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怎麼來?吳稚暉設計研發

語言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臺灣人學習國語都是從音符號開始。到底「注音符號」是怎麼來的,最近國民黨黨史整理資料發現,黨國元老吳稚暉留下不少當初設計注音符號的底本樣張與試寫,篩選掉3個方言拼音後,在1919年後陸續公佈現在使用的注音符號系統

吳稚暉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身爲民國四大書法家、精於篆書的吳稚暉也是國民黨元老之一,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但從不任官

1911國民政府年爲了推動國語運動,由教育總長蔡元培成立讀音統一會,並委任吳稚暉籌備。吳稚暉於是展開設計注音符號的工作,並參考日本的拼音辦法,希望將讀音統一,更有助於推動國語運動。

注音符號出自晚清章太炎篆體設計的音符,目的是爲了改善中文字無音可讀」的缺點,一開始則稱爲「注音字母」。吳稚暉從聲母韻母介母三個部分着手,挑選出簡單易懂的符號,作爲拼音的基礎。後來陸續調整纔有「ㄅㄆㄇㄈ」排列順序、「一聲、二聲」的聲調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