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最新分析 有助驗證火星存古海洋假設

祝融號火星車(左)與着陸平臺(右)。(新華社)

香港東網報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自去年5月着陸火星後,不斷蒐集科學數據。據來自「祝融號」火星車的最新研究表明,其着陸點相較其他火星着陸點具有更強的火星地貌特徵,剖析該着陸區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對探索其地質演化歷史、驗證火星古海洋的假設具有重要意義。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機電工程學院教授丁亮及其同事,分析了祝融號在前60個火星日收集的着陸點區域測量結果,有關發現於8日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

論文稱,天問一號和祝融號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低窪地區着陸。該處是一處火山地區,爲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徑3200公里,其歷史可追溯到約33.2億至33.6億年前。科學家推測該平原曾經可能存在過大量液態水體或冰,因爲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而烏托邦平原位於推測的古海岸線內。

此次研究人員利用祝融號運動數據與相機圖像,確定它在前60個火星日裡向南行進的距離爲450.9公尺。通過分析,研究人員推斷出着陸地點表面土壤具有較高的承載強度和黏聚力,還辨別出該區域符合風蝕特性的地貌(如沙脊、波紋、侵蝕坑以及岩石紋理等),其中風成牀面形態以橫向沙脊爲主,當地風向爲東北方向。

同時,着陸地區顯示出平緩的地形狀況,其地表的主要地質特徵包括風成牀面形態、小隕石坑和岩石。由於火星日比地球日長近2.7%,研究工作中的「60個火星日」意味着61.6個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