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柯的最後一輪喊價

(圖/本報系資料照)

柯朱兩個人3日的放話,堪稱是放話學的一個小示範回合了。也應該是,兩個陣營勾兌出最後整合模式前的最後一輪喊價了。真正可行的模式,應該就在幾天內會談定。

首先,柯先回顧了一下自己清晨核心幕僚會議的惆悵和忍辱,暗示自己已經幾乎退無可退,國民黨要上車就現在上,不然就拉倒。然後丟出了「如果在誤差範圍內,也可以屈居副手」的全民調update版方案。一時間,柯做出重大讓步的話題效應燎原。

很快地,朱也只好出來說明,並公佈了自己介紹給柯的兩個對案。這個一日一德的對案組合,也充分顯示了朱的機巧和匠心。

首先,其實按照自民黨選黨魁的模式,是國會議員票和黨員/黨友個一半一半。原則上,所有「已當選」的黨籍參衆議員一人一票,這樣佔一半;另外一半,則由全國黨部投出,每個都道府縣的黨支部,則各有產生當地所屬「黨友票」的細則。例如岸田當選的這一次,自民黨籍的參衆議員合計382人,這樣是382票;那麼另外地方各黨部就再統整出382票出來,後者相當於一個選舉人團的概念。

自民黨歷屆的黨魁遊戲規則又會略有不同,有的時候會規定如果第一輪如來沒有人過半,要進入第二輪的話,那麼黨員/黨友票的比例要壓低,例如壓到47個支黨部一地就一票,共47票,或者有的時候是一地三票。總之,要在第二輪開始,就增強各派閥通過國會議員儘速產生結果的權力比重。

然而,朱機巧,或者說很有技巧的部分在於,自民黨的日本式制度,投票的那一半國會議員是已經當選的、有一定地方實力和代表性的國會議員,而國民黨版的日本式制度則是找各區的國會議員候選人來投。那當然,一如柯文哲所說的,哪個黨的資源比較多、能正式提名比較多人,當然就比較有可能勝出,不用投就知道結果了。

而另外一面,朱立倫所提的德國式也是很有匠心的。雖然「柯侯」去比賴蕭,其領先幅度,應該現階段還是稍大於「侯柯」去比賴蕭。但如果這樣的對比式結果只佔一半,另一半按照政黨支持率來國民黨VS.民衆黨互比,那麼,國民黨現階段在政黨支持度領先民衆黨的幅度,應仍可抵消「侯柯」對賴蕭比上「柯侯」對賴蕭的落後幅度。這樣一來,結論也是國民黨贏。

對柯文哲來說,他當然也知道按照朱立倫的兩個遊戲走下去,那對他來說都會是光明正大、無法讓對方欠任何人情的輸。因此,柯應該也不會接受朱立倫的日本或德國提案。

弄到最後,真正的結果應該就如朱立倫在記者會上所呼籲的,要求各家媒體積極的在這段時間裡充分做民調,最後大家拿長期以來具有公信力、政治主觀意圖最小的幾家媒體的結果,再來進行談判。也就是所謂的媒體民調+密室協商制,我想,這應該會是最後的出路。

現在對柯來說,既然從拋出全民調起就開始鋪排「不排除當副手」的路,鋪到現在,該跑的選票也已經開始流失,對於願意埋單不跑的選票,要趕緊把他們hold住、兌現方是上策。

建議下一次不要再去什麼景美金屬工廠了,來萬隆三角冰吧。侯朱柯可以包場吃一次;以後如果有需要,侯郭柯還可以再吃一次,很應景的。麪茶冰是最好吃的,如果喬不出來,就一直加麪茶吧!(作者爲資深媒體人)