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雷鳥創新聯合創始人張昊晨:AI眼鏡創業,眼鏡團隊比AI團隊更重要

“現在中國大概有幾十個團隊要開始做AI眼鏡了,至少10個團隊已經正式下場開始做了,這其中包括了新入局的創業者,也包括小米和字節跳動這樣的大公司”,雷鳥創新聯合創始人張昊晨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AR眼鏡在經歷了接近15年的產業探索之後,終於在最近迎來了產業爆發期。

2024年上半年,全球眼鏡巨頭雷朋與Meta聯合開發的AI眼鏡Meta Ray-Ban,意外得獲得了大賣。國金證券研報稱,估算Meta Ray-Ban在2024年Q2季度出貨量或達50萬臺,年銷量預計達200萬臺,全球銷量或超600萬臺。

這款產品的成功,讓AI眼鏡成爲了消費領域最熱門的賽道之一。雷鳥創新也是中國廠商中的熱門玩家之一,這家公司選擇的路徑跟Meta Ray-Ban相似——找到傳統眼鏡作爲合作方。8月29日,雷鳥創新與國內眼鏡零售公司博士眼鏡宣佈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將共同開發在新一代AI眼鏡上開展合作。

“Meta Ray-Ban的成功,本質是傳統眼鏡的成功,AI在這一代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張昊晨認爲,AI眼鏡,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把眼鏡賣出去,傳統眼鏡渠道會在AI眼鏡的第一戰中有更大的優勢。

雷朋AI眼鏡爆發,是巧合還是必然?

AR和VR產業,雖然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但依然不溫不火。

張昊晨認爲,過去主要兩個陣營,一個是以Meta和蘋果爲代表的頭顯陣營,另一個以眼鏡爲載體的AR陣營。但這兩條路線,都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成功。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Meta Quest系列VR頭顯出貨量也僅在2000萬左右,但在高峰之後,Meta就沒有更大的增速。除此之外,Vision Pro頭顯的出貨量也出現了明顯下滑趨勢。

“頭顯更像是遊戲機產品,很難普及到普通用戶少數人在少數時間有剛需,而且這個銷量數據的背後,Meta也投入了鉅額資金,只有大廠虧得起”,張昊晨說。

而AR眼鏡技術路線上,目前來看,衆多商家依舊在探索更好的眼鏡顯示和交互技術,也暫無真正普通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出現。

直到去年,消費電子市場上出現了三款頗具代表性的AI 硬件新品:智能眼鏡形態的Meta Ray-Ban、可穿戴投影設備Humane Ai Pin以及今年CES期間亮相的掌機形態的Rabbit R1。 但今年以來,Ai Pin在體驗方面已經“翻車”,Rabbit R1被質疑與AI手機趨同,熱度逐漸變淡。只有Meta Ray-Ban開始有了可觀的銷量。

“Meta Ray-Ban這款產品,是唯一在全球獲得商業成功的AI硬件產品,其他產品更多都是故事”,張昊晨認爲。

Meta Ray-Ban產品其實並不複雜,在一幅時尚眼鏡的基礎上,加入了一顆攝像頭,同時擁有音頻和AI功能。

從成本結構來看。根據Wellsenn XR數據,Ray-Ban Meta的BOM成本約爲164美元,其中高通AR1 Gen1成本約55美元(佔比34%);ROM+RAM成本約11美元(7%);攝像頭成本約9美元(5%);電池成本約6.5美元(4%);PCB約7.2美元(4%);聲學成本約5.5美元(3%)。

張昊晨認爲,Meta Ray-Ban成功主要有三點:

“這款產品最重要的功勞應該是雷朋,而不是AI”,張昊晨認爲。

Ray-Ban(雷朋)在眼鏡市場中擁有極強的壁壘。其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依視路-陸遜梯卡)集團,是由Essilor(依視路)和Luxottica Group(陸遜梯卡)公司合併而來,目前已經在全球擁有接近30%的市場佔有率。

複製Meta和Ray-Ban的爆款效應

“Meta Ray-Ban火了之後,最近涌現了衆多AI眼鏡創業團隊,有AI背景的,ODM背景的,傳統眼鏡背景的,除此之外,還有小米,字節大公司等”,一位消費電子的一級市場投資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但張昊晨認爲,AI眼鏡看起來簡單,鏡框加攝像頭,但是它首先是眼鏡,要把眼鏡賣出去的基礎上,再加入AI功能。所以傳統渠道極其關鍵。

“中國的AI基礎設施一定會過剩,AI眼鏡的第一戰一定不是打AI。跟現在的AI手機一樣,先有手機,再做AI。只有強AI是遠遠不夠的”,張昊晨說。

中國的眼鏡市場的確仍在高速增長當中。據統計,我國近視眼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六億,佔全國人口的近一半。 同時,中國國老花眼人數已經超過三億人。

2022年中國眼鏡產品零售市場規模達898億元,同比增長5.65%,預計2023年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951億元。未來鏡片、鏡架市場仍保持增長態勢。

而在龐大的市場裡,中國仍舊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本土眼鏡品牌。

在渠道層面,根據2023年的數據,國內眼鏡零售市場的競爭格局較爲分散,前十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僅約10%左右。精功眼鏡、寶島眼鏡,士眼鏡、寶視達等公司僅以微弱的市場份額領先。

鏡架市場同樣呈現集中度較低的情況。中高端鏡架市場早年間集中在陸遜梯卡、霞飛諾、開雲集團等國際品牌手中。隨着國產品牌的發展,暴龍、海倫凱勒等國貨品牌已成功進軍中高端產品線。

“傳統渠道仍舊是國內眼鏡市場的強勢方,它的銷售,光學配鏡服務能力等,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也是AI眼鏡的基本需求”,張昊晨說,“做一副好的眼鏡,離不開傳統眼鏡賽道。外觀設計和佩戴體驗缺一不可,這也是傳統眼鏡渠道積累多年的最大優勢,也最讓我們從合作中受益”。

9月26日,Meta發佈了原型AR眼鏡,代號爲Orion。扎克伯格稱該款眼鏡經歷了近十年的研發,集合了衆多頂尖技術。

Orion眼鏡在材質與設計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其鏡片採用碳化硅材質,結合納米級精細打造的3D光波導技術,配以Micro LED投影系統。

“這是我們很早就預見到的。雷鳥的CEO李宏偉在創業之初,就堅定投入AR顯示相關的技術。這樣我們更有底氣在AI眼鏡的2.0階段取得更大優勢”,張昊晨說。

雷鳥創新短短三年時間,已經成爲國內消費級AR眼鏡的銷量主要貢獻者。接連發布了多款AR產品的同時,還研發和量產了Micro LED顯示、衍射光波導、可用於AR眼鏡的輕量級SLAM等多項技術。

2024年9月,雷鳥創新與國內眼鏡零售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博士眼鏡宣佈成立合資公司,兩家公司將共同在新一代AI眼鏡深度合作,計劃首款產品於今年年底發佈。

雷鳥創新認爲,跟博士的合作能夠在效地結合雷鳥創新的AI+AR技術能力,以及博士在視光、設計、銷售渠道的專業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雷鳥在24年初的CES上就公佈了自己的MicroLED顯示的眼鏡。

“一個只有AI強或者只有3C經驗的團隊,一定做不好眼鏡。一幅AI眼鏡擺在華爲店,效果和影響力也絕對不如擺在博士眼鏡這樣的傳統渠道”,張昊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