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傑院士:如何打造基礎研究“上海學派”

全球經濟面臨各種新挑戰,各經濟體在創新活動方面也日漸加大投入,如今世界的創新格局有什麼新變化?

近日公佈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2022》顯示,全球形成科技創新“美亞歐”三足鼎立的態勢,中國16個城市進入全球科創百強,較五年前翻了一倍。北京、上海分別比去年提升一個位次,排在第五和第八。該報告認爲,和去年相比,中國上榜城市變多的主要原因,是基礎研究指標進步明顯。

基礎研究應該關注哪些重點,如何爲科研人員營造穩定的研究環境、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引擎作用?

第一財經專訪了2021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下稱“李所”)所長張傑,在他看來,中國正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發展階段,正從以前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個時期對科學家來說是最好的發展階段。

張傑表示,我國科技經費投入逐年增加,發展速度很快,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功利的傾向,比如一些所謂的熱門科學都是較容易發表論文的,但同時有很多重要的領域,例如對宇宙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規律,鮮少有人進行持之以恆的探索,“應該有一批人,讓他們能去仰望星空,並代表中國去探索那些宇宙中最難理解的奧秘”。

短期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

屈原的《天問》,揭示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對天地與自然的探索,根據目前的研究,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誕生了空間、時間、物質以及我們今天宇宙中的一切,而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其中可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傑介紹,李所一直秉持“天問”精神,探索宇宙中最難解的奧秘,目前的重點研究內容,就是找尋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

具體來看,李所正在建設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超導量子計算三個實驗平臺和大型公共計算平臺,通過觀測與探測大爆炸遺蹟、主動產生並探測高能量密度極端物態以及探索與應用極端物態衍生規律等三個方向對極端物態開展研究。“目前人類最大的謎團是宇宙的暗物質與暗能量。我們所熟悉的宇宙,只佔真實宇宙的4%~6%,我們要去探索這個科學之謎,開拓極端物態科學前沿新領域,揭示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規律。”

由於科研活動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到一定時間纔會出現質的轉變,而縱觀任何技術、產業化的推進,都離不開基礎研究的突破。

時常開玩笑說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的是物理學“基因”的張傑,反覆強調了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他說,物理學是理科中最核心的學科,是以追求真理作爲最高的價值判斷,而人類知識架構的基礎就是物理。有了物理的概念後,也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也就是數學來演繹,從這個層面來看,數學和物理是人類知識架構中最基礎的東西。“物理學帶給人的訓練能讓人從錯綜複雜的事物中找到規律,並按照規律去解決問題。”

科研人不用四處找經費忙考覈

坐落於張江科學城的李所,一個球形空間連接着李所兩棟實驗樓,如果坐在一樓的會客廳,你會忍不住地“仰望天空”:陽光透過巨型玻璃穹頂,投映在層層環形階梯上,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也正在這裡“以天之語,解物之道”。

“我們做的研究都是需要長時間和精力投入的,是幾乎沒有功利驅動的科學研究。”他解釋道,有一些所謂的熱門科學都是相對容易發表論文的,但還有很多領域,儘管重要但是太難出論文了,想要支撐這樣的研究,李所的體制機制就要和其他的研究所不一樣。

張傑介紹,李所內部是沒有年度考評的,取而代之是年度學術報告會。“這種報告會也不會有人來打分,交流時臺下的科學家前輩會給研究人員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避免重複已有研究或是走入死衚衕。”

在年度報告之外,李所每三年會對科研人員進行一個類似考覈的中期回顧,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完整地回顧過去三年的科研生涯,“我們可能和每個科研人員都要花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來深入地交談,讓這些年輕人更清楚未來該怎麼走。”

再過三年,也就是到了第六年的時候,李所纔會有一次比較嚴肅的國際評估,讓全球各領域的頂級專家,來評定個人研究做得如何,看看研究者在全世界同年齡層排在頂尖的1%還是5%,“我們需要的是長時間週期對個人發展潛力的評估”。

上海科創中心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

今年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2022》顯示,北京、上海分別比去年提升一個位次,排在第五和第八,其中,上海5年內基礎研究指標進步明顯,五年內攀升12名提至全球第八。今年1月出爐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上海也延續了上年度第一的排名。

去年9月,上海率先設立了基礎研究特區,發佈《關於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於未來的科創中心建設,上海還應該加強哪些方面?

在張傑看來,上海最與衆不同的地方在於,上海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的城市,“在這裡你可以發現更多新的東西,這種城市基因裡自帶的創新精神,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擁有,這種精神正是基礎研究的良好土壤”。

張傑提到了基礎研究“上海學派”的重要性。“上海作爲一個國際大都市,是我國重要的對外窗口,因此當年李政道先生建議參照對上世紀世界科學發展有巨大影響的玻爾研究所,在中國上海建立一個世界頂級研究所,着力建成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青年科學家實現夢想的聖地。”

除了人文環境,他強調了大科學裝置的重要性。他解釋道,如今的科學研究已經和100年前不一樣,現在做的科學研究是找尋各種東西的極限,例如探究深空、深地、深海,上海已有的這些大科學裝置集羣,也讓上海有了成爲科創中心最根本的基礎。

“上海是我國第一個全球科創中心城市,我們也應該繼續在基礎研究上探尋、證明自己。”他說,現在所謂的熱門科學有很多人涌入,與此同時,對宇宙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規律,我國卻鮮有人進行持之以恆的探索,“因爲太難出成果了,但是上海科創中心應該有人去做這些研究。”張傑說。

張傑表示,今年的全球科創中心評估報告顯示,上海科學研究的氛圍和產出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特別是在生物醫藥、信息技術領域最爲明顯,上海在更基礎的研究領域仍然還需努力,“我們現在也應該有一批人,讓他們能去仰望星空,並代表中國去探索那些宇宙中最難理解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