不認爲共軍在4日下午,對位在臺灣東部的演習區發射多達5枚飛彈,是爲了向美日展示反介入的能力。他稱,共軍是因爲在演習中不能選擇臺灣陸地作爲目標區,加上想刻意讓飛彈通過臺灣上空、又不至於變成侵入我方領空,因此必須使這些飛彈在通過臺灣上空時,高度至少要維持在100公里以上,使飛彈的落點勢必會離臺灣本島有些距離。在這些條件的限制下,共軍就只能選擇在臺灣東方,離臺灣本島比較遠的海面作爲目標區,未必是要演練對美日的反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