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霍啓剛:十五運爲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重要載體!
(攝影/ 李佩純)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和通關便利化的“軟聯通”正持續提速。
11月20日起,深圳市深圳灣口岸與珠海市拱北口岸,試點升級部分邊檢快捷通道,因私經常往來港澳地區人員可經“免出示證件”通道通行;11月29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新政,在深圳市、珠海市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施赴香港、澳門旅遊“一簽多行”“一週一行”政策;12月11日,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再添一座新黃金海上通道。
來源:央視新聞
隨着粵港澳三地攜手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未來大灣區城市在體育、文化、旅遊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也將呈現新氣象,在此過程中香港充當怎樣的角色?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近日,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霍啓剛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在助力內地鏈接國際的過程中,扛起更大的責任。他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文化基地,面向港澳地區的文化藝術團體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善用大灣區內地市場的資源,助力粵港澳三地人才融合發展。
談在大灣區文旅體產業的角色定位
“超級聯繫人”香港應扛起更大責任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在助力灣區文旅體事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霍啓剛:這是我一直非常關心的議題,現階段我有多個不同身份參與文旅體事業,從2009年擔任香港體育協會暨奧委會(港協暨奧委會)副秘書長開始,我經常帶團出去交流,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文化體育事業對城市和人民發展的重要性。
我所理解的文化,涵蓋了體育、旅遊等範疇,體育、旅遊也爲文化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載體。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爲香港旅遊業轉型帶來了新的啓示。提起香港,可能會先想到金融、貿易等傳統優勢產業,香港要如何利用獨特的優勢做好旅遊業,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香港特區政府非常用心,提出“盛事經濟”的概念,通過爭取更多的大型盛事來到香港落地,以此吸引更多旅客訪港,推動旅遊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爲香港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香港要把自己做好。據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訪港旅客中,內地遊客佔比超過七成。我也很欣喜地看到深圳市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新政正式實施,相信香港的旅遊將會有很大的起色。
其次是香港應該以更大的使命、更高的站位來思考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香港給自己的定位是超級聯繫人,國際競爭力是香港的優勢。當下,我們國家需要更多消費來拉動內需,更重要的是吸引國外友人來到中國,而旅遊是他們深入瞭解中國的第一步。
世界在變,主動求變才能保持競爭力。我們也要思考如何把旅遊產品做得更獨特,對國內外的遊客,尤其是青年朋友更具吸引力。
南都:在這個過程中,作爲超級聯繫人的香港應如何發揮國際平臺的優勢?
霍啓剛: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對接國際方面,香港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也有責任做得更好。
香港最突出的優勢是人才,他們除了是香港本土業界的重要一員,在國際領域有一定積累,他們同時也會參與不同國際性的行業協會聯盟組織工作,對我們國家鏈接國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舉個例子,今年10月,香港藝術發展局發起舉辦香港演藝博覽會(HKPAX),通過專業平臺邀請很多不同國家的資深藝術家來到香港。活動期間,我們組織了部分參會者前往深圳和廣州考察,我也在廣州南沙接待了國內外嘉賓,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文化交流。
在香港還有很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IP,例如舉辦時間超過30年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每年都會吸引超過30000人蔘與,其中有超過半數來自境外地區。未來該賽事能否聯動大灣區其他城市舉辦一賽多站的活動,帶動海外的球員和球迷到內地?這是值得探討的。
現在外國人赴中國遊,在政策上已越來越便利。香港在部署一些重要活動過程中,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把活動延伸至大灣區不同城市,做出1+1>2的效果,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
在文化傳播方面,近些年國家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不少挑戰。香港應該扛起更大責任,通過文旅體等載體,讓不同國家的老百姓與老百姓之間也能建立起友好聯繫。
南都:除了前面提到的,聽說您還做了一些創新的嘗試?
霍啓剛:對。在此前,我們常常會把目光聚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近年的實地考察我發現,中東以及東南亞的市場同樣值得開拓。在今年的演藝博覽會期間,我們特意邀請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朋友參加,通過與香港的藝術家展開共同創作和業界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近年來我在和業界交流過程中也開始思考,未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幫助中國文化出海。我們應利用好香港這個國際平臺,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將一些好的中國著作進行重新創作,繼而走向更爲廣闊的國際市場。
談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
大灣區城市可聯動申報舉辦大型賽事
南都:您認爲,粵港澳三地探索文旅體產業融合,應如何錯位協同發展?
霍啓剛:粵港澳三地特點鮮明,優勢突出,我的理解是先要把整體的餅做大。我們要有一家人的概念,一起把粵港澳大灣區的理念傳播推廣出去。香港未來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內地城市的協作,通過一站多行等方式,讓更多國外友人有機會到大灣區城市走走看看,挖掘更多的合作機會。
例如香港與深圳可以在藍色旅遊方面展開更深入的探討;香港與廣州則可以在嶺南文化方面開展更多合作。以南沙爲例,在香港有米埔自然保護區,南沙有溼地公園,兩地可以在生態旅遊方面聯手打造一些主題活動,也有利於整體發展。
南都:即將於2025年召開的十五運備受期待,這也是首次多地聯合舉辦的全運會,您怎麼看?
