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執行院長黃英姿:防治傳染性疾病需早期監測,實現規範化診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 實習記者 王子睿 上海報道雖然二十世紀以來,在全球感染病和傳染病臨牀和基礎研究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類感染病和傳染病的診、治、防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感染病和傳染病仍然是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如2023年,我國更是出現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其中兒童成爲最主要的感染人羣。根據監測結果,引發該輪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以流感病毒爲主。除此之外,在不同年齡段還有其他病原的分佈。例如,1-4歲兒童常患鼻病毒引發的普通感冒;5-14歲人羣常患支原體和腺病毒引發的普通感冒;15-59歲以鼻病毒和新冠病毒爲主;60歲以上人羣主要罹患人偏肺病毒引發的普通流感。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並不是單個病毒或細菌引發的,而是各類致病微生物混雜導致的混亂波動。

這也意味着,人類要審視感染病學科作爲應對微生物界向人類挑戰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應對大流行與傳染病常態化流行以及各類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負責學科,在大流行後反而因爲看到未來的挑戰而更具緊迫感。

如何應對?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執行院長黃英姿,一同探討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現狀與未來臨牀路徑的規範化管理。

臨牀機構需進行呼吸道疾病規範化監測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常見且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類疾病。隨着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藥物研發的持續深入以及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曾經肆虐的感染性疾病,如瘧疾、天花等,已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被徹底消滅。

然而,在新發病原體不斷出現、病原體感染複雜多樣、微生物耐藥形勢嚴峻等因素影響下,我國仍然面臨着傳統和新發感染性疾病的雙重挑戰。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制定有效防控和應對策略,這些科學問題都有賴於對感染性疾病領域研究前沿以及進展的持續追蹤和深刻認識。在此期間,三甲醫院承擔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1世紀》:三甲醫院在呼吸道疾病臨牀監測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爲什麼臨牀機構需要進行呼吸道疾病的規範化監測?

黃英姿:從2003年的SARS,到禽流感、甲流、乙流,再到2020年的新冠病毒,公衆在此期間一直深受呼吸道傳染病的困擾。

公衆可以選擇不同級別的醫院去就診,而在所有級別的醫院中,三甲醫院會更早地集中發現這樣一批病人,能夠提高大家的警惕。三甲醫院有專門的發熱門診以及其他公共衛生科室,具有充足的人力資源開展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預警工作,要求建立完善相應的預警機制,這部分工作對不同層級的醫院都非常重要。

從發現和診治來看呼吸道傳染疾病,一定是越早發現越好。從傳染條線到診治再到重症搶救都強調“早”,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診治。從疾病初期發現並治療,在還沒有大規模人羣傳播的時候就發現並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臨牀機構必須要進行呼吸道疾病的規範化監測。

《21世紀》: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相應學科的專業化細分也越來越普遍。在各類細分的科室領域中,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是怎樣的?是否需要提高對於常見或新發的傳染病的診治能力?

黃英姿:其實很早以前就有類似的想法,細分專業領域、聚集學科人才、加大培養力度。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國家對於傳染、感染、呼吸、麻醉、重症等幾個專業在培養人才梯隊、招生數量、導師資源等方面都做了大力扶持。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學科都在雙倍擴招,不斷增加碩博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並要求培養方向的專業性傾斜。

《21世紀》:醫院在互聯網平臺搭建等數字化建設方面,應怎樣去規範、優化傳染性疾病患者的就醫流程?例如,患者在上傳報告之後會得到怎樣的規範化用藥指導?

黃英姿:信息化支撐對於發現、決策、診治與療效追蹤都非常重要,沒有網絡、數據、信息的支撐是不合時宜的。對於傳染病防治來說,信息的作用突出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是監測預警。如果醫院掌握信息數據,就可以分析數據抓取信號來進行預警,也可以更加全面地監測瞭解發病人羣的情況。

其二是治療模式,可以根據傳染病實際情況來選擇線上或線下就醫。例如,在新冠疫情早期,需要從源頭上隔離傳染病人。此時,應該以線下就醫爲主,而不應該在家線上就醫。而在新冠疫情後期,放開相應管控措施之後,鼓勵病人隔離在家遠程治療則是更好的策略。網絡醫院就可以完成就醫診斷、用藥指導,也成爲一條非常重要的診療戰線。

破局傳染性疾病診治痛點

當前,全球化、環境變化、人口流動、生物安全威脅等因素使感染病和傳染病的防控面臨着新的更加緊迫和複雜的局面。特別是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響下,世界各國不得不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應對這場傳染病大流行危機以及下一場疫病可能降臨的風險。除此之外,呼吸道傳染病成爲高發疾病,也是公衆最爲關心的健康問題之一。

這也推動全球疫情防控體系需要從局部修補轉向系統性變革,整合醫學、公共衛生、社會學、經濟學、國際關係等多個領域的力量,只有通過全國以及國際協同,並進行系統性的變革與能力提升,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從而避免全球新的疾病大流行的發生。

《21世紀》:在多種呼吸道傳染病混雜的情況下,公衆很難分辨怎樣進行規範化診斷和相應的用藥標準。這也意味着醫院的科普責任非常重要,那麼作爲醫院如何更好地向患者去普及這些知識?

黃英姿:傳染病科普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是一家醫院、一個專業或是一位醫生單獨的任務,而是整個公共衛生系統的多維度的任務。

首先,出現呼吸道傳染病例時,需要專家來了解發生的情況,明確早期診斷標準和後期標準化治療方案,從發生、發展到規範化治療縷出一條線。

其次,我們需要從不同角度對不同人羣進行宣教,科普知識、降低恐慌。不僅是面向普通公衆,還要考慮到教師、服務業人員等在公共場合工作的特定羣體來進行宣教。要讓大家明確什麼情況來醫院就醫,什麼情況在家裡自行觀察。例如,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老人、小孩、孕婦等這類特殊人羣,當出現病情變化的時候,最好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加重甚至不可逆轉。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防止輕症轉重症。

再者,我們需要普及傳染病的用藥方法。例如,部分疾病是自限性的,用藥與否都能痊癒。但有些疾病則需要抗病毒藥物來治療,我們就需要普及有哪些能夠治療的用藥、通過什麼渠道來獲得這些藥物。

《21世紀》:現在傳染病越來越高發,在學術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您覺得未來在傳染病或是呼吸道疾病領域,還存在哪些需要進一步突破解決的難題,您有怎樣的建議?

黃英姿:呼吸道傳染病領域的痛點還是很多的。

其一是早診早治。在前期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從防到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越早發現越好。

其二是我們要學會與病毒共存。一方面,病毒的產生其實遠遠早於人類;另一方面,目前我們周圍能接觸的病毒種類數量大概在2000種,還有非常多我們不知道的病毒。因此人類生存環境其實是多種微生物共生的,我們要學會與病毒共生,不要過於恐慌。

其三是診治方法的突破。無論是基礎醫學還是臨牀醫學,我們都希望找到一些突破點。現在很多新技術的出現,節約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相比數十年前有着極大的飛躍。但是一定還會有新的病毒襲來,只是發生的早晚、毒性的強弱、傳染性的高低問題。

面對新的未知的傳染病,我們需要研發新的檢測識別辦法、應對方案、發現抗體、生產疫苗,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突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