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開放萊豬 美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由於對萊克多巴胺的安全疑慮。國人寧願選擇國產豬肉或其他國家的豬肉,也不願冒險食用美豬。圖/本報資料照片

筆者在2021年11月反萊豬公投前,就撰文「無論公投結果如何 美豬都是最大的輸家」,當時即預測即使反萊豬公投未通過,勢將衝擊美豬銷量。檢視近期的統計數據,果然美國進口豬肉在臺灣市場已完全崩盤。日本開放美國萊豬近20年,美豬市佔仍逐年流失。

■美國強迫開放萊豬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發佈的年度貿易政策議程報告,持續點名臺灣對美國豬肉與牛肉產品的進口限制,對「臺灣無科學根據的農業政策」表達關切,並要求我國移除貿易壁壘,甚至暫停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

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總統,突然宣佈在保障國人健康前提下,於2021年開放美國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此舉引發在野黨的嚴重不滿,併發起反萊豬公投,2021年12月18日,該公投案,同意票未達投票權人總額1/4門檻,且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公投案不通過。

■萊豬開放 美豬棄若敝屣

美國豬肉在臺灣的進口冷凍豬肉市場佔有率一直相當高,依據農委會農業貿易統計網站統計,2008年以前美國豬肉幾乎搶下臺灣進口豬肉的半壁江山,之後在加拿大、丹麥、西班牙與荷蘭等國的豬肉競爭下,市佔率節節下滑,但仍維持1成以上的水準,2020年進口量還高達15,747公噸,市佔率提升至26%,特別的是,當年美豬進口金額突破4千萬美元,創下史上新高紀錄。

正當美豬在臺準備大舉反攻,2021年正式開放萊豬,自當年3月起美豬進口量就開始雪崩式下滑,即使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月上線的豬肉儀表板網站顯示,進口豬肉至今均未檢出含萊劑;肉品進口肉商也宣佈,不論公投結果,都不會進口含萊劑豬肉,仍無法扭轉頹勢,11月進口量還出現掛零。2021年全年進口量僅剩1,943公噸,較前一年將近率退9成(87.7%),市佔率僅存3.12%,進口金額也崩跌86.3%。原本預期2022年底反萊豬公投破局後,國人對萊豬疑慮會跟着解除,美豬銷量已將大舉回升,惟2022年持續惡化,美豬進口量剩847公噸,年衰退56.4%,市佔率不到百分之一(0.95%);今年前4月略有起色,市佔率回到3.05%,仍遠低於過去水準。

■日本亦有類似結果

日本於平成16年(2004年)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後,也同樣面臨市場流失的現象。引用U.S. Beef and Pork Producers網站的統計資料,日本進口豬肉數量縱然逐年提升,2009年總進口量僅70.2萬噸,2022年已攀升至近百萬噸(97.6萬噸),美豬並未因而獲益。美豬進口量2008年達33.6萬噸高峰,佔日本進口豬肉的41.2%,之後就一路下滑;2022年僅剩23.5萬噸,市佔率只有24.1%。美國雖然還是日本進口豬肉的最大來源國,但美豬在日流失的市佔率,已由加拿大、西班牙與丹麥逐漸分食,2022年分別佔21.6%、19.1%與8.9%。

分析美豬在臺、日市場惡化的主因,乃系對萊克多巴胺的安全疑慮,固然聯合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已於2012年7月5日通過萊克多巴胺安全容許量標準。但國人有吃內臟的習慣,尤其不少婦女坐月子期間會食用大量豬肝及豬腎,健康安全風險難以排除。因而,國人寧願選擇國產豬肉或是其他國家的豬肉,也不願冒險食用美豬,導致美國豬肉形象徹底崩盤,聞美豬色變。

■美國應主動放棄萊豬出口

美國強迫他國開放有安全疑慮的萊豬,目的在於擴大美國豬肉的出口,然而從臺、日的經驗來看,不但沒有增加銷量,反而失去大量原有的市場佔有率。尤其是臺灣市場,完全未引進任何的萊豬,美豬在臺灣銷量仍慘不忍睹,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美國欲採壓迫手段,扭轉美豬形象,USTR指出,臺灣要求豬肉製品標示原產地,系暗示美豬存在食品安全疑慮,美方已向臺灣表達憂慮,並透過世貿組織(WTO)技術貿易壁壘委員會表達關切。惟強硬作法恐怕只會產生反效果,加深對美豬的反面印象。

本文以爲,若要消除國人的擔憂,美國應主動宣佈不出口萊豬至臺灣,才能徹底解除美豬的安全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