霍啓剛:第十五屆全運會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在機制銜接方面,粵港澳三地政府建立了常態聯繫機制,藉助第十五屆全運會的契機能逐一解決部分問題,目前看來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效。
不久前,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在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順利舉辦,參賽者從珠海出發,途經澳門、港珠澳大橋、香港,再通過港珠澳大橋折返回到珠海,結束賽事。從這次賽事可以看到,三地通力合作,藉助數據化等信息技術,打通了粵港澳賽事銜接機制,優化通關模式,創新粵港澳賽事銜接機制是成功辦賽的關鍵,也是一個新的突破。
南都:十五運無疑爲三地探索規則融合提供了機會,您覺得應如何更好地發揮十五運的效應?
霍啓剛:關於十五運還有不少需要合力解決的問題,例如賽事轉播權應該如何開展合作?三地間在社交媒體等宣傳渠道上的使用習慣也各不相同,應如何做好推廣工作?融入灣區,香港所面對的是超過8000萬人口的市場,打通兩地信息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也應爲全運會時期的運營探索新的合作機制。
近期,我們邀請了國際奧委會協會秘書長Mrs. Gunilla Lindberg、美國春田大學校長Dr. Mary-Beth Cooper實地考察了南沙二十一涌的全民文化體育中心綜合體,專家團隊建議未來大灣區城市可以聯動申報舉辦大型賽事,將這些場館更好地利用起來。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也打破了過去的限制,允許香港體育協會在大灣區其他城市租用體育場館作爲比賽使用,爲兩地的資源流動和文旅體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更多機會。
談佈局大灣區文旅體市場
將引進賽事、設立產業基地
爲青年發展創造機會
南都:近年來,霍英東集團也積極佈局南沙文旅體市場,未來會在大灣區以及南沙開展哪些相關領域的工作?
霍啓剛:第一項是體育賽事。近年,網球賽事持續火熱。此前我們將中國網球巡迴賽引進到香港和澳門地區,也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聯動廣州地區舉辦相關賽事。其實早在2017年,我們曾引入沃爾沃全球帆船賽事在香港落地,隨後也增設了南沙站的賽事。相信未來,也將通過更多體育賽事落地等方式,增強兩地人民互動。
另外,過去我們會向海外購買一些國際體育賽事品牌,但長期來看,還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種方式,也是未來的大方向。
第二項是聚焦藍色旅遊。根據現有的法規,粵港澳地區的遊艇還無法自由往來。在不久前,南沙區方面也提出積極推進“港艇北上”。這不僅僅是單一的旅遊,而是涉及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包括遊艇維修等配套,未來在大灣區城市可以有所分工,南沙的遊艇會也可以承擔部分工作。
第三項是文化基地。近幾年,我發現香港有不少文化藝術團隊希望來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但他們不瞭解內地市場環境,不懂內地市場生態,不知道去哪裡訂劇場在哪裡招人。我們希望可以成立一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後勤服務基地,面向港澳地區的演出團隊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善用大灣區內地市場的資源。
現階段,每年在香港有很多不同規模的藝術展,也有很多知名的拍賣行,我們也在謀劃利用好南沙綜合保稅區,通過設立藝術品體驗中心或交易平臺等形式,將國外的藝術作品通過香港落地南沙,也可以在南沙開設藝術展覽,爲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南都:作爲全國青聯副主席,近年您積極推動兩地青年的交流活動,爲兩地青年融合發展搭建平臺。在做好精準服務方面,您認爲還有哪些可提升空間?
霍啓剛:要提高青年的精準服務,關鍵是提升青年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青年人來到大灣區,能看到發展機會,而不是純粹的體驗、消費。今年11月,我帶了香港體育聯盟的代表到南沙蔘加馬拉松賽事和南沙文旅之夜的活動,他們當中有的是退役運動員,帶他們到南沙除了參加賽事,也希望讓他們看到南沙的發展機會。我在和他們交流過程中發現,很多人想了解大灣區內地市場的情況,但不知道從何入手,這也是我前面說的希望成立基地的初衷。
南都:您會希望以什麼角色身份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
霍啓剛:實踐(者),我是喜歡動手的人。事實上,我通過幾個不同的身份在同時展開工作,在實踐的同時也是一個引領的角色。以南沙爲例,從爺爺霍英東先生開始在南沙就積累了很多實踐的經驗,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幫助更多項目落地,助推兩地交流,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靠譜的南沙買房諮詢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