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臺商政治獻金的終極目的

(圖/遠東集團提供)

中國大陸最遲在2018年就已傳聞要懲罰「兩面臺商」。此次陸方拿遠東集團開第一刀,按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的說法,是「以事實爲依據」,「實施精準打擊」,預期目的則是「希望廣大臺胞臺企明辨大是大非,站穩立場,與臺獨分裂勢力畫清界限,其中沒有模糊空間。」然而陸方手段是否能達到目的?其意外衍生的政治、經濟、社會效應是否更加劇兩岸隔閡,更不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第一,從政治效應觀之,過去中國大陸官方要求臺籍藝人或臺商做政治表態往往造成臺灣民意反彈,甚至「助攻」了民進黨等泛綠陣營選情。此次陸方從臺商政治獻金着手,確實更添了一分「精準」。

首先,任何社會難免都有「仇富情結」,許多民衆往往也有「政治人物向企業利益傾斜」的刻版印象。再者,企業支持哪個政黨候選人是監察院「政治獻金公開查閱平臺」一查便知的事實。因此從政治獻金切入,在臺灣引發的反對聲浪可能相對較低,但「精準打擊」政治對手的效果可能更強。

政治獻金是公開資訊,但沒人知道所謂「臺獨名單」上還有誰,可想而知,陸方目的是促使臺商停止對民進黨等泛綠政黨候選人的贊助,藉此壓縮泛綠陣營候選人的財務能力與社會支持,甚至使其落選。然而,我們也可推論,若政治人物不依賴臺商贊助也能當選,那不也就意味着臺商對臺灣政治的影響力並非顯著因素,而臺商只是枉受池魚之殃?

第二,從經濟面觀之,臺商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最重要的臍帶,然而陸方拿遠東集團開刀後,可能對臺商在陸發展意願和兩岸經貿交流前景產生更多的不確定影響。

兩岸經貿交流40年,臺商在不同時期帶動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創新。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對蕭萬長前副總統說,「大陸的發展,功勞簿上要記上我們臺胞、臺企。」2019年習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講話也重申「臺灣同胞爲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作出重大貢獻」。

金管會資料顯示,國內1626家上市櫃公司中有73.74%在中國大陸有投資項目,累計投資規模達2兆5118億新臺幣。據經濟部統計,臺灣對陸出口連年攀高,預計臺灣對陸出口值將連兩年超過1500億美元,佔臺灣總出口額達43.8%之譜。

然而在中國大陸市場環境變化以及美中戰略競爭情勢下,臺商自中國大陸遷徙的趨勢已現。經濟部統計,2010至2020年間中國大陸雖爲臺灣首要對外投資最大目的地,但10年來佔比大爲滑落。2011年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爲181億美元,其中對陸投資額143.8億美元,佔比高達79.5%;到了2020年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爲177億美元,但對陸投資額僅59.06億美元,佔比33.3%,尚不及2011年的一半。顯見赴中國大陸投資設廠已非臺商首選。如今陸方抓臺商政治獻金的行動,更可能促使具有移動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下決心降低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佈局。

換言之,陸方抓臺商政治獻金是否能達到預期目的猶未可知;但陸方也有極大可能因臺商加速遷徙而自損產業發展利基。這究竟是滿足北京利益,還是滿足了美中戰略競爭格局下華盛頓和臺北的期待?

政治獻金、表達偏好是臺灣政治文化也是政治權利的一部分。陸方抓臺商表態的行動,顯示出中國大陸涉臺政策的邏輯不一致,甚至與習近平主席「通、惠、情」的「心靈契合」政策方針背道而馳。臺灣社會與政黨宜沉着待之,雖然陸方的行動可能對臺灣言論自由和政治生態產生衝擊,但這也是檢視臺灣民主體質的關鍵時刻。(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